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的风俗习惯作文(推荐4篇)
满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篇一
满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满族的风俗习惯丰富多样,深受人们喜爱。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一些满族的风俗习惯。
首先,满族人重视家庭和亲情。在满族人的生活中,家庭是最重要的单位。他们注重家庭的团结和和睦,尊重长辈,关心亲人。满族人通常会和父母、兄弟姐妹住在一起,共同生活,共同养育子女。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非常深厚,经常会有各种聚会和庆祝活动,以增进彼此之间的亲密关系。
其次,满族人对待客人非常热情好客。无论是亲友还是陌生人,只要到满族人的家中做客,都会受到热情的接待。满族人会准备丰盛的饭菜,为客人提供最好的服务。他们相信“以客为尊”,对待客人像对待家人一样亲切。客人来访时,满族人通常会用饼干、糖果等甜食招待他们,寓意着甜甜蜜蜜的友谊和美好的祝愿。
此外,满族人有许多独特的婚姻习俗。在满族传统的婚礼仪式中,新郎要骑着马,穿过门楼,象征着新娘的家庭向新郎表示欢迎。婚礼上还有许多传统的习俗,如新娘要穿着精美的婚服,新郎要戴着红色的腰带等。这些习俗都是为了祝福新婚夫妇能够幸福美满,生活顺遂。
最后,满族人还有丰富多彩的节日和庆典活动。例如,清明节是满族人的传统节日之一,他们会到坟墓前祭拜祖先,烧纸、烧香,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农历正月十五是满族人的元宵节,他们会举行盛大的元宵节活动,如舞狮、舞龙、放花灯等。这些节日和庆典活动丰富了满族人的生活,也让他们感受到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
总之,满族的风俗习惯独特而丰富,反映了他们对家庭、亲情、友情的重视和珍视。他们热情好客、善待客人,注重婚姻和家庭的美满幸福,同时还有许多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这些风俗习惯不仅丰富了满族人的生活,也为世界其他地方的人们提供了了解和体验满族文化的机会。
满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篇二
满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一些满族的风俗习惯,让大家更加了解这个美丽的民族。
满族人的传统服饰是非常华丽和独特的。男性通常穿着长袍和马褂,头戴斗笠或帽子。女性则穿着彩色的绣花长袍和长裙,头戴发簪和发饰。满族人的传统服饰以红色和蓝色为主,寓意着喜庆和幸福。他们非常注重服饰的细节和装饰,每一件服饰都经过精心制作和装饰,展示了满族人的独特美感和审美观。
满族人还有一种传统的饮食习惯,即“满汉全席”。这是一种汇集了满族和汉族传统菜肴的盛宴。满汉全席通常有几十道菜,包括冷盘、热菜、主食和甜点等。每道菜都具有浓郁的满族和汉族特色,口味鲜美、色香味俱佳。满汉全席不仅是一种丰盛的饮食享受,也是满族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族人还有一种独特的音乐和舞蹈形式,叫做“满族腰鼓”。腰鼓是一种双面鼓,满族人通常在腰间绑上腰鼓,用手敲击鼓面,配合着舞蹈动作。满族腰鼓舞蹈动作矫健有力,音乐节奏欢快明快,给人一种活力四溢的感觉。满族腰鼓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也是满族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示了满族人的热情和活力。
满族人还有一种传统的婚礼仪式,叫做“满族三拜九礼”。这是满族人结婚时必须进行的仪式,包括迎亲、拜堂、拜天地、拜祖先等环节。在这个仪式中,新郎新娘要穿上传统的满族婚服,按照规定的步骤完成每个环节。满族三拜九礼不仅是对新婚夫妇的祝福,也是对满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总之,满族的风俗习惯丰富多样,独具特色。满族人注重服饰的华丽和装饰,享受满汉全席的盛宴,热爱满族腰鼓的音乐和舞蹈,坚守满族三拜九礼的婚礼仪式。这些风俗习惯不仅丰富了满族人的生活,也展示了满族人的传统文化和美丽风采。我们应该重视和保护满族的风俗习惯,让它们得到传承和发展,为我们的多民族国家增添更多的色彩和魅力。
满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篇三
满族过年(春节)基本与汉族差不多,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到新一年的二月二日龙抬头。
满族人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要做粘豆包、豆面卷子等粘食。
