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短歌行》教案(推荐3篇)
曹操:《短歌行》教案 篇一
曹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诗人,他的《短歌行》是一首优美动人的古诗,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短歌行》这首诗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曹操这位文学巨匠以及他的诗歌创作。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介绍曹操这位诗人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曹操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在政治和军事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通过了解曹操的生平和成就,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诗歌创作背景,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短歌行》这首诗的内涵。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短歌行》这首诗的诗意和艺术特色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理解。《短歌行》以“挽歌行”形式写成,描绘了曹操在乱世中的孤独和无奈,展现了他对家国兴亡的忧虑和对人生的感慨。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语言和节奏等方面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创作来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可以通过朗诵《短歌行》这首诗来感受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同时也可以通过模仿曹操的诗歌风格来进行创作,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总的来说,通过《短歌行》这首诗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曹操这位文学巨匠以及他的诗歌创作,提高他们对古代文学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曹操:《短歌行》教案 篇二
曹操的《短歌行》是一首感人肺腑的挽歌,表达了他在乱世中的孤独和无奈。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短歌行》这首诗的诗意和艺术特色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理解,并通过诗歌朗诵和创作来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短歌行》这首诗的意象和语言特点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魅力。《短歌行》以“挽歌行”形式写成,描绘了曹操在乱世中的孤独和无奈,表达了他对家国兴亡的忧虑和对人生的感慨。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语言和节奏等方面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诗歌朗诵和创作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可以通过朗诵《短歌行》这首诗来感受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同时也可以通过模仿曹操的诗歌风格来进行创作,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通过朗诵和创作,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和理解诗歌的魅力,提高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总的来说,通过《短歌行》这首诗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曹操这位文学巨匠以及他的诗歌创作,提高他们对古代文学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在诗歌欣赏和创作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曹操:《短歌行》教案 篇三
曹操:《短歌行》教案
引导语:《短歌行二首》是汉末政治家、文学家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两首诗,诗文表达了作者的野心,下面为大家分享一下曹操《短歌行》的教案。
读英雄天下归心豪志
品诗人生命觉醒情怀
——曹操《短歌行》教案
教学目标:
诵读品味,体味曹操虚心招贤、胸怀天下的英雄气概;
比较拓展,感悟曹操自我觉醒、慷慨求索的生命情怀。
教学方法:
探究法、朗诵法、品鉴法。
教学过程:
环节一:背景导入,知人论事
教师导入:乱世是一个造就英雄,也是一个造就诗人的时代。曹操所生活的建安时代也是如此。建安十三年冬,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刘决战。曹操,这位身处乱世的雄主,已经54岁了。这年11月15日,天气晴明,风平浪静,明月皎洁,曹操在大江之上置酒设月,欢宴主将。酒酣之时,怀想往事:“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丈夫之志。”赤壁之战在即,此战倘若成功,天下可定。想到此处,曹操不禁心潮起伏,慷慨作歌。歌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短歌行》。
设计意图:介绍诗歌背景,了解创作由来。
Ppt:《短歌行》曹操
板书:短歌行 曹操
教师设问:请大家齐读课文。
学生活动:一读课文。形式:齐读
教师点拨:《短歌行》这个题目并非曹操首创,属于乐府旧题。按照宋人郭茂倩的说法,“短歌微吟不能长”。《短歌行》是表示歌声的长短,与诗歌内容无直接关系。
环节二:拟写题目,整体感知
教师设问:为了更好理解诗歌主要内容,请大家默读课文,试着给这首诗再拟写一个标题,并结合诗歌说明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检测预习成果,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Ppt:默读课文,请试着给这首诗再拟写一个标题,并结合诗歌说明你的理由。
学生活动:二读诗歌,概括诗意,拟写标题。
教师:总结评价,并在点拨过程中完成对于《短歌行》中贤才意象的解读。
(哪些诗句中透露出追慕贤才?)
青青子衿——清雅美好,文质彬彬 (学生三读:读出怀思,声调低婉)
明明如月——才高德圣 (学生四读:读出仰慕,声调高昂)
乌鹊南飞句——徘徊择主的状态 (学生五读:读出着急,声调沉郁)
环节三:辨析题目,体味情怀
教师设问:在曹操笔下,对于贤才有着最诗意的赞美。其实,我也在课前拟写了两个标题,请大家依据诗歌原句来一下说说哪个好。
设计意图:体味曹操虚怀纳士、急切渴盼人才的情怀。
Ppt:招贤歌/求贤歌?
