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李毓秀《弟子规》读后感原名《训蒙文》【推荐6篇】
篇一:《弟子规》:教育孩子的良方
《弟子规》是清朝李毓秀所著的一本教育著作,原名为《训蒙文》。这本书以简明扼要的文字,传达了孝顺、尊敬、友善以及其他美德的重要性,被视为教育孩子的良方。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于如何教育孩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弟子规》让我明白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李毓秀在书中强调,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行举止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因此,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做孩子的榜样。同时,我们也应该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培养他们的品德和价值观。
其次,《弟子规》让我认识到了教育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在书中,李毓秀提到了“养心莫助于骄”,即要培养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让他们学会自律。在当今社会,自律能力对于一个人的成功至关重要。只有具备自律的能力,孩子才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注意力和行为,从而更好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最后,《弟子规》让我认识到了教育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在书中,李毓秀强调了尊敬师长、友善待人的重要性。这些美德不仅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当今社会,良好的社交能力已经成为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我们作为父母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让他们学会与人沟通、合作和相互尊重。
通过阅读《弟子规》,我对于如何教育孩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以及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都是我在书中所得到的启示。我相信,只有通过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我们才能帮助孩子成长为有道德、有责任感和有社交能力的人。
篇二:《弟子规》: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典
《弟子规》是清朝李毓秀所著的一本教育著作,原名为《训蒙文》。这本书以简明扼要的文字,传达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美德和价值观,被视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典。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感动,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弟子规》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顺和尊敬之道。在书中,李毓秀强调了尊敬父母、师长和长辈的重要性。这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孝为先”的思想不谋而合。中华传统文化中,孝顺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传统的价值观念。通过阅读《弟子规》,我更加明白了孝顺的内涵和意义,也更加坚定了我尊敬父母和长辈的决心。
其次,《弟子规》让我认识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友善和善良之道。在书中,李毓秀强调了待人友善、宽容和善良的重要性。这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和为贵”的思想相契合。中华传统文化中,友善和善良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传统的价值观念。通过阅读《弟子规》,我更加明白了友善和善良的重要性,也更加坚定了我待人宽容和善良的决心。
最后,《弟子规》让我深刻理解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育之道。在书中,李毓秀通过一系列的规范和教诲,教育孩子要有自律、自强和自信的品质。这与中华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相呼应。中华传统文化中,道德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是一种传统的教育观念。通过阅读《弟子规》,我更加明白了道德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也更加坚定了我注重道德教育的决心。
通过阅读《弟子规》,我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孝顺和尊敬之道、友善和善良之道以及道德教育之道,都是我在书中所得到的启示。我相信,只有通过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典,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出有道德、有责任感和有爱心的人。
清朝李毓秀《弟子规》读后感原名《训蒙文》 篇三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时山西绛州人李毓秀所作。全书以《论语?学而》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开篇,以三字韵语的文字形式,教人应该怎样待人处世。
