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读后感(优质3篇)
上善若水读后感 篇一
《上善若水》这本书是我在大学期间读的一本书籍,它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思考。这本书以水的形态和特性为出发点,探讨了人生的道德和品质。通过水的比喻,作者告诉我们要像水一样谦虚、宽容,才能做到“上善若水”。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上善若水”这个词并不了解。但是通过阅读,我逐渐明白了它的含义。水是一种柔软而又坚韧的物质,它可以适应各种环境,也可以滋润万物。水没有自己的欲望和主张,它只是按照自然规律流动,滋养着大地上的万物。正是因为水的这种特性,它才能被称为“上善若水”。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要学会谦虚和宽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有时候会碰到一些与自己意见不合的人或事情。如果我们像水一样,保持谦虚和宽容,就能够更好地处理这些问题。不要与他人争执,而是要尽量理解对方的观点,接纳不同的声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共同进步。
除此之外,这本书还提醒了我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水流动时没有任何杂念,它只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向前流淌。同样地,我们也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不要被外界的干扰所困扰。只有保持内心的宁静,我们才能够思考问题,做出正确的决策。
总的来说,读完《上善若水》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发和思考。通过水的比喻,我明白了要学会谦虚和宽容,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做到“上善若水”。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和学习,就能够成为像水一样的人。
上善若水读后感 篇二
《上善若水》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它通过水的特性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善良、宽容的人,就像水一样。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自己的品质和行为,也让我明白了人生的真谛。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很好的人,但是通过阅读《上善若水》,我才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水是一种谦虚而又包容的物质,它不争不抢,不计较得失,只是默默地滋润着大地上的万物。相比之下,我经常会为一点小事而发脾气,或者为了一点利益而争执不休。这让我深感自己与水的差距。
通过读这本书,我意识到自己需要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我需要学会谦虚和宽容,不要计较得失,不要与他人争执。只有这样,我才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共同进步。同时,我也明白了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水流动时没有杂念,它只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向前流淌。同样地,我也需要保持内心的平静,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困扰。只有保持内心的宁静,我才能够思考问题,做出正确的决策。
通过阅读《上善若水》,我也明白了人生的真谛。人生并不是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要过上简单而有意义的生活。水滋润万物,但它并不为自己留下任何痕迹。同样地,我们也应该为他人做好事,但不要追求功利,不要为了得到回报而做好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过上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
总的来说,读完《上善若水》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和思考。通过水的比喻,我明白了要学会谦虚和宽容,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同时,我也明白了人生的真谛,要过上简单而有意义的生活。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和学习,就能够成为像水一样的人。
上善若水读后感 篇三
上善若水读后感
上善若水--读后感
被誉为“中国和世界第一哲人”的老子在其五千言的<<道德经>>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就是:具备最好禀性的“人”象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它的性质最接近于“道”。居处适应任何之地,心胸沉静高远,待人真诚友爱,说话言而有信,为政谋求清平,处事能方能圆,行动善择时机。正是由于不与人争的美德,所以永远也没有过失。
这篇文章虽然表面上是对水的颂歌,但实际歌咏的对象却是具备像水性那样高尚品德者的人。文中七个“善”字并列排比句,都是受到水的启发,对有关水德的进一步写状,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
为什么老子把最好品格的人要比作水呢?这是因为水具有其它万物所没有的独特的几种禀性。
其一、 水能滋养万物生命。它能使万物得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如古人所说:“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辞地做。
其二、水自居下流。尽管它是生命之源、滋养万物,但却从不居功自傲,更不会占据高位,把持要津,而总是默默无闻的处于众人不愿处的低位。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也正因如此,才有“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的赞誉!
