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后感(最新3篇)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后感 篇一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我近期读过的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书籍。作者史蒂芬·柯维通过深入研究高效能人士的行为和思维模式,总结出了七个习惯,这些习惯可以帮助我们提升个人效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在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首先,书中第一个习惯是“积极主动”。这个习惯教会了我如何主动地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不是被环境所左右。通过培养积极的心态和主动行动,我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难,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次,作者介绍了“以终为始”的概念,即第二个习惯。“以终为始”意味着我们应该先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愿景,然后根据这个目标去规划和执行我们的行动。这个习惯的实践使我明白了目标的重要性,让我更加有动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第三个习惯是“要事第一”。这个习惯教会了我如何分清事情的优先级,并将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事情上。通过学会拒绝无关紧要的事情,我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时间和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接下来的三个习惯分别是“双赢思维”、“理解优先”和“协同合作”。这些习惯教会了我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合作和共赢来实现共同的目标。这些习惯不仅适用于工作场合,也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
最后一个习惯是“不断提升”。这个习惯教会了我如何持续学习和成长,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反思,我能够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和个人习惯,从而更好地适应变化的环境。
总的来说,读完《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不仅帮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也给了我一些实用的方法和策略来提升个人效能。我相信只要能够践行这七个习惯,我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更高效能的人。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后感 篇二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一本深入浅出、极具实用价值的书籍。作者史蒂芬·柯维通过揭示成功人士的行为和思维模式,指导读者如何培养良好的习惯,从而实现个人和职业生涯的成功。
这本书中的第一个习惯是“积极主动”。作者通过讲述一些真实的故事和案例,向读者传达了积极主动的重要性。只有拥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和行动,我们才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
第二个习惯是“以终为始”。这个习惯教会了我如何先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愿景,然后根据目标去制定计划和行动。通过“以终为始”的思维方式,我能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书中的第三个习惯是“要事第一”。这个习惯教会了我如何将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事情上,避免被琐碎的事情所困扰。通过将重要的事情放在第一位,我能够更好地利用时间和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接下来的三个习惯分别是“双赢思维”、“理解优先”和“协同合作”。这些习惯教会了我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通过合作和共赢来实现共同的目标。这些习惯不仅适用于工作场合,也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
最后一个习惯是“不断提升”。这个习惯教会了我如何持续学习和成长,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反思,我能够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和个人习惯,从而更好地适应变化的环境。
通过读完《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习惯的重要性。这本书不仅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培养良好的习惯,还给出了一些实用的方法和策略。我相信只要能够践行这七个习惯,我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更高效能的人。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后感 篇三
读书感悟:最近读了一本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个人评价,烂,很烂,超级烂,大失所望。
可是,网上对这本书的评价却超级高。之前,我受此影响,满怀憧憬,心生膜拜,才开始阅读。
你瞧,书名取得多好。今天的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不都在追求效率高效能吗?这,应该是本超级无敌的好书吧?
然而,读着读着,我越觉得不对劲,越来越无聊,越来越痛苦,简直快郁闷死了。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仅次于圣经的全球畅销经久不衰的励志管理学中的经典著作?
其实,中途我一度想停下来。这他妈谁写的,真是大师所为?怎么会这样?论点宽泛,老生常谈,言语粗俗,陈词滥调,还夹杂着些半生不熟的英文单词,晦涩蹩脚,我看得都快吐血了。我甚至怀疑,这书不会是冒牌货吧?可事实证明,它是正版的,如假包换。
我失望至极,我在浪费时间。这是今年我读的经典著作中最烂最名不符实的一本垃圾书。上次那本《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还可以,至少人家语言精炼,朗朗上口。而今天这书,读起来真的是味同嚼蜡,几乎没有一处能让我震撼让我醍醐灌顶让我豁然开朗的。我甚至认为,1000字就足够表达清楚本书所有观点,可作者却硬扯了几十万字,又臭又长,简直是在扯淡。
我们来看看史蒂芬·柯维大师都写了些什么。
通篇的废话,其实都在围绕着那七条准则(七个习惯)。所谓的“七个习惯”,如下: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知己、统合综效、平衡自我。
试问,难道我们不知道面对困境应保持积极心态吗?难道我们不知道人生要有明确目标吗?难道我们不知道应抓紧时间去做最重要的事吗?难道我们不知道双赢合作是最好的结局吗?难道我们不知道知己知彼很重要吗?难道我们不知道调整自我平衡自我的重要性吗?