满族人除夕要做满族传统糕点——萨其玛,张贴对联、窗花,挂笺(按八旗所属,分别贴红、黄、兰、白色)、福字。互赠绣有“岁岁平安”的荷包。
满族人除夕下午要摆供、祭祖。不常打开的祖宗龛,年三十中午打开。把擦得铮亮的锡供器摆上五件,主食摆上两摞馒头,一摞五个,猪头摆在正中间,猪鼻孔插上大葱,还有干饭五碗。供菜更有特点:第一碗是煮熟的“猪肉方子”;第二碗是过油鲤鱼;第三碗是炸粉花;第四碗是素菜大葱;第五碗是豆腐方块。满族人祭祖用的祭品,祭祀之后由家人分吃。供方子肉为四时吉庆;供鱼为吉庆有余;供粉花是保佑后辈发家;供大葱要剪去葱根,扎成一把,标志着本家后辈聪明伶俐,光宗耀祖。
除夕半夜子时,家家吃饺子,还要把几枚铜钱暗放饺子中,吃到者则“终岁大吉”。然后接神、辞岁要燃放鞭炮。家家院内竖等灯笼竿,高挑红灯。
大年初一,人家皆早起,穿戴新衣帽,互相拜年,恭贺新春。不过,过去满族妇女要等到初六,才可以出门拜年。正月十五,上元节,又称元宵节、灯节。满族家家除吃元宵、挂彩灯外,还有制作冰灯、堆雪人习俗,这也是北方气候所致。
“二月二,龙抬头”满族人正月不剃头,大都等到二月二这天,才肯剃头。满族人还有“领龙”的习俗,用草木灰从水缸一直撒到井旁,灰道弯曲如龙,然后在院中举行祭祀,以求一年风调雨顺。满族人腊月杀猪,三十祭祖用猪头,过了初六,将猪头放到“哈什里”(仓房),这个猪头一直放到二月二,才拿出来煮熟了吃,此举称为“龙抬头”。
过年节日娱乐,满族人有参加人数众多的“满族秧歌”,俗称“鞑子秧歌”。满族秧歌除以走阵式来表现生产、生活和打仗外,还通过人物的扮相、服饰、道具、舞姿动律来反映。
正月里,妇女、儿童在火炕上玩“绷绳”、“抓嘎啦哈”等游戏;孩子们在室外,玩起了踢毽子、打冰嘎、藏猫猫、放鞭炮等。
满族人的节日食品,主要有:粘豆包、粘火勺、萨其玛、白肉血肠、豆面卷子、苏子叶饽饽、大黄米干饭、火锅等。
过年满族人喜饮酒,主要是自己用大黄米酿造的“米酒”;客人来家拜年,喝的饮料是用炒糊的大黄米、高梁米冲的“糊米茶”。
满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篇四
满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我最喜欢的民族。
满族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布,主要集中聚居在辽宁省,共有550万人,占满族总人口的51%。另外,满族人口在100万左右的地区还有吉林、黑龙江、北京、河北、内蒙古。满族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布,主要集中聚居在辽宁省,共有550万人,占满族总人口的51%。另外,满族人口在100万左右的地区还有吉林、黑龙江、北京、河北、内蒙古。
满族人孝敬长辈,注重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过春节时要拜两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其服饰高雅华丽,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由于寒冷的生活环境和射猎生活的需要,过去满族人无论男女,均多穿“马蹄袖”袍褂。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后,“旗人”的装束,便成为“旗袍”(满语称“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样一般是无领、大襟、束腰、左衽、四面开衩。穿着既合体,又有利于骑马奔射。出猎时,还可将干粮等装进前襟。这种旗袍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个是无领。努尔哈赤为统一衣冠,曾厘定衣冠制,规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领,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带领子,只有入朝时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领;二是在窄小的袖口处还接有一截上长下短的半月形袖头,形似马蹄,俗称“马蹄袖”。平时绾起来,冬季行猎或作战时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类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响拉弓射箭,故又称之为“箭袖”(满语称之为“哇哈”)。满族入主中原以后,“放哇哈”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将马蹄袖弹下,然后再两手伏地跪拜行礼。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 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