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所见》教案【精彩3篇】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所见》教案 篇一
教学内容:《所见》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帮助学生通过观察事物,感受自然之美。
2.引导学生用心感受身边的事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通过描述所见的事物,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事物,感受事物之美,用文字表达所见。
难点: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述所见的事物。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好教案、黑板、板书、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2.学生准备好笔记本、铅笔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出示一幅美丽的风景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看到的美丽事物,并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所见。
二、学习
1.教师朗读课文《所见》,让学生听一遍,感受课文的美。
2.教师解释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教师带领学生分组讨论所见的事物,并用语言描述。
三、拓展
1.教师出示一些实物,让学生观察实物,描述所见的事物。
2.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所见的作文。
四、总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观察力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用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所见》教案 篇二
教学内容:《所见》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所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美。
2.引导学生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述所见的事物,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3.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让学生学会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事物,感受事物之美,用文字表达所见。
难点: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述所见的事物。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好教案、黑板、板书、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2.学生准备好笔记本、铅笔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出示一些生动有趣的图片,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所见的事物,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二、学习
1.教师朗读课文《所见》,让学生跟读,感受课文的美。
2.教师解释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教师带领学生分组讨论所见的事物,并用语言描述。
三、拓展
1.教师出示一些实物,让学生观察实物,描述所见的事物。
2.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所见的作文。
四、总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观察力和想象力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用心感受周围的事物,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所见》教案 篇三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所见》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一)初读课文
l.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
(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樾——树荫
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欲——想捕——捉)
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
(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广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理解“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听到蝉叫声。)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三、齐读全诗
四、叙说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l.熟读全诗。
2.说说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振,欲,捕,鸣,闭,口,立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全诗,说出诗意。
1.看插图,讲图意。
2.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夏天,一个牧童在树林中骑着一头黄牛高声歌唱,知了在树上叫着。牧童听到了知了叫声。想去捉知了,立即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树下,望着树上的知了。)
三、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1.指导读第一句诗。
想象牧童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心情。
指导读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指导读第二句诗。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忽然闭口立”使我们想到了什么?(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背诵全诗
五、分析指导字形
1.比较字形。振——晨,蝉——弹,忽——物,闭——闲
2.重点分析、记忆字形。
欲:左边是“谷”,第四笔“捺”改为“点”,右边是“欠”,不是“文”。
所:左边不要写成“户”。
3.指导书写。
六、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3.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个牧童怎么样?(活泼可爱,愉快、顽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