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普遍二孩政策解读(最新3篇)
允许普遍二孩政策解读 篇一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中国政府于2016年底决定实施允许普遍二孩政策,以缓解人口结构失衡的压力。这一政策的出台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解读。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家庭等多个角度,对允许普遍二孩政策进行深入解读。
首先,从经济角度看,允许普遍二孩政策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一方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将进一步扩大中国的劳动力人口规模,为经济提供更多的劳动力资源。这有助于缓解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也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婴儿用品、教育培训等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因此,从经济角度来看,允许普遍二孩政策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其次,从社会角度看,允许普遍二孩政策有助于缓解社会老龄化问题。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和生育率的下降,中国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允许普遍二孩政策的实施将增加新生儿的数量,有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同时,允许普遍二孩政策也有助于改善社会的人口结构,减少家庭的独生子女现象,增加家庭的亲密关系和家庭的幸福感。因此,从社会角度来看,允许普遍二孩政策对于缓解社会老龄化问题具有积极作用。
最后,从家庭角度看,允许普遍二孩政策有助于满足家庭的生育意愿和提高生活质量。在过去的独生子女政策下,许多夫妻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再生育,导致无法满足他们的生育愿望。而允许普遍二孩政策的实施将为这些家庭提供了机会,让他们有更多的选择。此外,允许普遍二孩政策也有助于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增加家庭的收入来源。另外,二孩政策的实施还将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因此,从家庭角度来看,允许普遍二孩政策对于满足家庭的生育意愿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允许普遍二孩政策从经济、社会和家庭等多个角度来看都具有积极作用。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允许普遍二孩政策的实施还面临一些挑战,如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等问题。因此,政府在实施允许普遍二孩政策的同时,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确保政策的顺利实施和可持续发展。
允许普遍二孩政策解读 篇三
允许普遍二孩政策解读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提出,允许普遍二孩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解读: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5个原因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尽管自70年代初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我国在50年代和1962~1972年间先后出现了两次生育高峰,使得我国人口快速增长的趋势始终没有改变。进入80年代后,人口增长的速度加快,每5~7年即可增长1亿人口,如此庞大的人口将给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压力。
So,、1982年十二大,计划生育被确定为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坚持优生优育,提高人口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也是造福子孙后代的百年大计。身为80后的小编,出生时正赶上计划生育时期。
生育要有计划,但计划也并非一成不变,正所谓“文章因时而著,政策因时而易”。从1980年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到1984年提出在农村适当放宽生育两孩的条件,然后是2013年单独二孩政策的通过,再到今天的全面放开二孩,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一直在处于动态调整的“进行时”。
全面放开二孩,为几何?
1、单独两孩实践遇冷、生育率低到危险
◆、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截至2014年12月,全国仅有不足100万对单独夫妇提出再生育申请,而此前的官方预计是每年增加200万人左右。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2015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认为,中国目前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4,远低于更替水平2.1,已经非常接近国际上公认的1.3的“低生育陷阱”。
虽然也有专家表示中国已经进入“低生育率陷阱”没有根据,但不可否认的是:人口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基本要素。没了人口红利,在竞争力上就少了一枚盾牌。
知识贴
◆、“人口红利”、简单通俗地理解为:由于年轻人口数量增多形成的廉价劳动力,提供给经济发展相对便宜的要素价格。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廉价劳动力是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
深入的经济学分析和实证研究都表明,在扣除技术进步和城镇化的作用外,人口衰减带来的'将是人均GDP下降。如果不信的话,看看邻国——日本:长期低生育率被认为是日本经济长达20多年的停滞的根本原因。
2、“银发危机”
从人口结构上看,现在中国的老年人口比例在不断上升,从2010年13.3%提高到2014年的15.5%。目前,中国已成为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老人生活旅居问题也在不断凸显出来。
据联合国统计,到本世纪中期,中国将有近5亿人口超过60岁,而这个数字将超过美国人口总数。
这就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出生率降低,年轻人越来越少,今后谁来工作、谁来纳税、谁来养活数以亿计的老年人?
3“刘易斯拐点”隐忧
知识贴
◆、“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阿瑟·刘易斯在1968年提出。它指的是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人口红利慢慢消失,最终枯竭。
与“刘易斯拐点”相对应的是“人口红利”。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低生育率和老龄化是中国经济刘易斯拐点提前出现的关键诱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的增长,大量的富余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在催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目前农村问题频发。以“老弱病残”为主的农村人口结构已逐步凸显了农村经济的增长乏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在2014年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04年开始民工荒,从沿海城市迅速蔓延到内地,此后再没有停止过,工资从那个时候开始上涨,也没有再停止过,而且是低端劳动者工资上涨。所以2004年肯定是一个起点。如果说区间的话,我们可以看到,2010年开始,中国15岁到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出现负增长。这是一个巨大的转折,劳动年龄人口增长不是减慢了,而是一路负增长下去了,所以让我说一个区间,就是从2004年到2010年,这个区间总共才6年,但是这个区间在日本走了30年,在韩国走了40年,中国还是很快的。
4“失独”社会之殇
近些年来,我国家庭规模不断缩小,从1982年的4.43人缩减至2010年的3.10人,独生子女家庭超过1.5亿户,家庭的生育、养老等基本功能有所弱化。许多独生子女面对沉重的养老负担,常感到有心无力、独木难支,而老人“失独”不仅是家庭灾难,也是社会之殇。
今年7月19日,杭州失独老夫妻在女儿去世百日祭双双自杀的消息令大家心痛不已,同时也不禁深思: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政策家庭逐渐步入老年,失独家庭成为一类社会创伤。失独家庭所经历的心理创伤、经济压力、医疗养老问题超过一般家庭丧子后承受的痛苦,而这份痛苦谁能解?
5、男女比例失衡
我们可以将1950到2014的64年时间划分为4个时期,而每个时期的男女出生比例都与背后的经济社会和政策因素变化相符。
计划生育政策自1980年开始强化,这分别体现为城市的普遍“一胎”和农村的普遍“一胎半”政策。在重男轻女思想依然普遍和B超逐渐普及的情况下,可能促使男女出生比例节节升高,从1980年的107.4上升到2004年的121.1。
政府自2002年开始“治理”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具体措施包括明文严格禁止使用B超等技术进行胎儿性别鉴定。此外,随着城市化的提升和农村生育观念的改变,对男孩的偏好也可能进一步淡化。与之对应,男女出生比例自2004年达到峰值的121.1之后,整体上开始下降,但到2014年依然处于115.9的超高位。
男女比例失调是性别偏好、生育数量限制和胎儿性别鉴定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缺一不可。重男轻女的观念虽然已经淡化,但依然会长期存在;禁止胎儿性别鉴定技术也不可能完全有效。因此,要使男女比例恢复正常,有效的办法就是全面取消生育限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