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案【通用3篇】
初中化学教案 篇一
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目标:通过实验,了解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掌握测量氧气含量的方法。
教学内容:
1. 空气的组成
2. 氧气在空气中的含量
3. 测量氧气含量的方法
教学步骤:
1. 引入:引导学生思考,空气中的氧气占多少比例?为什么我们需要氧气?
2. 实验1:利用还原剂还原二氧化锰,观察氧气的释放
3. 实验2:利用一氧化碳和氧气的氧化反应,测量氧气的含量
4. 总结: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为21%
教学反思:
本课程通过实验的方式,生动直观地展示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了测量氧气含量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
初中化学教案 篇二
探究化学反应中的氧化还原反应
目标:通过实验,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并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判断方法。
教学内容:
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2.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3. 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方法
教学步骤:
1. 引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中有哪些特征?
2. 实验1:利用铜和硝酸的反应,观察铜的氧化过程
3. 实验2:利用铁和铜(II)氯化物的反应,观察铁的还原过程
4. 总结: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判断方法
教学反思:
本课程通过实验的方式,生动直观地展示了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判断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
初中化学教案 篇三
初中化学教案
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什么是化学,知道化学研究的内容与范畴,说出学习和研究化学的意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了解化学的发展简史,体会化学科学对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培养学习化学的责任感。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化学,知道化学研究的对象与范畴。
【教学难点】了解化学的发展简史,体会化学对人类的贡献,培养学习化学的责任感。
【教学方法】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和认识化学。
【教学过程】
引入情境,生成新知: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表演的魔术(实验):(1)白纸显红字;(2)水变“牛奶”,“牛奶”变水;(3)玻璃棒点燃酒精灯。
想一想: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已学过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知识)能否解释?
讨论交流:提到“化学”,你想了解关于化学的哪些知识?
自学研讨,生成能力:
知识点一: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1、列举身边生产生活事例,哪些地方体现着化学?
提示:衣服要经过化学处理;农作物丰收要靠农药化肥合理使用;建筑材料用化工产品;出行交通工具与化学密不可分。体现化学在衣、食、住、行、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发挥的作用。
2、你还能列举出与化学密切相关的物品或提出与化学相关的问题吗?
比如:各种各样的玩具,甚至玩具中使用的电池都与化学有关。电池能放电的原因,也与化学密切相关。日常生活中蜡烛燃烧,铁器生锈等。
知识点二:领略化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1、在古代,化学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
古代化学:对物质变化的探索阶段。发现和利用了火,并创造出了一些有价值的产品。如简单的工具、造纸术、火药。
2、到了近代,化学发展取得的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
近代化学:进入物质研究的微观阶段。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化学基础;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有规律可循。
3、现代化学体现在哪些领域?假设没有化学,你想象一下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现代化学:合成新分子阶段,人们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有几千万种。人类发现和制造物质种类繁多,制造了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假如没有化学,我们将生活在物质匮乏的社会,没有丰富多彩的物质,没有先进的生产技术,没有便利的交通工具。
知识点三:认识什么是化学
你能总结出什么是化学吗?化学研究的内容与意义是什么?
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化学不仅研究自然界已经存在的物质及其变化,还要根据需要研究和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
3、化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有:
4、化学能使人们进一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
合作探究、展示提升:
化学研究的对象与物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否相同?
