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富贵不能淫》教案(实用5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富贵不能淫》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文章《富贵不能淫》的主旨,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文章,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金钱和地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富贵不能淫》的主旨,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金钱和地位。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入话题,让学生了解文章背景。
2. 学习: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重点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 分析:分组讨论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道理。
4. 总结:学生总结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5.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启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构建自己的思想。
四、课堂练习
1. 阅读理解: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检测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2. 词语搭配:找出文章中的重点词语,进行搭配练习,加强词汇记忆。
3. 作文训练:以文章为素材,让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提高写作能力。
五、课后作业
1. 阅读课文,默写重点句子。
2. 思考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文章《富贵不能淫》的理解能力得到提高,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金钱和地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开展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九年级上册语文《富贵不能淫》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文章《富贵不能淫》的背景和主题,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金钱和地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富贵不能淫》的背景和主题,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2.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引言或问题引入文章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重点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3. 分析:分组讨论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哲理。
4. 写作:以文章为素材,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提高写作水平。
5. 总结:学生总结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课堂练习
1. 阅读理解: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检测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2. 词汇填空:填写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巩固词汇记忆。
3. 作文训练:以文章为素材,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五、课后作业
1. 阅读课文,默写重点句子。
2. 思考文章的主题和哲理,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文章《富贵不能淫》的理解能力得到提高,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金钱和地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九年级上册语文《富贵不能淫》教案 篇三
一、学前导引
【预习目标指引】
1、知识目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驳论文的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拓展资料】
二、作者作品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今山东邹县东南部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而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孟子》一书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语言和政治观点,是儒家的经典之作。其文章气势充沛,说理畅达,并长于论辩。孟子也终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
《富贵不能淫》知识点汇编
(一)古今异义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2.母命之
3.以顺为正者
4.富贵不能淫
(二)词类活用
1.富贵不能淫
2.贫贱不能移
3.威武不能屈
(三)特殊句式
1.省略句
戒之曰。省去主语“母亲”
2.判断句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者,……也”,表判断)
“大丈夫”的标准。
(1)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
(2)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
(3)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因素都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
主旨
《富贵不能淫》通过景春与孟子对于“大丈夫”的不同解释,明确了孟子关于真正的“大丈夫”的标准。激励人们要坚持正道、不畏强权。
知识拓展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而立:指三十岁不惑:指四十岁
知命: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指六十岁古稀:指七十岁
耄耋:指八、九十岁期颐:一百岁
九年级上册语文《富贵不能淫》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基本技能目标:
用准确的语调有节奏朗读课文;
正确辨析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句的含义;
(2)能力训练目标:
学习本文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理解排比句的表达作用。
理解孟子在本文中的思想观点。
(3)素质教育目标:
感知逆境成才、多难兴邦的道理,学会在困境中奋起。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逆境成材的道理,学习本文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
教学方法:
分层教学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媒体:
投影仪
教学过程:
1、课前布置课外阅读练习:请学生借阅有关孟子、傅说、百里溪及管仲的书,了解他们的故事。
2、教师出示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示范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跟读,自由朗读,尤其注意排比句的朗读,提醒学生注意:
(1)读准下列字音:傅说胶鬲法家拂士曾益
(2)注意下列句子的节奏: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3、将学生分成两人一组,试疏通文意,教师再组织前后四人一组,互相讨论,交流疑难词句,力求学生自己理解课文大意,以锻炼他们的自学和合作能力。
4、找每组两名代表,一读一译,教师针对相关问题,作适当指导。特别注意通假字及用法特殊的字:苦劳饿空乏乱动忍生死
5、引导学生分析探讨问题,由浅入深理解文章内容。(投影出示下列问题)
(1) 本文列举了哪些人的事例?(请课前预习的同学讲一讲有关的故事,锻炼说话能力)这些事例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列举了六位圣贤从卑微困穷而成为名垂青史的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作者依据这些事实,推出如下道理: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必然会经受种种磨难,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使之有所作为。
教师引导:这种从大量事实中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即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就是归纳法。
(2) 本文除了例证外,还用了什么方法论证了这一道理?怎样论证的?(问题有难度,学生讨论回答,锻炼合作、思维及表达能力,尤其对优秀生有所提高)
明确:作者除了例证,还善于从个别到一般,讲道理分析。并从正反两方面对比分析论证磨练的必要性:作者先列举了三个哲理性很强的事实:“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正面阐述即使作为一般人,也需要在困境中经受磨练,方能发奋进取的道理。接着,作者从个人的成长推论到治理国家,如果没有法家拂士、敌国外患,往往会导致国家的灭亡,这是从反面论证。
文章通过两方面论述,水到渠成,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教师对文章思路进行总结,便于学生疏通脉络。
内容拓展延伸:
(1)结合你所知道的事例和自身体会,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2) 本文告诉我们“逆境成才”的道理,那么顺境能成才吗?留做课下讨论。
作业布置:
1、课后练习一、二、三、四;
2、练习背诵
3、试总结本节课的古汉语现象: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
板书设计:
列举事实:六位历史人物----(归纳)----逆境出人才
九年级上册语文《富贵不能淫》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学习重点:
目标1、目标2
学习难点:
目标2
教学过程:
导语: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我们已经学过孟子的哪些文章?先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孟子。
(一)你读我读,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2、翻译课文。先对照课文及工具书自主学习,疑难之处做标记,
然后组内交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班内交流,互助学习。
(二)你思我想,理解精髓
思考以下问题,小组交流后,班内展示
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2、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三)你讲我讲,感受英雄
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
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四)你说我说,畅谈理想
“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在于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结合自己
的理想,说说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五)你找我找,发现问题
在我国星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会不时隐藏着某些封建主义的糟
粕,本文也不例外,请你把这些地方找出来,谈谈你的看法。
结束语:愿大丈夫的铿锵音韵永远萦绕在你我耳畔,愿大丈夫的高尚
情操永远流淌在你我心间。
达标练习: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妾妇之道
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③居天下之广居
④无违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