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优选6篇】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篇一
标题:热学与热量传递
本课程主要介绍热学及热量传递的相关知识。首先,学生将学习热力学基本概念,包括热量、温度、热容等。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热量在物体间如何传递,以及热平衡的概念。
其次,本课程还将介绍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这三种热量传递方式。学生将通过实验观察和模拟实践,了解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流体的对流传热规律以及物体的辐射传热特点。
最后,通过实际案例和问题解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热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将学会如何利用热传递知识改善生活环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对热学及热量传递有更深入的理解,提高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篇二
标题:光学与光的传播
本课程将介绍光学及光的传播知识。首先,学生将学习光的基本性质,包括光的波动特点、光的传播规律等。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以及光的折射、反射规律。
其次,本课程还将介绍透镜成像和光的色散现象。学生将通过实验探究透镜的焦距、放大率等性质,了解光在透镜中的成像规律;同时,学生还将了解光的色散现象及其在光谱分析中的应用。
最后,通过实际案例和问题解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光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将学会如何利用光学原理改善生活品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社会进步。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对光学及光的传播有更深入的理解,提高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篇三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第1节“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这样加深学生对凸透镜规律,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②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①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③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②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①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难点
①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规律的实验。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新课导学(第1课时) (3分钟)
根据上节课生活中的透镜提出利用什么光学元件成像和成像有什么差异的问题,再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引入新课。
(回忆生活中的透镜成像情况并回答问题,并产生凸透镜有什么规律的想法,从而激发探究的兴趣。)
提出问题
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都有凸透镜,但有大小、倒正和虚实的差异,通过引导学生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提出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有什么关系。
(学生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的成像情景,从而提出问题。)
猜想
继续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成像的同相点及不同点,引导学生针对像的大小、倒正和虚实分析并做出其与物距或者像距大小关系有关的猜想与假设,同时板书。
(学生讨论、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成像情况,做出猜想与假设。)
设计实验
指导学生要检验猜想是否正确需要实验,提出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
给出器材,让学生根据猜想设
计实验方法,并说出器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实验观察什么、测量什么和记录的数据以及实验的主要步骤及过程。
演示:根据学生的实验方法补充说明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如:蜡烛、凸透镜、光屏的摆放位置。
根据猜想,实验时先改变物距,由大到小进行几次实验。
并提醒学生怎样观察像;怎样记录物距、像距;注意分工合作。
教师巡视,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指导,及时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并鼓励最先完成实验的学生填写黑板的数据.
(学生阅读、讨论、作答,举手发言。其他同学评估、改进实验方法。明确实验目的。
回顾凸透镜焦距测量的方法,并让两位学生测出本节课凸透镜的焦距.)
进行实验
教师事先画好表格,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及数据思考得到什么结论,是否证实了猜想和假设,并进一步思考、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分二人小组实验,观察记录,思考猜想是否正确。 实验、记录、思考、作答。)
分析和论证
(第2课时)
(讨论思考得出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或与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有关,进一步综合、分析归纳出: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验像;
当f
