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教案(经典6篇)

《河中石兽》教案 篇一

教案名称:探索神秘的河中石兽

目标:通过学习石兽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神秘生物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一、教学内容

1. 石兽的起源和传说

2. 石兽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3. 石兽的生态环境和分布情况

二、教学目标

1. 能够描述石兽的外貌特征和行为习性

2. 能够理解石兽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能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挥想象力,创作属于自己的石兽形象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入石兽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 讲解:介绍石兽的起源、传说、特征和生活习性,引导学生了解石兽的神秘之处。

3. 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对石兽的想象和解读,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4. 创作:让学生进行石兽形象的创作,可以是绘画、手工制作或书写故事等形式,展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鼓励学生表达对石兽的感受和看法,促进思维的深入和交流的互动。

四、评价方式

1. 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参与度、思维活跃度和创造力等方面。

2. 收集学生的作品,评选出表现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和分享。

3. 组织学生进行展示,让他们相互欣赏和学习,促进共同进步。

五、延伸拓展

1. 带领学生进行户外探险活动,寻找石兽的踪迹,培养观察和探索的能力。

2. 鼓励学生写作石兽相关的故事或诗歌,开展文学创作活动,培养表达和想象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石兽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能够培养出自信、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他们的综合素质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河中石兽》教案 篇二

教案名称:发现神秘的河中石兽

目标:通过实地探索和观察,让学生亲身感受石兽的神秘魅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一、教学内容

1. 石兽的生态环境和分布情况

2. 石兽的特征和行为习性

3. 石兽的保护和利用

二、教学目标

1. 能够运用观察方法,发现石兽的踪迹和生活环境

2. 能够描述石兽的外貌特征和行为习性

3. 能够理解石兽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提出保护建议

三、教学过程

1. 准备: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探险活动,带领他们前往河边或森林,寻找石兽的踪迹。

2. 实地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寻找石兽可能出现的地方,记录下有关石兽的信息和特征。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观察到的情况,提出关于石兽的问题和看法,展开讨论。

4. 总结:回到教室,让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和感受,提出对石兽的保护和利用建议,分享彼此的观点。

5. 展示:组织学生展示自己在活动中记录下的观察数据和心得体会,鼓励他们分享和交流,促进学习的深入和互动。

四、评价方式

1. 观察学生在实地探索活动中的表现,包括观察力、合作精神和创造力等方面。

2. 收集学生的记录和总结,评选出表现突出的作品进行展示和分享。

3. 组织学生进行评选投票,选出本次活动中最佳的观察报告和提案,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

五、延伸拓展

1. 组织学生进行石兽保护志愿者活动,参与当地的环保工作,为石兽的生存环境做出贡献。

2. 鼓励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探索石兽的生态习性和食物链关系,培养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

通过本次实地探索活动,学生将深入了解石兽的生态环境和特征,同时也能够培养出观察力、合作精神和环保意识,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带来更多的启迪和帮助。

《河中石兽》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有何不同。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

  2、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课时划分

  二课时

  教学投计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熟读课文,读准下列生字的读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

  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ù)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语:幻灯片出示

  《冬夜读书示子聿》(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生齐读,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

  三、教学过程

  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幻灯片出示

  作者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部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遗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料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2、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

  (a)注意停顿和语气节奏;

  (b)标出疑难字词。

  (2)、疏通文意

  (a)学生自由朗读,齐读,男女生轮读。

  (b)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并标出重点词句,提出疑难字词句。

  (c)小组内解决疑难,同桌互相提问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疏通文意。

  (3)、教师强调重点字词:幻灯片出示

  山门圮于河(倒塌)阅十余岁(经过、过了)(年)

  曳铁钯(牵引,拖着)湮于沙上(埋没)

  尔辈不能究物理(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

  如是再啮(冲刷)不更颠乎(荒唐)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

  (4)、教师强调应掌握的重点句子

  (a)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译文: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

  (b)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d)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译文: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疯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吗?”

