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周随笔。读后感高墙里的中学校【精简3篇】
第五周随笔。读后感高墙里的中学校 篇一
高中时期是人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之一,而对于高中生来说,学校往往是他们度过大部分时间的地方。而《高墙里的中学校》这本书,以一个高中生的视角,真实地展现了一个封闭式学校内的生活,让我深感震撼。
这本书主要描述了一个被高墙包围的中学校,里面的学生和老师无法与外界接触,只能在学校内生活、学习和工作。学校内有严格的纪律和规定,学生们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间表进行各种活动,包括学习、运动和休息。而学生们之间几乎没有自由交流的机会,只能通过书信传递信息。这样的学校生活让我感到压抑和窒息,仿佛被困在一个封闭的空间中。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学校存在?高墙里的中学校是一个特殊的学校,它的存在是为了培养一批“合格”的学生。这些学生在经过高强度的学习和锻炼后,将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然而,这种封闭的教育方式是否真的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呢?
在我看来,高墙里的中学校并不能真正培养出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学生。这种封闭的教育环境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和个性发展,使他们只能按部就班地接受教育。学生们没有机会接触外界的多样化知识和观点,缺乏与他人交流的机会。这样的教育方式可能会培养出一些机械的学习者,但却无法培养出真正具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另外,高墙里的中学校也给学生们带来了心理上的负担。学生们被限制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无法与家人和朋友见面,不能和外界交流,这无疑会给他们带来孤独和压力。在书中,我看到了学生们的心理压力和挣扎,他们渴望自由和真正的人际交往,却被高墙所束缚。
尽管《高墙里的中学校》给我带来了一种压抑和窒息的感觉,但我也从中看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过程。只有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和发展空间,才能真正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在未来的教育中,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发展,给予他们更多的选择和自由,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而不是将他们限制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剥夺他们的自由和个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第五周随笔。读后感高墙里的中学校 篇三
第五周随
笔。读后感高墙里的中学校长野县松元市内的"松元少年监狱"中,有所专为尚未完成义务教育的受刑者们设立的"松元市立旭町中学校桐分校"。这年的4月10日「桐分校」有5位从北海道至冲绳、全国的监狱中选拔出来的学生入学。虽说是新生,年龄却相差甚远,最高龄70多岁,最小的也要22岁。虽然5人世代不同,却都因为某些原因而无法完成教育,念书、写字、算数几乎都不会…治愈心灵创伤的过程。
难以想象,一笔巨大的巨款每年的国家的纳税钱有200亿是给犯罪的人受教育的。是我我也无法认同用纳税人的钱让罪犯们接受义务教育,但这样的学校的存在确实是减少了再犯罪率。这届的学生一共有5个,虽然表面上都是对学习有着巨大的兴趣,实际上有的是为了自杀的,有的是因为逃避工作的,唯一开始就努力的老人--佐佐木,他供养了他的老年痴呆妻子30多年,最后因为实在撑不下去了才想同归于尽。他坚持着,哪怕靠一天服7,8粒药丸也坚持着---他因为绝望所以他比起普通人来说更有毅力。最不努力的小山田,其实他的本质上也是善良的,他也许只是不愿意读书---读书也不是让人生完整的唯一的办法,他的自尊可以说比别的`人都强--他希望跟上别的人,甚至赶超别的人,但是他可能是天生的惰性所致。那个开始想要自杀的人,他有一个儿子,伟大的儿子让他有了依靠,感受到了教育,以及活着的重要性,他学习他很开心。那个从小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他如愿以偿完成了他的梦想,并让他的父亲感受到了学习的重要。
他们的老师,石川顺平,起初想不通为何政府每年花在罪犯身上的钱是被害者及家属的五倍,校长千篇一率的开学演讲,很难改变其思想的犯人,教起来很吃力的犯人,甚至没有梦想的犯人,徒劳感,加上自己理想进程的不顺,"光凭喜欢是无法把兴趣变成专业"的无奈。后因一次酒后误事,真心的想对犯人学员做出补偿,并终以自己的真情赢得了五名学生的认可。送别佐佐木时,顺平感悟到他的五名学生都是绝望的人,但有力气绝望就比一般人强,一般人早在绝望前就逃开了,只是他们把力气用错了方向才导致了犯罪。顺平最终在感觉一切皆为幻影的人生中爱上了这样的人生与工作,即使世间的一切最终都会如幻影般消失。
这部电影比想象中的好看,最开始甚至到中间都是平淡的叙事,我无法理解服刑人的感情,即使通过他们的自述得知他们所背负的沉重,依然无法完全理解,所以到最后的三十分钟,我才会很自然的被感动。原来一切都包含在平淡之中,只是少了那一个引爆点。所有人都可以重新做人重新开始,但是却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努力学习。如果要给这部电影打分,我很愿意打满分,因为他的画面朴素,却留给我朴素的满满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