当u 成实像时,物距变小时,像距变大,像也变大。 ) 归纳小结 请学生小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同时用Flash动画展示凸透镜成像规律. (从知识、方法、有什么体会方面小结,并观看动画进一步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个全新的体验,学生活动进行热热闹闹,但我们一定要注意,要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的探究,通过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让学生亲身体验在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和升华,深化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从而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原理。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熔化和凝固现象。 2.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物理意义。 3.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的区别。 4.知道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5.了解图象在学习物理学中的作用。] 6.结合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体验探究过程。 【教学重难点】 1.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区别。 2.晶体熔点的物理意义。 3.海波和蜂蜡熔化过程的实验操作。 4.利用图象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但是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所以物质状态的变化也属于热现象。 二、进行新课 1.熔化和凝固 教师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哪些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们最常见的是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所表现的物态变化,例如,春天来了,湖面上的冰化成水;冬天到了,气温下降,湖面上的水结成冰;还有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了固态的铸件。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刚才我们提到的冰化成水是熔化,水结冰是凝固。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是熔化,铁水铸成工件是凝固。 除此之外,海波、蜂蜡、松香、沥青、玻璃等物质也能熔化和凝固。 2.学生实验:观察海波的熔化。 (1)讲述实验的做法 各组的熔化实验仪器中放入了少量的晶体物质海波。将搅拌器和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试管里的海波粉中,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接触试管壁和底,要埋在海波粉中。把试管放在大烧杯的水中,将烧杯放在铁架台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等水温升至30℃以上时,用搅拌器不停地搅动,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海波的温度,并观察海波的状态。最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海波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教学目标 1.在常见的力现象中,知道哪些力是弹力;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3.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实际过程,通过实际操作学会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让学生经历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过程。 (2)掌握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正确方法。 2.难点 (1)微小形变。 (2)弹簧测力计原理。 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讨论、交流法。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弹簧测力计、钩码若干个、几条橡皮筋、一块硬纸板、一个瓶盖、一个回形针、绵线。 演示实验:大号墨水瓶、红玻璃管、红墨水、弹簧拉力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内容 1.弹力。 演示实验:当用手拉(或压)弹簧时,弹簧受力发生形变,这时,弹簧对手也产生一个拉(或推)的力。 举例:跳水运动员向下压跳板时,跳板受压后变弯,发生形变。同时,变弯的跳板也在向上推运动员。 师:当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个力的作用。 这种因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师:你还知道哪些物体在哪种情况下产生弹力? 生甲:撑杆跳高运动员在撑杆跳时,将杆压弯,杆会产生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生乙:我将手中的尺子压弯时,尺子对手有力的作用,这个力也是弹力。 生丙:射箭运动员射箭时,将弓拉弯,被拉弯的弓对手也有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弹力。 生丁:我将手中的橡皮筋拉长,橡皮筋也会产生弹力。 生戊:打篮球时,球与地面挤压(或碰撞),也会产生弹力。 师:以上同学都说得很好,生活中产生弹力的例子还很多,例如我们通常所说 的压力、支持力,其实质都是弹力。 举例:把手指压在桌面上,手指发生形变,对桌面有一个力(弹力)的作用,同样,桌面发生形变,对手也有力(弹力)的作用,手对桌面的弹力就是压力,而桌面对手的弹力就是支持力。 师:对这个问题同学们有疑问吗? 生:桌面发生形变我们都看不出来。 师:我们来看一个演示实验。 关于物体微形变的演示实验: 演示玻璃瓶的形变。如图5.3一l所示,找——只横截面为椭圆的大号墨水瓶,在瓶口所加的橡皮塞中穿入一根两头开口的细玻璃管(半径1~2mm,长约30cm)。向瓶内灌满红水,使水柱在管中有适中的高度,再在管的背面衬以带刻度的白纸板。 演示时,先用教鞭(或钢笔杆)轻敲瓶壁,让它发出清脆的响声,(表示玻璃比较硬)。然后用手指沿横截面的短轴方向紧压瓶子。因瓶子受到这样的按压后容积变小,管中水柱明显上升(如图9)。当放开手后,水柱液面就恢复到原 来的位置。再沿瓶横截面的长轴方向压瓶,则由瓶的容积变大,水柱就明显下降(如图b)。这说明玻璃受力要发生形变的。同理,桌面受力也是要发生形变的,只是形变很微小我们肉眼看不出来而已。 师:归纳以上例子及实验现象,你可得出什么结沦? 生: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种力,这种力叫弹力。 板书:因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2.弹簧测力计。 师:要知道力的大小,我们就要用专门的仪器进行测量,测量力的仪器叫测力计,实验室用的测力计叫弹簧测力计。 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请大家观察桌面上的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师:请一位同学说说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生:弹簧测力计的构造有:刻度盘、弹簧、指针、挂钩、挂环。 师:你观察很仔细、很全面、讲得很好,弹簧测力计主要构造是:刻度盘、弹簧、指针。 板书:2.弹簧测力计 构造:刻度盘、弹簧、指针 师: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生: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 师:这里请大家注意,弹簧受到的拉力能不能无限制地增大?弹簧会不会无限制地伸长?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不会,当拉力增加超过某个限度时,弹簧会被拉断。 