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诗经》有感: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最新3篇】
再读《诗经》有感: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篇一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包含了许多古人的情感、思想和生活体验,通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世界。最近我再次读到《诗经》,其中一首《青青子衿》让我深受感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句话犹如一道闪电划破夜空,瞬间点亮了我的内心。这句诗的意境非常深远,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情感也非常细腻。诗中的“青青子衿”是形容年轻男子的衣领,而“悠悠我心”则是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悠远思绪。这句简短而又有力的诗句,充分展示了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读到这句诗的时候,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时光。那时候,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总是穿着青色的校服,青春洋溢的笑脸在阳光下闪耀。我们年轻的心灵总是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我们的内心也总是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正如诗中所描述的那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中的每一首诗歌都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古代和现代的世界。通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的情感和思想,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读《诗经》不仅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也可以启迪我们的心灵。《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句诗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思考和启示。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繁琐的事务所困扰,很难找到内心的宁静。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句诗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悠远。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时刻保持一颗平静的心,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动摇。只有保持内心的宁静,我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读完《诗经》中的这首诗,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他们用简单而又深刻的诗句,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通过他们的诗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到古代的文化和思想,也可以从中获得启示和帮助。我们应该珍惜这些古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通过阅读和研究,将其传承下去。
再读《诗经》有感: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篇二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记录了古人的情感、思想和生活体验,通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窥探到古代人们的内心世界。其中一首《青青子衿》让我深受感动,让我进一步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句诗简短而又有力,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一种深深的情感。在这句诗中,作者用“青青子衿”来形容年轻男子的衣领,用“悠悠我心”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悠远思绪。这样的对比让整首诗充满了戏剧性和张力,也让人不禁陷入深深的思考。
读到这句诗的时候,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青春岁月。那时候,我们都是年轻的少年,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我们的内心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我们的眼睛总是放射着光芒。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逐渐变得成熟和理智,也逐渐丧失了一些原本属于青春的激情和梦想。我们开始追求物质的满足,而忽略了内心的需求。
《诗经》中的每一首诗歌都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古代和现代的世界。通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的情感和思想,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句诗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思考和启示。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琐事所困扰,很难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句诗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悠远。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时刻保持一颗平静的心,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动摇。只有保持内心的宁静,我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读完《诗经》中的这首诗,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他们用简单而又深刻的诗句,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通过他们的诗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到古代的文化和思想,也可以从中获得启示和帮助。我们应该珍惜这些古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通过阅读和研究,将其传承下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再读《诗经》有感: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篇三
