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精简6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篇一
位于浙江金华市婺城区的双龙洞是一处融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于一体的旅游胜地。这里有壮丽的溶洞景观、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作为一名教师,我有幸带领学生前往双龙洞进行教学实践,这次经历让我受益良多。
在双龙洞,我们首先参观了那壮观的地下溶洞景观。走进洞内,仿佛置身仙境。钟乳石、石笋、石幔等各种钟乳石形态五花八门,层层叠叠,形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象。我和学生们一边欣赏着这些自然景观,一边讲解着钟乳石形成的原理和溶洞的地质构造,让学生们对地质学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除了自然景观,双龙洞还保存着丰富的人文历史。洞内有着许多古代石刻、石雕,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张九龄的《双龙诗》石刻。我们给学生们讲解了这些石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让他们对古代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这里,学生不仅仅是在游览风景,更是在感受历史、感悟文化。
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与旅游相结合的重要性。双龙洞不仅仅是一处旅游景点,更是一座教育的宝库。在这里,学生们能够亲身感受到自然之美、历史之韵,激发对知识的好奇,增强文化自信。我相信,这次实践将给学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受益匪浅。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篇二
金华的双龙洞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也是一处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地方。作为一名教师,我有幸带领学生前往双龙洞进行实地教学,这次经历让我深受启发。
在双龙洞,我们不仅仅是欣赏自然景观,更是深入了解了古代文化。洞内保存着大量的古代石刻、石雕,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张九龄的《双龙诗》石刻。我给学生们讲解了这些石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让他们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观摩这些石刻,学生们能够领略到古代文人的风采,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除了文化内涵,双龙洞的自然景观也让学生们叹为观止。洞内的钟乳石、石笋等各种钟乳石形态各异,层层叠叠,形成了壮观的景象。我给学生们讲解了钟乳石形成的原理和溶洞的地质构造,让他们对地质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这里,学生们不仅仅是游览风景,更是学习知识、感悟生活。
通过这次实地教学,我深刻感受到了教育与旅游的融合之美。双龙洞是一座教育的宝库,它融合了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学习平台。我相信,这次实践将给学生们留下难忘的回忆,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受益匪浅。愿我们能够不断开拓教育之路,让学生们在探索中成长,在感悟中前行。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二、教学重点
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去过溶洞,那里的景象是怎样的?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师总结: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
结合认读“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
二、自学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
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13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如“簇、臀、擦、蜿”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质疑问难。(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三、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完成。)
四、交流
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布置课堂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研读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
1、思考:作者见到些什么?
感悟句子: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景色。
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
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二、研读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1、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概括特点的词语或者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宽敞。
孔隙:窄小。
内洞:昏暗,比外洞大,有双龙洞和石钟乳
2、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
(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采用的打比方,说感觉等手法)
着重感悟下列句子: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擦伤鼻子。
体验由于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挤压”的感觉。
3、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观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
以上句子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作适当的点拨。
三、复述
要求学生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述,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四、总结全文
1、启发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对话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教师小结。
五、指导造句,写段训练
1、用“时而……时而”写句子。
2、把下面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分别写具体。
(1)那棵松树的枝叶十分繁茂。
(2)登上山顶,我感到舒服极了。
六、布置课外语文活动
搜集有关溶洞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板书: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空隙—内洞
(明艳)(突兀)(大)(窄)(黑奇大)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13个生字,理解有关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奇特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美山河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分清课文主次的阅读能力,学习本课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的表达方法。
4、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当你置身于大自然的 山水之间,一定会对它的神奇秀丽发出赞叹,一定想把你的感受告诉别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游记,这就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叶圣陶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二、展示资料,了解双龙洞
同学们,看完资料后,你对双龙洞了解了多少?请你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
三、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让学生读,识记,重点强调浙字的读;蜒字的写法。
2、同桌互读,互相指正。
四、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说说作者游览了那几个主要景点?除此之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2、试着画一画作者的游览路线图。
五、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着重理解下列内容。
1、不了解的事物:映山红、油桐、石钟乳、石笋。
2、不理解的词、句:突兀森郁、盘曲而上、蜿蜒、颜色各异、或浓或淡、新绿、十来栋房子
六、通读全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
一、回忆课文内容。
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和文中描写的主要景点。
二、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学习课文的重点部分。
你最想了解哪个景点?选择其一,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提供自学提示:1、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自己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2、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3、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感受吗?