师:对。弹簧要在一定的弹性范围内,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就越长,弹簧测力计就是根据弹簧这个特性来量度力的大小的。 板书:工作原理:在一定的弹性范围内,弹簧受力越大,伸长越长。 师:你们还知道哪些测力计? 生甲:握力计。 生乙:拉力计。 师:下面请大家阅读课本P84的内容弄清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并请一位同学说说。 生: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1)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量程),不要测量超过它量程的力; (2)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牛,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 (3)校零:测力前要使指针对准零刻度线,如果有偏差,要调节到两者对准为止; (4)测力时,要使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到刻度盘上。 师:说得很好,很全面,下面请大家观察桌面上的弹簧测力计,针对这只弹簧测力计,再请一位同学说说如何正确使用? 生:①桌面上这只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0~5N,不要测量超过5N重的物体。 ②这只弹簧测力计每一大格表示1N,每一小格表示0.2N,即分度值是0.2N。 ③这只弹簧测力计的指针已校零。 ④测力时,要使测力计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并让弹簧不要靠在刻度盘上。 师:你也说得很好,下面大家思考几个问题? ①如果所测的力超过5N,会出现什么情况? ②指针如何校零? 生甲:如果所测的力超过5N,弹簧被拉长后不会恢复原状,甚至被拉断。 师:正确。 生乙:如果弹簧测力计不测力时,指针不在零刻线处,只要上下移动指针即可。 师:使用前还要上下拉动弹簧,看看弹簧是否靠在刻度盘上或指针是否被刻度盘卡住,如果力的大小是不变的,要等指针稳定后读数才准确,如果力的大小是变化的要抓住瞬间读数。下面分组实验,请用弹簧测力计做测力的小实验: ①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使指针指到1N、5N、10N,感受一下1N、5N、10N的力有多大。 ②把一根头发拴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用力拉头发,读出头发被拉断时拉力的大小; ③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方向上互相拉,看看谁的拉力大些,想想为什么?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检查,督促每个学生动手、参与。 师:请各组把你们所测的头发被拉断时的拉力大小,两个弹簧测力计对拉时拉力大小互相交流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甲:交流后得出:不同组头发被拉断时拉力不同。 师:正确,因为不因人的头发硬度不同。 生乙:交流后得出:两个弹簧秤对拉,稳定时拉力大小相同。 师:正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乙: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大小是相等的。 师:你对力的概念掌握很好,希望以后继续努力,下面请大家将课前准备好的器材摆在桌面上,按照课本P84图5—17,制作橡皮筋测力计。比比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发现问题可及时提出来。 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生:老师,手边没有1N、2N、3N……的重物,怎么标刻度线? 师:可以用硬币,这时的刻度不是1N、2N:3N……而是一个硬币重,两个硬币重……当然,也可以用标准的弹簧测力计来与橡皮筋测力测互拉(平行于刻度板一条直线互拉),通过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来作刻度为了增大橡皮筋测力计的测量范围,可以把几根橡皮筋并在一起使用。 生:为什么橡皮筋测力计的刻度是不均匀的? 师:因为橡皮筋越拉长,直径越小,伸长与弹力不成正比。 请做好的同学拿到讲台上,请代表上台评比。 学生代表上台评比,比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0名。 教师将获奖的橡皮筋测力计保存在实验室,并向每人颁发奖品,以示鼓励,请全班同学掌声祝贺。 二、归纳及学习过程评估 师: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学会制作橡皮筋测力计,学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弹力。 师:你归纳得很好,很全面,全班同学以掌声鼓励。 师:下面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三、课后练习 l、课本P85,作业1、2、3。 2.选用课时作业没计。 四、板书设计 第三节弹力与弹簧测力计 1.弹力:因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2.弹簧测力计。 (1)构造:刻度盘、弹簧、指针。 (2)正确使用方法P84。 a、了解量程。 b.明确分度值。 c、校零。 d.测力时,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盘上。 五、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能使用秒表、手表测量时间。 知道测量有误差。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了解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1.2过程与方法 : 通过具体的测量活动对常见物体的尺度和时间段有大致的了解,对长度和时间单位大小形成具体概念。 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计时工具测量时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结合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兴趣和习惯,养成认真细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长度的单位、长度的测量。 2.2 教学难点 测量长度单位概念的具体化和测量中的读数。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6.1 引入新课 【师】看下图,同学们觉得中心的两个圆面积一样大吗? 【生】不一样大。 【师】凭感觉看,是不一样大,那么大家拿出手头的尺子或者选择一根绳子作为参照物,来测量测量两个圆的大小。 【生】两个圆原来是一样大的。 6.2 新知介绍 一、长度的单位 【师】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长度的单位——米,也学习了米的相关进率。 下面我们来总结: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符号为m,常用长度单位还有千米(符号为km)、分米(符号为dm)、厘米(符号为cm)、毫米(符号为mm)、微米(符号为μm)、纳米(符号为nm)。它们同米的换算关系为: 1km=1000m=103m; 1dm=0.1m=10-1m; 25px=0.01m=10-2m; 1mm=0.001m=10-3m; 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 【师】下面是小亮同学做的长度单位换算的几个算式,请指出他在换算过程中的错误,并写出正确的算式。 