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传读后感【精简6篇】
托尔斯泰传读后感 篇一
《托尔斯泰传》是一本关于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生平和创作的传记,由亨利·特洛伊编写。读完这本传记后,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首先,这本传记让我对托尔斯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读这本传记之前,我对托尔斯泰只是了解他是一位俄国作家,他的作品《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被认为是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但通过这本传记,我了解到了托尔斯泰是一个极具理想主义精神的作家,他追求真理和正义,对社会问题深感关切。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这让我对他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
其次,这本传记也让我对托尔斯泰的人生经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托尔斯泰出身于贵族家庭,却在二十多岁时放弃了富贵的生活,选择过一种简朴的乡村生活。他对贫苦人民的关心和努力改善社会状况的行动令我深受感动。他的婚姻生活也经历了许多坎坷,但他始终坚守着对家庭的责任和对婚姻的忠诚。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更是一位有着崇高品质和坚定信念的人。
最后,这本传记也给了我很多启示。通过托尔斯泰的一生,我明白了一个人应该有追求真理和正义的勇气,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不被社会的功利和物质所迷惑。他的作品和生活都教会了我要关心弱势群体,为社会的不公而奋斗。他的坚持和努力也让我明白,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才能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
总之,读完《托尔斯泰传》后,我对托尔斯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他的作品和生活都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我会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努力地追求真理和正义,关心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托尔斯泰传读后感 篇二
《托尔斯泰传》是一本关于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传记,它展现了这位伟大作家的一生和他对社会的关怀。读完这本传记后,我对托尔斯泰的人生和作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欣赏。
首先,这本传记让我对托尔斯泰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托尔斯泰的作品以其广阔的题材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于世。通过这本传记,我了解到他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思考对他的作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作品中融入了对爱、战争、宗教和道德等重要主题的探索,这让我对他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欣赏。
其次,这本传记也让我对托尔斯泰的思想和信仰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托尔斯泰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他对基督教的理解和信仰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创作和生活。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和行动表达了对贫苦人民的关心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他坚信人类应该追求真理和正义,通过无私的奉献和关爱他人来改变社会的不公平。这些思想和信仰让我深受启发,并让我思考自己在生活中如何践行这些理念。
最后,这本传记也让我对托尔斯泰的一生和他的家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对家庭的责任。他的婚姻生活也经历了许多困难,但他通过与妻子索菲娅的爱情和信任,最终找到了幸福和和谐的家庭生活。他的一生让我明白了坚持和奉献的重要性,以及家庭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读完《托尔斯泰传》后,我对托尔斯泰的作品和人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欣赏。他的作品和思想都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我会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努力地追求真理和正义,关心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我也会珍惜家庭和爱情,坚守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
托尔斯泰传读后感 篇三
“一百年前,俄罗斯一位伟人为我们这一代点燃了一支最纯真的火炬,照亮了我们的青春。”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1828年列夫·尼古拉耶维奇出生在莫斯科南部的小村里,直到八十二年后去世,他一直没有离开家乡。托尔斯泰两岁丧母,九岁丧父。有两位热心肠的女人照顾托尔斯泰和他的四个兄弟姐妹。
他曾亲吻一匹老马,为了曾经使他受苦而求他原谅。此时他未来的才华已露出端倪:他有想象力,常为自己想象的故事伤心落泪;他那从不休息的大脑总是努力去思索人们内心之所想;他早熟的观察力和记忆力;他锐利的目光,能在丧礼参加者的脸上看出他们是否真的悲痛。
他自己说,他五岁时便已经第一次感到,“人生并非一种享乐而是十分沉重的苦役。”