其三、水能以柔克刚。水性尽管温柔,柔弱,但这种温柔会聚集巨大的能量,变得异常刚烈。俗话说:水滴石穿。此非力使然,恒也。正是它不舍昼夜,持之以恒,才能把石一样坚硬的物品击穿。
其四、水能因势而变。水能至静——水平如镜、至洁——晶莹剔透,但也能至动——奔腾不止、至浊——混浊不清,总是处于一种变动不居的状态。所以苏轼说:万物皆有定形,惟有水随物赋形。正是水这种变动不居的性情,才使它能滋润万物,并且一路流过冲走许多污垢,荡涤人世间一切污泥浮尘。
正因水具有上述特质,不仅老子爱水,而老子的学生孔子也喜水,每见大水必观焉,并发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逝者如斯”的感叹!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水也一样,既能载舟、亦能覆舟。既能利万物,可一旦洪水泛滥又会生灵涂炭,摧残生命。故常有洪水猛兽、水火无情之说。老子在文中也只是认为水德“近于”而不是等于道。既便是具备高尚品德的人也一样,不可能十全十美。更何况,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对当今世人来讲,老子讲的一连串人生哲学的行为准则和品格,不可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那样要求实在太难、太苛刻了。不过可成为我们立身处世的典范,完善的人格也应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我们做事做人当如水,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地方,做别人不愿做的事。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尽其所能地贡献力量帮助别人,而不要与人争功争名利。
总之,“上善若水”的意思就是人的修炼与品德最好要像水一样。我们为人处世的要旨,就是要领悟老子那振聋发聩的不朽名言:夫唯不争,故无。只有奉献不争,才能没有过失。这就是我们读“上善若水”最大的启示。
感悟:水有形却无忧。谁也不能说清水的形状,我们把它放在什么样的容器里,它就是什么形状。它柔弱的好像没有自己的性格,好像谁都可以任意欺负它。垒个水坝拦它,它就静止不动。拿斧砍它,它也静静的承受却不受伤害。把它洒向空中,它就像珠子那样圆润的飘散开来。它遇热成气,遇冷结冰,遇风起浪,遇水相融。河由它淌成,酒由它汇成,井有水才是井,泉有水才是泉。谁都愿意向高处走,唯有水,无论你把它提到多高的地方,它都向着卑下流淌。
老子说,最完善的人所具备的上等的德行,就像水一样。水的特点是能够滋润万物,使它们尽情生长,而又不与万物争功夺利。始终保持着平静,可以说最温柔最善良的'东西。它具有的广阔胸怀和毫无所求,甘居人下的德操是最接近大道的本质的,这正是我们人类最应效法的德性。
在老子看来。谁的行为方式也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当它遇到阻碍时,它就会迂回百转继续前进,这就是曲则全,也是谦虚容忍的美德。而这种美德也与大道的柔软的特性最为接近。我们人类应该学习水的这种与世无争的宽容,学习水这种滋润万物而不图回报,功成而不局傲的谦逊美德。而这也是大道的德
操,这与许多人在取得成就时只知道夸耀自己的努力及运气是多么不同啊。如果我们想体会大道的精髓,使自己形成最完美的人格,帮助自己走上正确的人生轨道,从而使自己的为人处世达到最和谐的境界。我们就要拥有像水一样的品性:真心真意的帮助别人而不图回报,避免针锋相对的矛盾冲突,不去争夺一时利益得失,面对困境依然坚持。取得成绩是不抢功自傲,谦虚礼让,唯有如此,才不会遭到他人的攻击而增加自己的烦恼和痛苦。会得到人们的赞扬和认同。使自己生活的更快活逍遥。
老子在《道德经》的五千言中多次提到水,他把水作为人格的最高显示:人与人交往接触,很像水与水交融,嫉妒心猜疑心贪心都会搅浑了清水,所以老子谆谆教诲。我们言谈要像水那样,循循善诱,平和清静,以诚待人,施政要像水那样,甘居低下,走到人心的深处,从而得人心。
孔子曾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了解到水柔静的真意,才能体会到水谦卑的本质,才能懂得奉献不争的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