学生活动:比较研讨
教师:点拨
解析:求字好,更能体现出曹操虚怀纳士、急切渴盼的情怀。
有以下依据:
为君故沉吟至今——求才不得之思贤若渴 (学生六读)
(沉吟的点拨:沉吟可不可以换作沉思,歌吟?沉吟是沉思吟语,是沉思之后怎会有吟语?《古诗十九首》有“驰情整中带,沉吟聊踟蹰”之句,是说当你凝神思虑的时候,你就把外界都忘记了,如痴如醉,甚至于口中念念有词,这不仅是一种渴慕,甚至是一种固执的追求和向往?辅助以朗诵)
有嘉宾鼓瑟吹笙——求得贤才之热烈分享 (学生七读)
(呦呦的点拨:呦呦是鹿的叫声,是说鹿发现山野之间有它喜欢吃的萍草,就发出快乐的声音,招呼同伴都来享用。为什么要写君臣佐之以宴会?仍表曹操之诚心竭力。)
越阡陌枉用相存——为求贤才之竭尽诚心(学生八读)
念旧恩契阔谈䜩——求得贤才之摆设欢宴(学生九读)
效周公三握三哺——为求贤才之竭尽诚心(学生十读)
(周公的点拨:这一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读到这里,你才知道他前面那些都是有用意的,不仅仅是一般诗人的感慨。《管子》“海不辞水,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求的渴求程度
环节四:关联材料,深味情怀
教师设问:我也很同意大家的.看法。求字包含了曹操求才不得时的思贤若渴,为求贤才之竭尽诚心,求得贤才之后的热烈分享,更为恰当。曹操用了大量的语句表现对于人才的渴慕,甚至是一种急切的渴盼,固执的渴盼。这其中包含着他一份诚恳真诚的赤子之心。然而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却表达二十年绝宾客往来之望仍可与同岁中始举等耳。这是为什么呢?
Ppt :“年纪尚少,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让县自明本志令》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体会曹操天下归心的壮志与英雄暮年的忧心相统一的情感。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背景及关联材料的引入。
解析:
学生理由1: 曹操的目标不同一般人的理想,他是以统一天下为己任的,渴望成为一方的霸主。(教师设问:你从哪里可以看出?天下归心!何时可掇?我有嘉宾。)所以对于贤才的渴慕不是有还是没有,而是够不够供他收复天下。大事要大做。大事要急做。大事要盛年之时来做。
学生理由2: 文章开头说到,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不仅仅是人生短暂,而且来自于作者如今已尽暮年,他要完成的却是一统天下的雄伟壮志,这种急切是一种来日无多的紧迫感,一种唯恐志意落空的忧虑。
教师总结:如果在曹操年轻之时,他当然不会。从《让县自明本志令》我们也可以看出他是有一等自信与包袱的人。他也说过“唐诗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然而一个人,不管你多么有才智理想,当你死去的时候,你的一切才智和理想就随之落空了,还不如那朝露。这是一种生命苦短的自觉,然而这种自觉并没有演变为一种消沉的生命姿态。而是在作者慷慨求贤的呐喊中换化为一种积极的生命姿态,这非英雄而不能为,非大英雄而不能为。只有大英雄,才能把诗歌在顺境中写出积极的生命姿态,在逆境之中写出更蓬勃的生命意志。他写的不仅是自己的生命,更写的是你我的生命。让我们再来读一遍。
学生活动:再读诗歌。
环节五:与诗相遇,升华感悟。
ppt:大屏幕出现教师感悟:浩浩愁,茫茫夜,短歌终,明月缺,悠悠我心,中有碧血,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一曲求贤无断绝,是耶非耶,化为蝴蝶。
教师活动:教师朗读
教师提问:当曹操与诗歌相遇,成就的是英雄的志意,诗人的风骨。当大家与这首诗歌相遇,收获了什么?请用两三句话写下你的感悟。
ppt : 当与 相遇,
学生活动:学生书写,口头表达。
设计意图:借用课终交流活动,将学生思维用口头表达的方式巩固下来,升华课堂效果。
环节六:布置作业,拓展体悟
教师提问:当我与你们与这首诗歌相遇,收获了很多很多。请结合下发的积累资料,以“与曹操相遇”为题,写一篇随笔。
Ppt:请结合下发的积累资料,以“与曹操相遇”为题,写一篇随笔。字数不限。
学生活动:记录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