拓展与补充: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并不是只生产绿色物质的化学,而是指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消除污染。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绿色化学要求从根本上消灭污染,是一门能彻底阻止污染产生的科学。它的主要特点如下:
(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2)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
(4)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友好型的产品。
巧辩物质与物体:
物质:占有空间、具有质量、具有特征。
物体:由物质组成,具有一定的形状、大小和用途。
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而不是物体,物理学主要研究物体及其运动。
实例:水是一种物质,而由水冷却成冰块则是物体。
当堂检测、巩固新知:
1、化学研究的对象是(A)
A.物质 B.物体 C.运动 D.实验
2、下列选项不属于化学这门学科研究范畴的是(C)
A.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B.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C.物质的运动状态 D.物质的用途与制取
3、下列课题侧重于化学学科研究领域的是(D)
A.计算机游戏动画的开发 B.嫦娥一号从地球轨道到月球轨道
C.禽流感传播途径的调查 D.新型药物用有机分子研制
4、下列哪位科学家提出了元素周期律并画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C)
A.道尔顿 B.阿伏加德罗 C.门捷列夫 D.拉瓦锡
5、下列生产中属于化学工艺的是( B )
①发明指南针 ②造纸技术 ③烧制陶瓷 ④火药的发明 ⑤青铜器的制造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③④⑤
6、创立奠定近代化学基础的是( C )
A.会制造劳动工具 B.发现和利用了火
C.原子论和分子论的创立 D.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发现
7、下列叙述符合绿色化学要求的是( D )
A.化工厂的烟囱中排放出未经处理的烟尘 B.将未经处理的废水排放到河流中
C.农民焚烧作物秸秆 D.垃圾分类回收,并进行化学加工再利用
【课后作业】课后“练习与应用”习题。
拓展作业:请上网冲浪或去图书馆查阅或者通过报纸、杂志等途径了解更多的内容。那么化学究竟是对人类社会利多还是弊多,请就此开展一次辩论:
正方:化学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反方:化学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板书设计】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衣、食、住、行
2、化学发展史
3、什么是化学?
4、绿色化学。(化学是一把双刃剑。)
【教学反思】
初中化学绪言课对于学生建立对化学学科的认识角度、培养对化学的兴趣和情感、学习化学学科的学习方法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在新课引入上,表演小魔术:“白纸”变画,事先用酚酞画好画,晾干,学生看到“白纸”,现场喷上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色的画和字“化学?”学生很震撼,这时课堂气氛达到第一个高潮。再介绍衣、食、住、行中的化学。从高科技到身边,先从中国的骄傲:“上天”——“天宫二号”与“神州11号”宇宙飞船对接;“入海”——“蛟龙号”潜水器下水;隐形飞机J-21;超级计算机;“鸟巢”“水立方”(聚焦化学家的贡献在于新材料、新能源等)……引出化学的贡献:新材料、新能源、化学与生命……感知化学的魅力,深深感到化学的重要性。然后了解化学发展历程,让学生真正理解“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社会”的内涵。最后,了解化学对物质的研究、化学合成产品的应用与开发,进一步认识化学、了解化学,让学生感知化学对人类的重要作用,树立学好化学、造福人类的远大理想。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学习观察和描述化学实验的方法。体现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能力目标:1、能说出实验探究的过程。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给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能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结论。能正确填写探究(实验)报告。
2、能说出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
【教学重点】化学实验的观察及描述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描述化学实验现象。
【教学方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引入情境,生成新知:
物质发生变化的情况有哪些?判断的依据是什么?而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途径又是什么?
自学研讨,生成能力:
知识点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的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
2、古代炼丹和炼金术士对化学实验的贡献:发明了许多化学实验器具及一些分离物质的方法,如过滤、蒸馏等。
3、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的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新的化学知识。
4、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发现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实验计划——进行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做出结论——反思与评价——交流讨论。
知识点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对一支蜡烛在点燃前、燃着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观察。
1、点燃蜡烛“前”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进行开放性的探究。
学生观察蜡烛的结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等,并嗅其气味,用小刀切一小块石蜡放入水里看是否沉入水底。
各小组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及得出的`结论:
现象:点燃前:白色圆柱状固体、略有气味、可用小刀切割、浮在水面上。
分析:可用小刀切割说明蜡烛的硬度较小,浮在水面上说明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2、点燃蜡烛“中”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观察燃烧过程。
(1)取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1s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燃烧的情况。
(2)取一只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壁的现象,取下烧杯,迅速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学生猜测蜡烛燃烧后的产物、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及得出的结论:
现象:燃着时:石蜡熔化并发光放热,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明亮,里层最暗,火柴梗两端逐渐变黑。烧杯壁上出现水珠,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石蜡熔化说明熔点较低;发出明亮火焰有烛泪,火柴两端最先碳化变黑,说明外焰温度最高;火柴中间未变黑,说明内焰温度较低,焰心温度最低;烧杯壁上出现水珠,说明燃烧生成了水;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说明还生成了二氧化碳。
3、熄灭蜡烛“后”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
学生合作去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看能否燃烧。
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及分析得出的结论:
现象:熄灭后:冒白烟,用火柴点白烟,蜡烛重新被点燃。
分析:烟是固体小颗粒,并且可以燃烧,说明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交流汇报探究过程及结果。
归纳:
1、蜡烛燃烧时发生的变化:
2、蜡烛火焰的温度高低及明亮程度:
焰心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而不能燃烧的石蜡蒸气,故温度最低,且最暗;外焰与空气充分接触,燃烧充分,故温度最高,且最亮。
3、蜡烛熄灭时的白烟能燃烧的原因:
没有燃烧的石蜡蒸气遇冷凝结成石蜡固体小颗粒即白烟,具有可燃性。
提示:烟和雾的区别:烟是固体小颗粒,雾是小液滴。
知识点三: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比较
我们人既吸入气体也呼出气体,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一样吗?