  (e)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

  第二课时

  一、小检测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古今义。

  寺临河干“干”古义:水边,河岸。今义:与湿相对。

  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古义:指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

  2、解释通假字:

  曳铁钯“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不亦颠乎“颠”通“癫”,疯狂。

  3、翻译句子。

  (1)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2)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答案:(1)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

  (2)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二、再读课文——探究问题

  1、文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概括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四种方法及结果。(幻灯片)

  2、在文中找出他们寻找石兽的理由有什么不同?(幻灯片)

  理由

  寺僧

  以为顺流下矣

  讲学家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老河兵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多媒体演示

  (1)、学生演示。

  (2)、教师演示。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幻灯片)

  结论:(幻灯片)

  寺僧: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寺僧: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4、这个故事说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三、拓展延伸——感悟道理

  1、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明确: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2、收集有关勇于实践的名言:

  (1)百闻不如一见。---班固

  (2)一个人的经验是要在刻苦中得到的,也只有岁月的磨炼能够使它成熟。 ——莎士比亚

  (3)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毛泽东

  (4)经验是永久的老师。——歌德

  (5)实践是思想的真理。——-车尔尼雪夫斯基

  3、推荐阅读《纸上谈兵》的故事。

《河中石兽》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棹”“傎”“圮”等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2、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训练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部分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部分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三、课时课型:

  两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

  串讲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作家、作品简介

  纪昀(1724-1805),清代文学家、学者。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生字注音

  2、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三、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听范读课文录音。要求:

  (1)注意停顿和语气节奏;

  (2)标出疑难字词。

  合作共赢

  (1)学生齐读课文。

  (2)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分小组解分段落解决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疏通文意。

  (3)互相提问文中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及句子(被提问方答对问题,提问权交给该方,循环往复。)

  文本探究

  根据课文内容小组合作填写下表

  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河中石兽》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注释来疏通文意,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养成注重实际调查结论的习惯,防止主观臆断现象的出现。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一、导入: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作者简介: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三、初读课文。

  1、 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圮 募 棹 曳 钯 杮

  携 湮 啮 坎 溯 臆 欤

  2、学生朗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3、学生借助注释,同桌合作翻译课文。

  【译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山门 圮(pǐ)于河,

  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 倒塌到河里,

  二石兽并沉焉。

  (门旁)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河里了。焉,助词,无义。

  阅十余岁, 僧募金重修,

  经历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笔钱,(决定)重修(庙门),

  求二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

  便到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居然没找到,

  以为顺流下矣。

  认为石兽顺着河的方向冲到下游去了。下,往下游去。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便划着几条小船, 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一点踪迹也没有?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有个学究在庙里开馆执教,听到这件事便嘲笑说:

  “尔辈不能究 物理。 是非木杮(fèi),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 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怎么能被洪水带了走呢?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石头的特性是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

  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石兽埋没在泥沙上,就会越沉越深。耳,助词,表示肯定。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顺着河流往下游去寻找它,不是荒唐吗?”

  沿,顺流而下。

  众服为确论。

  众人信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论断。

  一老河兵闻之, 又笑曰:

  一个老水手听了学究的话后,又嘲笑说:

  “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流。

  “凡是河中失落的石头,都应该到河的上游去寻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正因为石头的特性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盖,表原因的发语词。

  水不能冲石, 其反激之力,

  (所以)水流不能冲走石头,它的反冲的力量,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一定会在石头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渐激渐深, 至石之半, 石必倒掷坎穴中。

  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半身空着时,石头一定会倒在陷坑中。倒掷,摔倒。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像这样再冲击,石头又向前再转动。

  转转不已, 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这样一再翻转不停,于是石头会反方向逆流而上了。

  求之下流, 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到下游去寻找它,固然荒唐;在石兽掉下去的当地寻找,不是更荒唐吗?”

  如其言, 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地方寻到了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还多着哩,

  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四、整体感知,探究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

  (1)、 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来概括

  (2)、划出文中的主要人物,说说他们都用什么方法或理由寻找石兽,结果怎样?

  (3)、 为什么只有老兵找到石兽?作者是怎样看待这问题的,得出什么结论?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经常发生。古人编辑的一些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给我们深深的思考。比如“拔苗助长”,那人只知道拔苗助小苗快长,却不知道违背生长规律。结果闹出了笑话。你能例举出哪些事例?可以仿照只知------,不知-------的句式来表达。

  2、在我们的生活中,处理事情、看待问题怎么做算是比较恰当、比较合理呢?学生归纳。

  六

、布置作业。

  1、背诵《河中石兽》。

  板书:

  河中石兽 纪昀

  庙僧 下游 无迹

  讲学家 地中 失败 实践经验

  老河兵 上游 成功

《河中石兽》教案 篇六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学习要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一、学生展示

  (一)课前三分钟演讲。

  (二)白板展示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并抄写词语。

  圮(pǐ)募(mù) 棹(zhào) 柿(fèi) 湮(yān)没 啮(niè)齿

  溯(sù)流 欤(yù) 曳(yè) 铁钯(pá) 臆(yì)断

  2、词语解释

  曳铁钯(“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二石兽并沉焉( 并:一起)

