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高的作品读后感【优选3篇】
凡高的作品读后感 篇一
凡高(Vincent van Gogh)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荷兰画家,他的作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凡高的画作充满了独特的个性和情感,让人不禁为之动容。我最喜欢凡高的《星夜》这幅作品,通过欣赏这幅画,我对凡高的创作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星夜》是凡高在1889年所创作的一幅油画,它展示了一种浓烈的情感和独特的画风。画面中的天空被绚丽的星星和月亮填满,形成了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场景。画中的村庄则被暗色调的建筑所包围,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整幅画洋溢着凡高内心的孤独和痛苦,但同时也透露出一丝对美的追求和希望。
通过欣赏《星夜》,我感受到了凡高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热情。画中的星星和月亮仿佛在夜空中舞动,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凡高用明亮的色彩和浓重的笔触表现出夜晚的神秘感,同时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现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他将自然与情感融为一体,使观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情感。
凡高的作品中透露出的孤独和痛苦也深深触动了我。他的一生中饱受着心理疾病的折磨和社交困难的挣扎,但他却通过绘画找到了一种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星夜》中的村庄给人一种封闭的感觉,仿佛是凡高内心的写照。他将自己的孤独和痛苦融入到作品中,通过色彩和画面表达出来,让观者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苦闷和挣扎。
凡高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绘画风格独特而个性化,充满了情感和内涵。通过欣赏他的作品,我更加了解了他的创作思想和内心世界。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他对生命和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追求。我相信,凡高的作品将会继续影响和启发后人,成为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凡高的作品读后感 篇二
凡高(Vincent van Gogh)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他的作品给人以深深的震撼和感动。我最喜欢凡高的《向日葵》这幅作品,它向我展示了凡高独特的绘画风格和对生命的热情。
《向日葵》是凡高于1888年创作的一幅油画,它以明亮的色彩和浓重的笔触展示了一束向日葵的生命力和美丽。画中的向日葵高大而饱满,仿佛在向太阳致敬。凡高用鲜艳的黄色和绿色表现出向日葵的生机和活力,同时又以独特的笔触和构图展现出自己的个性和情感。
通过欣赏《向日葵》,我感受到了凡高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画中的向日葵充满了力量和活力,它们向太阳伸展着自己的躯体,仿佛在告诉我们要积极向上地生活。凡高用明亮的色彩和大胆的笔触表现出向日葵的美丽和生命的力量,同时也传递给观者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
凡高的作品中透露出的情感和个性也深深触动了我。他的作品充满了情感和内涵,通过明亮的色彩和浓重的笔触表达出来。《向日葵》中的向日葵们仿佛有自己的灵魂,它们散发着自己独特的气息,让观者无法忽视。凡高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使观者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激情和独特的个性。
凡高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绘画风格独特而个性化,充满了情感和内涵。通过欣赏他的作品,我更加了解了他的创作思想和内心世界。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他对生命和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追求。我相信,凡高的作品将会继续影响和启发后人,成为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凡高的作品读后感 篇三
凡高的作品读后感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或者一段视频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凡高的作品读后感,一起来看一下吧。
《凡高传》读后感1
“遭遇痛苦的时候,不要抱怨。”
看凡高的传记,像他一样,我记住了这句话。这是本带有小说性质的传记,应该又基本属实。
小的时候,曾经希望自己能画出美丽的画,那时热衷于画仕女,画的多了,也有一点点可取之处,可惜没有条件去真正的学习,后来连一朵花也画不成了。但是爱画却成了一个小小的兴趣,虽然并不懂画。
我只知道凡高是一位伟大的画家,他的《向日葵》非常有名;我也知道,他身前寂寞,死后出名。可是这世界上——古今中外——不是有很多艺术家都必然有这样坎坷的经历吗?或许,痛苦真的能成就一个人呢。
这本《凡高传——对生活的渴求》,我连续的看下去,甚至被打动了,被凡高坎坷的经历、坚韧的意志、执着的追求打动了,被提奥对凡高深挚的感情打动了,同样也哀叹着博瓦纳日的那些矿工们悲惨的生活。
凡高很坚定,可是假如没有提奥的无私帮助,梵高恐怕成不了现在的凡高,七八年的光阴里,他都靠着弟弟的供养,才能完成自己的梦想。看书的时候,我很想知道,究竟是什么东西能让提奥这样的爱自己的哥哥,而他们家其他兄弟姐妹似乎都视凡高为异类。
凡高的家族是荷兰的望族,父亲是有成就的牧师,叔叔经营着古比尔公司,表哥还是很红火的画家,但是凡高却穷困潦倒,为了画画,他可以只吃黑面包,只喝白开水。
每当看到凡高因为一文不名而买不了画具或是为了买画具而一文不名,只能用白开水维持生命的时候,我就不得不佩服他对绘画那炽热的爱。那是他生命的全部,在他,可以没有妻子,没有爱情,没有理解,但是必须让他画画。
凡高是不幸的,阿尔的人把他当作疯子,活着的时候,几乎一幅画都卖不出去。不断的受到疾病的折磨,最后只能痛苦的饮弹身亡,以37岁的灿烂年华告别这只有些许温暖的世界。
凡高又是幸福的。他的弟弟——提奥始终支持他,关心他。同道中人也能彼此推动;最重要的,他明确的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并坚持不懈的为之奋斗,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
“有的人,死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去”,梵高让自己的生命有着崇高的价值,这已经是永生了,还有什么比这种荣誉更好呢?