再读《诗经》有感: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再读《诗经》有感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最近为了给女儿取名字,又翻出来通读了好几遍,每读一遍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越是阅读越是觉得诗经作品的厚重、隽永、耐人寻味。诗经的大部门作品都是写在两三千年前,现在读来仍能感受到那时百姓家浓浓的生机和情侣间脉脉的情怀,仍能感受到王宫内的歌舞升平和战场上的车马萧萧。古人云:不读诗,无以言,或许这就是诗经的魅力,它可以带你穿越时空,带你感受百姓心声、爱侣之情、家国情怀。
百姓心声: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政治课本里总是强调,历史的主体是人民,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是纵观史书,真正描写人民这个主体以及生活状态的史籍寥寥无几。然而我们可以透过诗经读到几千年前老百姓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状态,让你感同身受。"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国风·魏风·十亩之间》描写百姓家轻松愉快的劳动场景的诗。诗章展示了一幅采桑女呼伴同归的'桑园晚归图,这个画面热闹中透着安详,忙碌中带着欢乐。中国的农耕社会的耕
作方式,据说从汉代到近代都没有怎么改变,这首诗也让我还原了儿时的记忆,夏季农忙时节,田间地头到处是热火朝天的人在割麦、打场,累了大家嬉笑几句,不亦乐乎,夕阳西下时,大家牵牛赶车,背后的夕阳余晖散落满地。历史总是被描写的狼烟四起,成王败寇,正所谓"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每一个历史创造者的丰碑后,堆叠的都是无数百姓的森森白骨,而这些百姓的家人,则在等着他们早点回家。"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这是《王风·君子于役》的诗句。这首诗描述了这样一幅画面:鸡已经上架休息了,太阳落山,羊、牛也从山上回来了,丈夫还是没有回来,一个妻子开始思念丈夫,担心他在外受饥渴之苦。同时也是在描述战争,看不到金戈铁马,看不到尸横遍野,只看到一个女人夕阳下的背影,她在门前远望,望穿秋水,黯然神伤。这首诗出自王风,王,是东周王都的简称,王风主要产自洛阳一带,每当路过王城广场,我总想着,两三千年前,在西工或者孟津的某个地方,一个农妇,在某个角落,孤单影只的思念着他的丈夫,而他的丈夫只是历史滚滚车轮下的一个兵卒,战祸、破乱下,百姓只能身世浮沉雨打萍。想想现在,我们真该知足、珍惜眼前的生活。爱侣之情: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一首脍炙人口,小学生都会背的诗句,出自《国风·周南·关雎》。此诗位列"诗三百"之首,足以看出古人对爱侣之情的重视,足以看出爱情是个亘古不变的话题。《论语》中多次提到《诗》,但作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却只有《关雎》一篇,谓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连孔夫子都为之叫好,可见此诗的写的漂亮。它描写的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他们的感情发乎情而止乎礼。《诗经》中还有许多歌颂爱情的作品,"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此诗出自《国风·卫风》,是先秦时期卫国的一首描述爱情的民歌,之所以对这首诗印象深刻,一是因为卫风在今淇县一代,离我老家很近,我大姨家就在淇河边上,小时候经常去淇河边玩耍。二是这首诗产生了一个成语:投桃报李,三是这首诗还产生了一个名人的名字:爱情小说集大成者,琼瑶。读了诗经,你会发现有很多名人名字皆出自诗经,或者诗词中引用诗经,足见诗经影响深远。《诗经》中爱情诗不胜枚举,所刻画的爱情样貌,应该是华夏儿女生活的原初典型,轰轰烈烈的爱情总会归于平淡,普通琐碎的温暖才是真。
家国情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但是估计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首诗出自诗经中的《邶风·击鼓》,这首诗的意思不是描写的夫妻之情,而是写士卒征战之悲。征人自叙出征情景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战士间的互相勉励、同生共死,令人感动。邺,主要指我老家安阳一带,每读此诗读,总能感到老祖宗征战的豪迈与悲壮,家国情怀,战友之情,溢于言表。"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此诗出自《王风。黍离》,成语黍离之悲就是出自此诗。平王东迁洛,周室走向衰微,无力驾驭诸侯,虽保有天子称号,但地位等同于列国。这首诗就书写了古人在周王室迁都洛阳时难舍家园之情。对于亡国之痛,有忌讳,有不忍言,悲痛之情愈来愈浓。"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出自《秦风·无衣》,读完这首诗,你就会觉得秦国统一六国是必然,秦军虎狼之师如此同仇敌忾的气势能不令六国军队闻风丧胆?!每当读起此诗,我总会想起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在我为数不多喜欢的国产剧中它算一个,剧中冒名顶替的团长龙文章在带领败退远征军突破日军重重阻击和追击返回祖国时,口中念叨的就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他凭着个人魅力和这句"岂曰无衣",愣是将一群流窜的兵痞带成了一群岳武穆,让溃军炮灰团有了信念和希望,成了对抗日军的民族脊梁。其实无衣跟剧中阿译长官唱的那首歌是一个意思: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衿,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旗正飘飘,马正萧萧,好男儿,好男儿,好男儿,报国在今朝!快团结莫作老病夫,快奋起莫贻散沙嘲!这就是诗经中的大情怀!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夫鸟兽草木之名。"老祖宗留下来的典籍真是博大精深,这次趁着给女儿取名字的机会重读经典,有侥幸心理,最后却也学以致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子衿,原意学子之服,后多指知识分子、贤才贤士,希望我和我的孩子以后可以多读诗经这样的国学经典,正家风重传承,成为家国需要的子衿。
——陈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