1、此探究主要观察呼吸前后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的变化。
2、排水集气法:本实验中收集人体呼出气体的方法叫排水集气法。如何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呼出的气体?
把盛满水的瓶子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内(瓶底不能有气泡),将导管小心地插入集气瓶内,并向集气瓶内缓缓吹气,直到集气瓶内充满呼出的气体。在水下立即用玻璃片将集气瓶的瓶口盖好,然后取出集气瓶正放在实验台上。
合作探究、展示提升:
组织学生组内合作探究以下问题,并提醒学生作好实验记录。
1、分别向一瓶吸入的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滴入澄清石灰水,并振荡,两个瓶子中分别会发生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现象:滴入澄清石灰水后,吸入的空气瓶中无现象,呼出气体瓶中的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说明了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很高。
2、将燃烧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吸入的空气和人体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分别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
现象:插入人体吸入的空气集气瓶中的小木条比插入人体呼出气体集气瓶中的小木条燃烧更旺,且燃烧时间要长。
结论:说明了空气中氧气含量大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3、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个玻璃片呼气,有什么现象产生?说明了什么?
现象: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后,玻璃片上会产生极小的水珠。
结论: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
归纳:
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成分比较:
吸入的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吸入的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
提示:人体的呼吸是新陈代谢的过程,吸入氧气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同时排出一定量的水蒸气,它也是人体排泄的一种方式。
当堂检测、巩固新知:
1、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D)
A.空气 B.二氧化碳 C.水蒸气 D.氧气
2、常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物质是(B)
A.食盐水 B.澄清石灰水 C.纯净水 D.蔗糖水
3、不属于蜡烛燃烧实验现象的是( C )
A.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亮 B.熄灭后有白烟产生
C.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白雾
4、通过探究“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实验,得出结论正确的是( D )
A.吸入的气体全部是氧气 B.呼出的气体全部是二氧化碳
C.呼出的气体极易溶于水 D.呼出的气体里含有较多水蒸气
5、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科恩(美)、波普尔(英),以表彰他们在理论化学领域作出的重大贡献。他们的工作使实验和理论能够共同协力探讨分子体系的性质,使整个化学领域经历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是 ( A )
A、化学不再是纯实验科学 B、化学不再需要实验
C、化学不做实验,就什么都不知道 D、未来化学的方向还是经验化
6、蜡烛燃烧既发生了化学变化又发生了物理变化,火焰分外焰、内焰和焰心三层,外焰部分的温度最高,焰心部分的温度最低。将干燥的烧杯放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迅速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
【课后作业】课后“练习与应用”习题。
【板书设计】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2、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3、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比较
【教学反思】将此节课的教学目标及实施方案调整为教会学生如何探究,如何做实验,通过直观的演示实验,用清晰的语言叙述,适时的课堂提问,必要的板书及简单的原因分析等,让他们看到规范的实验操作,听到规范的语言描述,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为学生以后的化学学习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和实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