《凡高传》读后感2
尽可能抽下班与休息的时间,在五天内读完了《渴望生活——梵高传》。总觉得要写点什么,可不知从何说起。
整本书的基调和梵高的画一样,在我印象中是偏褐色、黄色与金色,那是大地与太阳的颜色,让人感觉温暖与安全。可是主角文森特·梵高的整个人生却是波涛汹涌的墨蓝色,在冰冷中沉浮。
先是遭受失恋的打击,梵高的爱认真、执拗、非常具有爆发力,甚至不顾一切。为了见到心爱的女子,他可以忍受饥饿与疲劳,徒步几昼夜只为远远望上一眼;他可以藐视“”的罪孽,将手心放在烛火之上以示坚决。可是飞蛾扑火,这样的爱情终将化为灰烬,而文森特一生都无幸得到自己的'爱情。
接着是事业的挫折,明知不喜欢不合适,梵高一开始也曾很努力的成为一名牧师,只可惜身处人间地狱似的矿地,看着采矿人家的痛苦、挣扎和死亡,他虽尽其所能的行施布道,都只是精神上的欺骗,信仰与上帝并没有带来救赎,梵高的努力甚至被教会毫不留情的予以了否定与批判,这让他情何以堪,最后连自己都迷失了。
幸好在绝望之时,他找到了一生的事业与追求——绘画。
在绘画中,梵高认识到,所有的痛苦都是为了做铺垫,所有的不幸都是灵感的源泉,他可以把痛苦当做观察生活的放大镜,去捕捉那平凡而真挚的幸福。是的,他的模特儿是“丑陋”的,矿工、农妇、邮差、等等,那些个皮肤粗糙,身形佝偻,都是在生活中苟延残喘之人,梵高将之捕捉到了画中,并没有同情与修饰,也没有虚伪的伤痛与呻吟,梵高只是一个记录者,用最深刻的笔触,最真诚的颜色将他们记录下来——这就是生活的真实一面,没有雕栏玉栋,没有宝马香车,大多数有的只是辛苦劳作了一天,在昏暗的灯光下吃着土豆的人。
由于起步较晚,梵高开始拼命拼命的冲刺,他不停得画不停的画。为了某一处风景,他可以在海边坐上一天,任凭风吹雨打;他可以在烈日下之下,晒到红斑秃顶。那群鸦乱飞的麦田,红叶斑驳的森林,星月流动的夜空……都存在在他每天早出晚归,日晒雨淋,忍饥挨饿的困顿生活中了。梵高是天才,不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绘画天才,而是一个努力的天才,他不仅仅将绘画当成一项事业,而是生命。每一幅画注入了他的生命,每画一幅画他的生命也随之缩短。吃饭、睡觉、生活都是为了延续绘生命,而生命存在的意义只是绘画,即使是爱情、友谊对于梵高而言,也就是给画添上了不一般的亮点。最后绘画完成了,身体机能虽然在运转,生命的意义结束了,梵高用一颗子弹结束自己短暂却完整的一生。
梵高是孤独而任性的,他不被人理解,大部分时间都在孤军奋战,可是艺术本来就需要耐得住寂寞,况且在梵高的背后还有那个无限包容他的弟弟迪奥。总觉得迪奥是梵高的影子,有了迪奥的支持——精神上与物质上,才成就了梵高。然而即使是弟弟,也没有理由这样不计报酬的帮助兄长,每个月150法郎,即使自己拮据的时候,也不间断,这是怎样一个负担啊。但是迪奥一点没有抱怨,没有怀疑,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是梵高的分身,梵高也是他的分身,梵高的创作就是他的创作!他们对于艺术都有梦想,梵高不顾一切的去追求艺术,迪奥就不顾一切为他创造条件,如果说绘画是梵高的精神支柱,梵高就是迪奥的精神支柱!所以在梵高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迪奥的精神也崩溃了,不久之后离开了人世。
迪奥之于梵高,不仅仅是兄弟,更是知己。
《渴望生活——梵高传》是美国传记小说之父在二十六岁时写的,读起来其实很像小说,不过二十六岁这个年纪,对于梵高这样的人生能有多少感想?我不喜欢一本传记,都是赤裸裸的赞美与崇拜(中国的伟人传记都是这样),也不喜欢大段大段作者的感情白描,一旦作者把主人公当成了自己情感的容器与化身,那传记便不再对别人的纪实性的描述,而是自己的情感发泄了。很高兴《梵高传》没有让我看到这样虚假的东西。
一本好书,看了让人思考。我没有梵高的觉悟,当然也绝不会有梵高的成就,但是如果能够学到那么一点点呢,再努力一些,是不是能够离梦想近一些呢?