他的成绩平平。他称自己的少年时代为荒漠时期:“一片黄沙,吹来阵阵炽热的狂风。”他很孤独,头脑总处于狂热状态。他自知长得丑,为了和别的“体面人”一样,他也去赌博,糊里糊涂得欠了一身债。“那真是彻头彻尾的放荡。”罗曼·罗兰评价道。
“绝对的真诚”救了他,在他行为最放荡的时候,他也能头脑清醒地对自己作出毫不留情的批判。这种独立判断的做法,在他年大学时候已经用来批判社会习俗上和思想上的迷信。他看不起大学传授的知识,不愿做正规的历史研究,因思想大胆而被停学。
1852年,托尔斯泰的天才初次开花结果,他写出了:《童年》、《一个地主的早晨》、《袭击》、《少年》。
《童年》对他的成名颇有帮助。而凌驾在这一切作品之上,成为这第一道山脉最高峰的作品,是托尔斯泰最美的抒情小说之一,也是他的青春之歌的高加索诗篇——《哥萨克》。正如他自己所说:“青春万能之神,逝而难再的冲动。”从这一点来看,此书是独一无二的。
托尔斯泰的婚姻美满,使他在十到十五年间尝到了多年没有的和平与安宁。于是,他在爱情的庇护下从容考虑和实现他脑子里的杰作——十九世纪小说之牛耳的鸿篇巨制《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宁娜》。
在随后的作品中,托尔斯泰又将这些保持精神健康的训诫加以补充。《我们该怎么办?》,《我们的信仰是什么?》,《艺术批评》,《什么是艺术》……一种以爱来缔造人类的联合,另一种则向爱的人敌人作战,他写下了:《伊万伊里奇之死》、《民间故事集》、《黑暗的势力》、《克莱采鸣奏曲》和《主与仆》。这个艺术创作阶段的巅峰和终极,出现了《复活》。“仿佛一座又两个塔楼的圣母院,一个象征着永恒的爱,另一个象征着对世界的憎恨。”
《复活》是他晚年最大的成就,此时托尔斯泰已经七十岁。在弥留的床上,他哭了,不是哭自己而是哭天下不幸的人。于是,1910年11月20日早上,他称之为“解脱”的时刻来了,“死亡,值得赞美的死亡……”
罗曼·罗兰把托尔斯泰的一生比喻为“八十二年的生命为战场的战斗”。“生命的全部力量,所有罪过和德行都参与了这场既光荣又具有悲剧性的混战。——一切罪过,除了一种,就是他穷追不舍,即使到了最后的避难所也不肯放过的谎言。”
他有一个最美最温馨的名字,就是“我们的兄弟。”
托尔斯泰传读后感 篇四
距书看完已经一个月了,才来写这个读后感,真是一种罪过。
这本书看得很纠结,一个是因为翻译的确有很大的问题,句子读起来相当拗口及不顺。我还是很毛估估地看懂了。另一个是因为,托尔斯泰的确是一个很变态级别的人物,异于常人,让我无法短时间理解他的一些观点及行为。
托尔斯泰是个伟大的人。他努力地极力地去成为了自己,抛弃了一切,只为追求那个更高层次的境界。从茨威格对他的描述来看,我个人觉得可惜托尔斯泰没去加入佛教,而是加入了基督教。他是个纠结的人,他的纠结在于对自己的高要求,但却不对自己释怀,一定要找出一个解决方案出来。可能这就是西方思维的问题所在吧?我不太清楚。
根据我目前学佛所得经验来说,无为亦是有为,等待也是一种作为。然而,托尔斯泰有点极端化了,他一心想实现心中的那份理念,人是平等的,当他看到那些穷人们在劳作,收入却很少,他内心的慈悲心被唤醒,让他同体大悲。可是,他当时的地位,身价已经无法让他与别人平起平坐了。可是他极力地去试图证明,他与别人是平等的。但是,却适得其反。于是,他不断地进入痛苦的沉沦之中,再从中爬出来,再跌入,再爬出来。如此往复。纠结的人啊!
托尔斯泰,一直在忏悔,一直在赎罪,因为他知道他年轻时做了很多错事,伤害他人的事。他极力得摆脱名与利,于是他离家出走,最后他终于高贵地离开人世,我想,再重的罪孽都应该洗净了。
茨威格将托尔斯泰的生活情况都描述得很到位,包括托尔斯泰内心挣扎的部分。这是我看的茨威格的第二本书了,他的写实,跟对于事件的洞悉观察力都很强。适合我的口味。只可惜这本书读一遍真心不够,找时间我将再读一遍。
我在此发愿,如果能去俄罗斯旅行,一定会去拜祭一下托尔斯泰,一个伟大的俄国作家!
托尔斯泰传读后感 篇五
“一个世纪以前,在大地上火光闪亮的俄罗斯的伟大灵魂,曾经是照耀我们青年时代的最纯洁的光芒。在19世纪末那阴霾浓重的日暮黄昏,它是那抚慰人的星辰,它的目光吸引着、安抚着我们青少年的心灵。”这是《名人传》作者罗曼·罗兰对托尔斯泰发自肺腑的描述和赞美,作者把他放在最后来写,不单单是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相同,更是因为托尔斯泰的影响力遍及整个世界。
他的出身比前两位都要好得多,是一个俄国的贵族家庭,他从小就接受着典型的俄国贵族教育。也正因为如此,他灵魂中对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对农奴制的批判态度更尖锐地凸显了出来。他年轻时放浪不羁,但随着他对人民生活观察得越来越深入,他就越来越厌恶自己的身份,并且从精神上支持着俄国人民的斗争运动。他的三大巨著:《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无不体现着他那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对于资本主义制度深深的批判。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员,我想,他若是看到百年后的今天,民主已经在世界上普遍存在,他该有多么兴奋啊!他说:“我认为在这一确定的时刻,在基督教世界酝酿了已两千年的大革命开始了——这将以真正的基督教来替代腐败了的基督教以及从其中衍生出来的统治制度,这真正的基督教是人人平等的基础,是所有有理智的人所渴望的真正的自由的基础。”只可惜,他死在了胜利的前夕,没能亲眼看到他梦寐以求的人民的胜利。托尔斯泰,你那伟大的民族精神令我景仰,你那灵魂的光芒必将继续闪耀!
托尔斯泰传读后感 篇六
“我觉得人的美貌就在于一笑;如果这一笑增加了脸上的魅力,这脸就是美的;如果这一笑不使它发生变化,它就是平平常常的;如果这一笑损害了它,它就是丑的。”这个人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最有名的文学大师,他写了许多文学作品,至今光芒依然四射。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鸿篇巨制,它们对世界文学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托尔斯泰的一生是寂寞和孤独的。他死后,遗体被安葬在安静的森林中,没有墓碑和十字架。可他用毕生精力所铸就的人性光辉已经竖立了不朽的纪念碑,高高地耸立在十九世纪文学的封顶。茨威格称这是“最美丽的坟墓”。
他是一个伟大的人,他随时身上都会带着笔,他会将他偶然想到的灵感一丝不苟地记录下来。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好的学习习惯会成为通向成功的阶梯。如果我能经常带着一支笔和一个小本子,就能够把日常喜闻乐见的事情记下来,那么,写起作文来就水到渠成,不再那么费力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读完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只有平时养成良好习惯,不断积累知识,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