《李尔王》读后感(实用6篇)
《李尔王》读后感 篇一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作品,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思考和精湛的文字艺术而闻名于世。读完《李尔王》后,我深受触动,对人性、权力和道德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整个剧情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主人公李尔王的命运。他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国王,但却因为自己的盲目和自负而导致了家庭的破裂和国家的混乱。他将王位分给了两个女儿,却在最后才意识到,他们对他的爱只是表面的虚情假意。这一切让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权力和利益之争,人们为了获得权力往往会失去自己最珍贵的东西。莎士比亚通过李尔王的遭遇,警示我们要谨慎对待权力和利益的诱惑,不要被虚假的表面所迷惑。
另外,剧中的角色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最令我羡慕的是肯特伯爵和埃德加。肯特伯爵忠诚正直,他为了保护国王而不顾一切,最终被国王赐予了他应得的荣誉。而埃德加则是一个被家人背叛的可怜人,他为了保护自己的父亲不惜装扮成疯子,忍受了种种痛苦。这两个角色都展现了忠诚、勇敢和坚持正义的品质,让我深受感动。莎士比亚通过这些角色告诉我们,只有坚守自己的原则和道德,才能在世界中保持真正的人性和尊严。
莎士比亚的文字艺术也是《李尔王》的一大亮点。他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描写,使得整个剧情更加生动有趣。我特别喜欢他对自然界的描写,比如风暴的场景和雷电交加的景象,这些都为剧情增添了更多的戏剧性和悬念。莎士比亚的文字像一幅绘画,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剧中人物的情感和命运。
通过阅读《李尔王》,我不仅对莎士比亚的艺术才华有了更深的欣赏,也对人性和道德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这部作品教会了我要珍惜自己的家庭和友谊,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道德,不被权力和利益所蒙蔽。同时,我也更加欣赏那些忠诚、勇敢和坚持正义的人,他们是这个世界上真正值得尊敬和追随的榜样。《李尔王》是一部让人思考、感动和震撼的作品,我相信它会一直在人们心中发出耀眼的光芒。
《李尔王》读后感 篇二
《李尔王》是一部充满悲剧色彩的戏剧作品,它揭示了人性的黑暗面和权力的破坏力。读完这部作品后,我对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相对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剧中最引人深思的是主人公李尔王的命运。他是一个高傲自负的国王,他的盲目和自大导致了他的家庭破裂和国家的混乱。他将王位分给了那些虚情假意的女儿,而忽视了最真实的爱和忠诚。这让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权力争夺和利益驱使,人们为了权力和利益不择手段,甚至背叛自己最亲近的人。莎士比亚通过李尔王的遭遇,警示我们权力的腐化和人性的黑暗面,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和选择。
此外,剧中的角色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埃德蒙是一个充满野心和欲望的人,他为了追求权力不惜背叛自己的兄弟和父亲。而戈纳雷尔伯爵则是一个虚伪和贪婪的人,他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出卖自己的朋友和家人。这些角色让我思考人性的相对性和道德的多样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而这些选择和行为又受到了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莎士比亚通过这些角色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相对性,让我明白了道德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因人而异的。
莎士比亚的文字艺术也让我深受启发。他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精彩的对白,使得整个剧情更加生动和有趣。他对人物的描写也非常细腻,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莎士比亚的文字像是一种魔力,能够将读者带入剧情中,与角色们一同感受他们的痛苦和矛盾。
通过阅读《李尔王》,我对人性和道德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这部作品揭示了人性的黑暗面和权力的腐化力量,让我警醒自己要保持谦逊和正直。同时,我也明白了道德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德观和选择。《李尔王》不仅是一部扣人心弦的戏剧作品,更是一部让人反思和思考的作品。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相对性,这将对我未来的人生和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李尔王》读后感 篇三
《李尔王》称得上是莎翁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其充分展现了人性中难以回避的丑陋,无以复加的残酷以及难以逃脱的悲哀;与此同时该剧也充分体现了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善良,不求回报的奉献,不离不弃的真诚以及感人至深的牺牲。整部剧充满着对王权、对社会、对正义、对人性、对自然、乃至对神的拷问及深思。本文以过往李尔为核心,以该剧中五个与李尔相关的重大场景为划分标准,细致考察李尔在整部剧中的转变以及其所受到的教育。