三、汇报自学情况。
(一)孔隙部分
1、孔隙的特点是窄、矮、陷。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来:
(1)船大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2)对进洞方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3)对自己感受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学生互相补充,各抒己见。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作者通过孔隙的特点和经过。
3、学生继续就这一部分进行朗读汇报,互相评论。
教师重点指导以下两组句子的朗读。
(1)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了一声好了,船就慢慢移动。
(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指出要重读的词语,以强调作者的感受,突出孔隙的特点。
4、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课件复述作者通过孔隙的特点。
5、继续汇报另外两个景点的学习情况。
6、以争当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课件将述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经过。
四、学习其它部分
1、本文作者除了写外洞、孔隙、内洞三个主要景点之外,还写了哪些内容呢?(途中见闻)
2、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这段内容,看看作者在途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反复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学生汇报自学结束)重点理解和朗读以下句子:
(1)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精神。
(2)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在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3)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而变换调子。
通过对以上句子的理解和朗读,体会春天和大自然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愉快心情。
3、播放录象,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随着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作者游览双龙洞路线,领略了沿途的美景和双龙洞的美丽奇特。那么,你能总结一下作者是怎样写好这篇游记的吗?(1、按游览的顺序写。 2、抓住特点有重点地写。)
板书:
16、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内洞--游内洞--出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篇五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
5.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受到这一神奇的溶洞。激发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写作特点,培养有条理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介绍课文及作者
1.课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情景。
2.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吴县人。作品有《隔膜》、《城中》和《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
1957年叶圣陶先生60多岁时,游览了“双龙洞”、“冰壶洞”,见《小传十篇》。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文。
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划出不懂的词语。
2.集体讨论难字、新词。
①读音
wān
jí
rǔ
sǔn
蜿蜒
即使
石钟乳
石笋
②新词
孔隙突兀森郁进
四、读熟课文
1.散读。
2.小组读。
五、思考写作顺序,试着划段
第二课时
一、理清层次,划分段落
1.默读。
思考: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的?
游览顺序——空间位置变换。
2.讨论分段。
第一段(1自然段)交待时间、地点、事件。
第二段(2~3自然段)路上见闻。
第三段(4~8自然段)游览经过。
二、讲读
1.指名读第一段。
分析:这是一篇游记,且开篇点题,交待了时间、地点。
2.学习第二段。
作者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记写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
提问:
①作者看到哪些景物?用笔划一下。
溪流:时而…时而…时而。
②什么叫迎着溪流?人怎么走?
逆流而上(游览的一条“暗线”)
③理清这部分叙述顺序。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
4.小结:
作者以“那溪流就是从洞口里流出来的”,引出描写重点——双龙洞。
第三课时
一、从读入手,理清层次
1.读第三段。
说一说写了几层意思。
2.分析:
②外→内
学生边读边思考,师生共同总结。
a.泉水来路。
b.孔隙大小。
c.小船形状。
d.进出方法。
e.人的感觉。
二、学习本段第三层
③内洞奇景。自由读,并小结写了什么?
a.黑为什么?只有孔隙相连。
c.大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d.水源
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指明泉水的发源地,且点出洞已到头。
④最后写出洞,自然结束文章。
三、总结
作者记叙了游览双龙洞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篇六
活动1【导入】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 。齐读课题。
1.白板出示生词,检查学生认读。
2.指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复习作者游览的顺序: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活动2【讲授】精度感受
(一)欣赏路上的见闻。
1.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读一读。
2.交流: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山色水声)
3.引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
4.理解句子“一路迎着……变换调子。”(老师朗读,学生想象。)
引导学生用“时而……时而……”练习说话 ,师生互评 。
(二)游览外洞和内洞。
1.自由读第4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洞口宽,洞内大)教师板书:宽、大
2.朗读“洞口很宽,像……。走进去很大,仿佛……”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
3.师:我们随叶圣陶爷爷来到外洞,必须干什么?四人小组朗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4.交流:读了第5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板书:
孔隙的特点——窄、矮[板书:窄、矮]
作者的感受——好奇、险[板书:险]
5.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就登陆了。”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体会作者的感受。
6.师:我们来到内洞,发现了什么?先自己理解第6自然段,再同桌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板书。
内洞的特点——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 (比外洞大得多)
板书:黑、奇、大
作者的感受——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很大
活动3【讲授】学习讨论
1、过渡: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2、默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3、指导理解每句话讲了什么,并结合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理解“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一句,概括出内洞的特点。(板书:黑、奇、大)
4、内洞确实很黑、很奇、很大,观看录相,欣赏体会。
四、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出了洞。
活动4【练习】学习仿写
你还去过哪些风景名胜?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个小片段。请两位同学读一读。要注意游览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