5.2m=5.2m×100=13000px 【生】5.2m=5.2×2500px=13000px 【师】对,进行单位换算时,正确的格式是数字不变,把相应的单位作等量代换。 二、长度的测量 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师】从这幅图里可以看到,我们熟悉的常用的直尺,其零刻度线在左端(离最左端边缘有一小段距离),没有磨损,它的量程为0~200px,也就是说它最多能测200px的长度,它的分度值(最小刻度)是0.25px。 【师】 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师:首先请同学们测量一下物理课本的长度和宽度,在测量过程中总结一下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A:使用前: 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量程(测量范围)和分度值(两条相邻的最小刻度线间的距离,它决定着刻度尺的准确程度)。 B:使用中: 刻度尺要放正,使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 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 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录时,结果应包括读数和单位两部分。 对于较厚的刻度尺,应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如图丙所示)。零刻度线磨损时,要从其他清晰整数刻度线作为起始刻度测起,测量结果应该等于读出的刻度值减去作为起始的刻度值(如下图所示)。 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下图所示);除读出分度值以上的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读值)。图中铅笔长度为69.5mm,其中69mm是准确值,0.5mm是估读值。 4.记,指记录。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值和单位。 【师】下图中木块长度是多少? 【生】答:2.1925px。 测量误差 【师】在刚才的测量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家的测量结果有稍微的差别,但是我们的测量方法却都是正确的。之所以有差别的存在,是因为我们最后需要进行估读,估读就难免有大有小。这就形成了误差。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师】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少误差。 减少误差的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例题】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一木块的长度,测量的结果是( ) B.96.25px C.19mm D.47.5px 【分析】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之前,要明确其分度值;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由图知:刻度尺上25px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2.5px=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木块左侧与50px对齐,右侧与96.25px对齐,所以木块的长度为L=96.25px-50px=46.25px。 故选A 【例题】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308.5px、309px、308.75px、323.75px,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 B.308.5px C.312.5px D.309px 【分析】偏差较大的读数是错误的,去错误读数,取其余3个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值即为测量结果; 在测量长度时,通常采用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故只要计算出四次测量的平均值即可,但是在最后结果的确定时,还要注意小数位数的保留规则与测量值相同; 从题中提供数据可知,323.75px与其它数据相差较大,所以323.75px是错误的,应该去掉; 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故物体的长度最终应记录为:L=12.34cm+12.36cm+12.35cm =308.75px 故选A 三、时间的测量 【师】许多同学手上都有带一只手表,大家都知道,手表是用来看时间的,所以是时间的测量工具。那么除了手表以外,大家知道,还有哪些是用来测量时间呢?没有手表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怎样的方法判断时间呢?(不要告诉我说可以看手机时间。) 【师】 下面我们概括介绍计时工具的发展变化过程。在古代,人们用日晷、沙漏等器具来计时。 16世纪后,欧洲出现了有重锤的摆钟,近代机械式钟表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利用石英晶体制成了稳定、轻巧、方便的电子钟表,它们一天的偏差不超过0.5秒。目前最准确的计时装置是天文台使用的原子钟,30万年的偏差只有1秒。 【师】古代人和现代人测量时间的工具、测量方法? 【生】可以用日晷、沙漏计时。 日晷:在太阳照射下垂直于日晷圆盘上的杆在圆盘上形成影,随太阳升降运 动,不同时刻在日晷上影子的位置不同,在日晷上对应位置标上对应的时刻,就可以用来计时了; 沙漏:沙漏上方容器的沙子以相同的时间间隔向下方的容器漏下相同数量的沙子,根据漏下的沙量计时。) 【师】对,大家概括得很好,有时候在野外我们也可以根据太阳的位置确定大概的时间,接下来我们具体来学习时间。 时间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符号为s。除了“秒”之外,常用单位还有小时(符号h)、分钟(符号min)。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h=60min,1min=60s,1h=3600s 计时工具:生活中使用的各种石英钟、电子手表;运动场和实验室常用的机械停表、电子停表。 【实验】机械停表的使用 (1)练习停表的使用:如何开启、停止、归零;如何读数。 (2)用停表测量脉搏跳动10次所用时间以及1min内脉搏跳动的次数。 【归纳总结】秒表的外形如上图所示,A为归零按钮,B为计时秒针控制按钮。使用时,你应该先进行调节,就是按下归零按钮,使秒针指在“0”处。再按动秒针控制按钮开始计时。计时结束时,要按动秒针控制按钮,这时秒针会停在最后计时处,就可以读出时间值。 【师】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木棒都能成为杠杆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师】一根硬棒成为杠杆的要有如下两个条件: ①要有力的作用; ②要能绕着某固定点转动 误差处理: 【师】时间的测量也会有误差,如果减小误差,如长度测量类似: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篇四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篇五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篇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