请问大师,大家都懂的道理还用得着你废话吗?怎么到你笔下稍加论证就成了经典著作?难道这就是水平?
其实,这些大道理每个人都懂,心知肚明得很。现在关键不是在理论,不在于谁说,而在于谁坚持做了。
有时候我觉得很可笑,像这种修身养性为人处事的书,国内一大堆,随便哪一本都比这位洋大师写的要通俗易懂,有趣得多。那些说得容易做起来难的人生哲理,被这位洋大师用洋文装神弄鬼地摆弄了几下,怎么就成了成功人士大力推荐、屁民盲目跟风追捧的畅销全球的.不朽之作了?
后来,我推测出了两个原因:
一、作者的身份和地位。史蒂芬·柯维在管理咨询培训界是个权威人士,世界级大师,赫赫有名。像他这样的人,随便写一本书,我想,很
多人,包括成功人士,他们甚至可能连书都没看,然后就在那摇旗呐喊,好书好书,不容错过,仿佛拍了大师一个马屁,自己也跟着沾了光长了面子似的。退一步说,即便他们真读了,如果大师真写的不好,碍于面子,他们也不敢说大师写得差,因为看看同行们,大家都在捧臭脚,你不跟风,那多丢面子啊。这就像“皇帝的新衣”一样,谁要是那小孩,谁就没品味,谁就是异类。你说可笑不可笑?
其实,盛名之下,一个人的名气早已远远大过了他的才气,所以无论他出了什么书,都会有很多人将它奉为经典。
事实上,我们对一本书的评价,往往会受到外界客观因素的严重干扰,像作者的地位身份之类。假如这本书的中英文版本,都是以我这个无名小卒的名义出版,内容和作者写的一样,但把史蒂芬·柯维这个大名抹去,我就不相信,还会有几个人会在那边大声疾呼为我叫好。这就好比我拿了一篇文章给专家们看,他们看完可能会十分不屑并指指点点,说写得真差劲;但我若说这是鲁迅写的,他们立马会肃然起敬,性情大变,说另有深意。你说可笑不可笑?
豆瓣的网友,会对这本书有如此高的评价,众口一词,很多都是出于拍马屁的心理。他们大多数不敢提出质疑,也不知道自己看懂多少是否有收获,反正大师的作品,大家都说好,基于羊群效应,很多人就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跟着叫好。因为谁说不好谁就没文化没内涵没修养。偶尔有几个说不好的,就被围观了,然后被围攻了,被沉溺了,慢慢的,就又恢复了叫好声一片的和谐盛况。
我想,如果是一年前的我,也会跟大多数人那样,哪怕没什么收获,依然叫好。但是,今天我不会了,因为我不会像以往那般虚荣了,非得叫好才能抚慰心灵,才显得跟大家一样有品味,装逼装得深沉。如今,我只会写出自己真实的读后感,不好就是不好,无需掩饰什么。
二、崇洋媚外,连文字也不例外。如果这本书是中国人写的,原版是中文,再翻译成英文,那还会受到世界各国成功人士的吹捧吗?它还会成为中国集团高层的必备书吗?
中国读者,一看人家被誉为世界经典之作,然后也就跟着瞎起哄瞎叫好,也不看看是否符合自身情况。我想,如果把这本书的荣誉摘掉,撕掉封面,进行双盲实验,给100个大学生看,我就不信会有90个人说它经典。我们对洋书的评价太不客观了。如果比尔·盖茨随便编一本书,稍加宣传造势,恐怕也会被很多中国人奉为圣经。看来,还真应了那句话:书好不好,畅不畅销,那得看谁写的。
我曾说过,老外写营销管理方面的书很有一套,但这本书确实写得不好。也许是翻译问题,也许是国籍问题,也许是我个人问题,反正,它确实很不合我口味。
这本书,有人说好,有人说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取所需吧。
经典,经典,经典一定适合我吗?经典一定精彩吗?或许,我该重新认识经典了。
不要再浪费时间在糟粕上了,选书需谨慎,只选对的,不选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