  阅十余岁 ( 阅:经历 )

  盖石性坚重 ( 盖:句首发语词 )

  但知其一 ( 但:只)

  是非木杮 ( 是:代词,这)

  求之下流,固傎( 固:副词,本来 )

  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事物的道理 )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介词,被)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为:动词, 成为)

  众服为确论(为:动词,是)

  一老河兵闻之 (之:代词,指”“求之地中” 这种观点)

  其反激之力 (之:结构助词,的)

  3、译句。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2)尔辈不能究物理。

  (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4、文学常识及背景

  作者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部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遗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料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5、通过预习,你知道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吗?

  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二、课堂提升

  1、导入语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2、朗读课文。个别学生读或者集体读。

  3、看课文注释,试译课文。疏通重点句子的含义。

  就课文不理解的句子质疑,小组内讨论解决。师生共同讨论。

  文言现象总结:

  ●通假字

  曳铁钯 (“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不亦颠乎 (“颠”同“癫”,疯狂)

  ●古今异义

  二石兽并沉焉 ( 并,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

  阅十余岁 ( 阅,古义:经历; 今义:阅读 )

  盖石性坚重 ( 盖,古义:句首发语词 ;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知其一 ( 但,古义:只 ;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

  是非木杮 ( 是,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是 )

  求之下流,固傎( 固,古义:副词,本来;今义:坚固 )

  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今义:物理学 )

  ●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介词,被)

  为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动词,成为)

  众服为确论 (动词,是)

  之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指”“求之地中” 这种观点)

  其反激之力 (结构助词,的)

  ●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 (名词用为动词 ,划船)

  暴涨 (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句式

  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倒装句 当求之于上流 (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

  省略句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4、质疑: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讨论并归纳:可分四层: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1、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学生展示

  1、朗读课文,复习上节课内容。

  2、学生讲析《课时练》基础习题。(P87-88)

  二、课堂提升

  1、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讨论并归纳:

  (1) 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支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2) 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3) 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磁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4) 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物,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 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2、 质疑: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讨论并归纳:

  第一种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三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3、质疑: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知其一,不知基一,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三、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例?与同学交流这类小故事。

  刻舟求剑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

  四、布置作业。

  编写人:张聪

  教学反思: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12

相关文章

《探究电动机的转动原理》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的作用,并且受力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磁场的方向有关;了解电动机的 构造和原理。 过程与方法:经历制作简单电动机的过程,探究电动机连续转动的原理。 情感、态度...
教案大全2012-07-02
《探究电动机的转动原理》教案设计

小学英语教案全英版(最新5篇)

英语在日常的使用是很广泛,在国外也是一样的。小学英语教案全英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小学英语教案全英版一:Unit 1 Lesson 3Part A Let’s say, Let’s chant P...
教案大全2016-06-01
小学英语教案全英版(最新5篇)

比尾巴小学语文教案【最新3篇】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和9个认读字。2.正确地朗读课文,学会朗读疑问语气的句子,背诵课文。3.知道课文写了哪几种小动物,并了解它们尾巴的特点。教学重点:1.正确地朗读课文,学会朗读疑问语气...
教案大全2018-06-09
比尾巴小学语文教案【最新3篇】

小班《太阳感冒了》教案与反思【精彩3篇】

活动目标1、发挥想象,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2、知道不能多吃冷饮活动准备1、背景图一幅、太阳、东东、冰激凌活动图片各一2、水粉颜料、水粉笔、抹布等活动过程一、 谈话引题(阴天)1、这两天太阳公公都没有出来...
教案大全2014-07-05
小班《太阳感冒了》教案与反思【精彩3篇】

包装的学问综合实践教案

1、通过《包装的学问》的主题活动,知道包装保鲜、美观、保护、推销、识别等作用;认识各种不同类型的包装;进行商品包装设计,对已有商品进行改进,根据本地实际,对本地的一些产品进行包装;知道包装的回收与利用...
教案大全2014-09-09
包装的学问综合实践教案

香香的饼干托班美术教案(最新3篇)

教学目标: 1、初步清楚饼干的形状 2、学习黏贴,进一步提高孩子操作的综合能力。 3、体会成功的愉快。 教学预备: 1、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饼干数个。 2、供孩子动手操作的教学材料;擦手的毛巾...
教案大全2014-03-03
香香的饼干托班美术教案(最新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