虽为古文,但作者最初的立意对象为受训的儿童,故而字意简单,读起来并不费劲,加之在网上查到杨淑芬老师的讲解,使我对整篇文件的思想有了一个浅显的认识。全文以人的品性修养为根本,教育一个人从小到大应该刻尽的本份和不应逾越的界尺,虽然觉得有些古板,但字里行间的劝叫,如明镜般映照出我与文中教诲的德行的格格不入,随之而来的是我对人生的迷惑和无助:我究竟应该怎样活着?
在读大学的时候,对儒家思想产生过浓厚的兴趣,在并不深入的学习过程中,发自内心的感慨古人的智慧,之乎者也中深藏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伦理道德。但是,近代一百多年的社会动荡和西方文明的交融,使得原本清晰的文化脉络渐渐模糊,尤其是肃清全社会价值取向的若干次运动,更是雪上加霜。或许,对共产主义和建国领袖的崇拜支撑了上一代人的精神体系,到了我们这一代,原有的价值体系彻底崩溃,物资的充沛更加彰显精神的苍白,我们是文化缺失和精神贫乏的时代的产物,从何而开为何而去,我们没有信仰,却渴望信仰,我们对新的旧的道德标准都报以怀疑的态度,不屑于权威,却又迷失在追求的过程中。
或许会有人笑我矫情,自己的事情都管不好,还去管这些似是而非的东西。但是,这样的迷茫会影响我们的价值取向。偏激的、散漫的或者是愤世嫉俗的内心反映出来的正是我们自由主义。
看《弟子规》,觉得以前的人挺幸福的,一出生就已经有一套社会认可的道德范本,遵循着约束着,在短短的光阴中,总有被主流思想认可的圣贤书指引着,不管对个人发展是好是坏,但至少不会迷茫无助。一个人有一生都为之坚持的信仰,就算他资质驽钝,依然会有所成就的。
细读《弟子规》,发现其中的道理看似小,却是我们最无知和薄弱的地方。古人训诫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关怀朋友,都因为心怀感恩,正因为感恩,所以对人对物多了虔诚的敬仰之心,尊敬发至内心,而后谦虚谨慎的做人。时下太多如我一般的年轻人,强势的自我,对人对物都少了一份感恩之心,目空一切而后标新立异,自由散漫而后无法无天。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照《弟子规》,发现,陋习多的不是一点,而是全部。欣喜,此书再次开启我的启蒙教育,内审自我价值观,批判的接收古人为人处事的道理。
清朝李毓秀《弟子规》读后感原名《训蒙文》 篇四
欲治国先齐家,欲齐家先修身,欲修身先正心。
《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先师孔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特别要讲信用;然后要有一颗慈悲的爱心,对一切事物都平等博爱,善待天地万物,自觉保护生态环境;更要主动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最后在利用剩余的时间和精力,来好好地学习其他有益的学问。
我们90年代的小孩,似乎每个人都呈现出不同于别人的个性。有的时候,我们爱去哪就去哪,根本不会跟父母说;有些时候,我们回到家里,就一头栽进房间里,根本也不会跟父母说。其实,在背后的父母都隐含着无比的担心。孩子在外边的时候,担心他是否迷路了,被拐了。我们根本不会想象到他们的焦虑,只会自己玩,不会想到别人的感受。我们爱我们的父母就该“出必告,反必面”,即出去的时候告诉父母知道你们去哪里,回来的时候,要当面告诉父母我们回来了,让他们放心。
曾经,我跟我的哥哥姐姐们相处,或许是因为我们玩得太熟了,所以我总爱直称呼他们的名字。也许是因为习惯了吧,我叫他们名字时候,他们也不见怪,哥哥姐姐们也没跟我说过什麽怨言。但其实,他们自己背后可能有些怨言,但却不会跟我说任何,或许怕我难为。我爱哥哥姐姐们就该“称尊长,勿呼名”,即称呼长辈的时候,不要直称呼他们的名字,要称号“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等称呼,尊重他们,因为他们是长辈。
我最喜欢不分大小的跟长辈说话。有的时候,遇到我跟他们意见不同时,我总爱大声反驳,不分尊卑。他们有时候也会教训一下我,但我总是这样子左耳入右耳出,不太理会。其实,他们内心也很不满,但也不会狠狠地骂我,而我也不会想到这一点。我们爱长辈就该“尊长前,声要低”,即与长辈说话的时候呢,声音要柔和适中,不要大大声音地驳回,虽然他们比不会很严厉地教训,但其实他们内心也不好受的,资料共享平台
清朝李毓秀《弟子规》读后感原名《训蒙文》 篇五
我们常常喜欢自出自入,“敲门”这个动作,我们根本大多数都不会用到。其实,别人的房间并不是可以让你随便进出的,有些人或许无所谓,但有些人却很在意别人进入他的放假的。然而进别人房间前,不敲门是一种坏习惯。我们尊重别人就该“将入门,问孰存”,即在入门之前,应该先敲门问一下:“有人在吗,我可以进来吗?”不要贸贸然就跑进去。
……
《弟子规》里的行为作则,就是作为学生,晚辈应该具有的规矩。我们要把《弟子规》中所赋予我们优秀品质的导向,跟着书内的作则好好学习,继承我国传统的美德。道德于现在社会是不可缺的,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所以我们必须学习《弟子规》内存在的良好品质,从而扎德育之根。
清朝李毓秀《弟子规》读后感原名《训蒙文》 篇六
俗话说的好,国有国规,家有家规,而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分为五各部分,分别是弟子在出家、出外、待人、接待和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由清朝贾存仁改编,改名《弟子规》
下面,我来说说《弟子规》中几个典型的守则。
事虽小,勿擅为;物虽小,勿私藏。这句话的意思是:事情虽小,但也不能善意妄为;物品虽小,但也不能私拿私藏。这句话让我联想到另一句话——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这两句话都告诉我一个同样的道理:千万不能以为事情很小,而可以随意妄为,积少成多,事情越做越大,终有一天,会变成无恶不作的坏人。
亲爱我,孝方难;亲恶我,孝方贤。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亲人疼爱自己,那么敬孝是很容易的;但如果亲人厌恶、讨厌自己,自己仍能尽孝道,那才是真正的孝。事实的确如此,如果要你去接触一个对你好的人,那是很容易的;但如果要你去接触一个对你很不好的人,那是很难的。父母养育了我们这么多年,恩情无以为报,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就应该尽子女应尽的孝道,就算父母再怎么难伺候,我们也要加倍孝顺他们。
《弟子规》虽然是一部古人用来要求自己言行的守则规范,但在现代社会,我们仍应遵守这些古训,古人的守则规范,不要以为事小而可以擅为,也不要应为父母的脾气而不忠孝道,比起古人,我们更应该以《弟子规》来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