作为国王的李尔是专横的独裁权力者,这主要体现在其为小女儿考狄利娅抉择夫婿中。在考狄利娅触犯国王李尔之前,其是十分受疼爱的,李尔要分给她“比你的两个姊姊更富庶的土地”,而且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也能感受到这种偏爱,“他一向都是最爱我们妹妹的”。但当考狄利娅并没有按李尔的意图诉说对其的爱时,李尔不但剥夺了考狄利娅的土地,更是向她的两个追求者极力贬低考狄利娅。他直接劝勃艮第公爵“放弃他吧”,劝法兰西王“您还是丢开了这一个为天地所不容的坏人,另外去找寻佳偶吧”。即使在法兰西王执意选择考狄利娅后,李尔仍不忘诅咒他们,“你们不要想得到我的祝福”,致使法兰西王“盛怒而去”。国王李尔对女儿婚姻随意专断,反复无常;将心爱的女儿转瞬间称为坏人,其极致的专横可见一斑。
国王李尔不仅是专横的,更是愚昧的,极易受到蒙蔽的。他面对高纳里尔和里根的奉承,显得极其受用,认为其所说的就是她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完全没有一点怀疑的倾向,而面对考狄利娅的无话可说则擅意决断,根本不考虑考狄利娅所说是否是真实情况。而其在面对肯特为考狄利娅求情的死谏时,李尔根本不加思考,只是仗着君主的权威一昧地欲使肯特屈从,“闭住你的嘴巴”,最后剥夺了其官职并将其驱逐出境。
由此可见,国王李尔是一个专横、愚昧、易受人愚弄的宫廷王,他生活在由王权所构筑的自我世界中,王权将其完全封闭,令其行为、言语等都随心所欲、任意妄为,他看不到真实的世界,看不到社会的真相和真正的人性。讽刺的是,其悲剧恰恰起源于他基于王权的任意妄为,因为这使其失去了自我世界的根基——王权(分割国土事件),这迫使其自我世界崩塌,也迫使其开始认知真实的世界,而他也正是在悲剧的逐步进展中,逐渐受到教育,摆脱专横、愚昧乃至深入其血脉的宫廷王性。
《李尔王》读后感 篇四
最近,我读了莎士比亚的名作《李尔王》,读完这本书后内心感受很深,所以想把我读后的感受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李尔王》主要讲述了:年迈的老国王李尔,决定把他的国土分给他的三个女儿。但他决定要根据女儿们语言表达对他爱的程度来分配每人所得的那一份国土。口蜜腹剑的大女儿高纳里尔和虚伪的二女儿里根,尽说些甜言蜜语来骗取父王的欢心,而小女儿考狄利娅却说:“我只爱我的父亲!”李尔听了不高兴,觉得考狄利娅并不爱他,于是就把国土分给了另外两个女儿,将小女儿流落他乡。
李尔分完国土后轮流住在两个女儿的王宫中,可谁知两个女儿得到父王分配的权利和地位后原形毕露,并恶毒地对待她们的父王,最后甚至将他赶出了王宫。
无家可归的李尔,开始思念小女儿对他的爱,但自知已无颜面对考狄利娅。此时,考狄利娅已成为法国的王后。得知自己的父王被姐姐们赶出王宫后,决定把父王接回自己的王宫并为父亲报仇,于是带兵出征讨伐两个不孝的姐姐。
邪恶战胜不了正义,最终,考狄利娅胜利了。
读完这本书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说过的谎言终会因时间验证。撒谎的后果是残酷的,我们都要诚实待人,不能像书中的大女儿和二女儿一样欺骗自己的亲人,否则将会受到惩罚。
《李尔王》读后感 篇五
《李尔王》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我就不说了。
李尔王这个人是喜欢听好话的,很虚荣,就是由于他的大女儿和二女儿净说他的好话,而小女儿则只是说自己很爱父亲而被他驱逐,生活中这种人还是很常见的,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很严重的缺点,如果人家只说你的好话,没人说你的坏话,你就永远不知道自己的缺点,就永远不能进步。李尔王就是,到最后两个女儿争风吃醋,全都双双身亡,他才明白小女儿对他多么好,小女儿也并没有怎么记恨父亲,而是宽容的原谅了他,但小女儿最后也死于战败,李尔王也因为过度难过而去世。
李尔王最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可是已经来不及了,所以如果你是一个有着像李尔王一样缺点的人,一定要改掉这个毛病。
《李尔王》读后感 篇六
故事讲的是年老昏聩、刚愎自用、目光无识的李尔王把国土分给了虚伪的大女儿高纳里儿、二女儿里根,却把诚实率直善良不会取悦父王的小女儿考狄利娅驱逐到国外。考狄利娅被迫离家出走,与爱她的法兰西国王去了法国。李尔王自己仅保留国王的尊号和一百名侍从,准备轮流住在两个女儿家中安享晚年。谁料两个大女儿到达目的后却原形毕露,把老父赶出家门,李尔王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小女儿得知李尔王的凄惨遭遇,起兵讨伐两个姐姐,不幸失败,最后被俘含恨自刎,李尔王也在悲痛疯癫中死去。当然,两个坏女儿的下场也是可悲的。
李尔王自祸其身又祸及他身的教训有两点:其一是不该不留余地倾其所有而只剩两手空权;其二是不该昏然不分善恶地寄托残生。老葛罗斯特伯爵不事、弃暗投明以示忠贞不二,不折节操,因此惨遭毒打,饱受流放自然的落泊颠沛,甚至求死不得求生无望;他虽认识到自己的轻信之罪,终因得知被欺负的儿子仍在人世并陪伴保护着困苦无援的自己,又得到了真相后,由于承受不了悲喜交集之情的重荷而逝。这似乎是自咎之因所致,但似乎也属善无善终之例。这与李尔王不察善恶不分真假而导致无处安身,浪迹荒野,与乞丐为伍,最后在悔恨的刺痛中,在精神与身体的折磨中,在失去所爱而无法承受的悲哀中结束他八十岁的生命相比,二者都令人同情,促人思索,可见政界的罪恶,可知人心的险恶了。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善与恶,伪与真的观念和标准,没有谁生下来就能够决定它们,现实生活是残酷的,我们不可能像书中的故事那样有好的结果,我们都是要经历这些才能够真正地辨别它们的好与坏的,我们不能正因自己心中的渴望而失去辨别的理智,要抑制那位喜甜的爱好,如果没有尝到苦的味道又怎样会知道甜的味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