啊,梵高!
《凡高传》读后感3
四年前的夏天,偶然读《凡高传》几乎到废寝忘食的程度,或许是感同身受,或许内心对知识的渴望一如凡高对生活的渴求……
萧伯纳曾说:“有人一辈子都在弄他的那片土、那头猪,结果自己也变成了一片土、一头猪。”已经过了多愁善感的年龄,当静下心来反省的时候才发现每日的所思所想逐渐变成了柴米油盐,于是脸上也写满了“成熟”,而那些,或许与我的本意相差甚远。
《凡高传》是一本非常生动的人物传记,尽管是翻译过来的版本,但文笔很优美,读的时候,我的脑子里面呈现的是一部生动的电影。几年前,我从中汲取的是奋斗的勇气——一人在如此艰难的生存条件下,竟然创造出那么多不朽的艺术作品!虽然这次,还没有读完,但好像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写一点感想。
第一,一个人儿时的理想与他终身从事的事业往往是不沾边的。凡高起初是想成为一个牧师的,因为他出生在一个牧师之家,牧师不仅可以衣着体面,而且受人尊敬,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但是当他在比利时西南部的博日纳日矿区传教时,他发现,面对那么多饥肠辘辘、衣不遮体、满脸黑煤灰的矿工时,他突然觉得应该用实际行动来尽可能地接济和帮助矿工们,他拿出了几乎所有的传教士工资为矿工买面包,而自己因为饥饿和寒冷几乎病死,当“上级”来“考察”凡高的工作时,看到他穷困潦倒,顿时觉得他“失职”,严重玷污了传教士这一“神圣体面的”职业,“吊销”了他的“从业资格”。凡高的行动看似从“精神”到“肉体”的“倒退”,而鲁迅先生决定“弃医从文”则是从“肉体”到“精神”的升华。也许我这种联想并不靠谱!
第二,文森特的成功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外因,那就是他有一个好哥哥——提奥。我从没有在现实生活中见到这样的手足情深。提奥从不间断地给文森特经济上的资助、精神上的支持,而且用专业的眼光欣赏文森特。在文森特的有生之年,很少有人认识到他的画的价值,所以,他并未从这些作品中得到什么物质回报,他的一生用穷困潦倒来形容毫不为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森特是幸运的,当他为艺术卖命、献身的时候,至少还有一位哥哥替他付面包钱。我相信,所有读过《凡高传》的人,都会深深地被这种情谊感动!
第三,激情(passion)是一种非常可贵的精神状态,它是缔造传世经典的催化剂。可以从这本书中看到,文森特.凡高是一种对生活、对艺术充满激情的人,所以这本传记,加了一个副标题“对生活的渴求”。文森特有一颗敏感的心,他不断地去爱、勇敢地爱,但是自始至终也没有收获爱情,上帝并没有宠幸他。也许他总是爱上不该爱的人,也许他的求爱方式太热烈了,让女人无所适从,也许是我不知道的原因。在艺术上,可以从他的那幅“向日葵”看出他的内心充满了怎样的激情。“向日葵”也因此成为我的最爱!
还有许多无法成文的感受,就留在内心吧。希望每个人的视野不要停留在眼前的世界,正如小波所说“眼前的世界无非是些吃喝拉撒睡,难道这些就够了吗?”当然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