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的教案【优选6篇】
浮力的教案 篇一
浮力是物理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也是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常常感到困惑的地方。如何有效地教授浮力这一概念,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并掌握其应用,是每位物理老师都需要面对的挑战。因此,编写一份有效的浮力教案显得至关重要。
首先,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清晰地掌握浮力的定义和原理。浮力是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作用力,其大小等于所排开液体或气体的重量。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实验来演示浮力的存在,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浮力的作用。在实验中,可以使用一个容器装满水,然后放入一个轻质的物体,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引导学生思考浮力和重力之间的关系。
其次,我们需要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浮力的应用。例如,可以设计一个小游戏,让学生在水中放入不同形状和材质的物体,观察它们的浮力大小是否相同,从而引导他们思考浮力与物体形状、密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亲身参与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浮力的实际应用,并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
最后,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通过测量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大小来验证理论计算结果。可以设计一个小组实验,让学生利用弹簧测力计等工具测量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大小,然后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不仅可以巩固知识,还可以培养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
综上所述,针对浮力这一概念,我们可以通过清晰的定义和原理、生动有趣的案例以及实际操作来设计一份有效的教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浮力的知识。只有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
浮力的教案 篇二
浮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而又神奇的概念,它不仅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物体中,还扮演着保护海洋生物、促进航海贸易等重要作用。如何在教学中生动有趣地传授浮力知识,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是每位物理老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首先,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浮力的实际应用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些航行在海洋中的船只,思考船只是如何浮在水面上的,浮力又是如何支撑船只的重量的。通过这种思辨性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他们学习浮力知识的积极性。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亲身实验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浮力的原理和应用。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浮力实验,让学生在水中放入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体,观察它们的浮力大小是否相同,从而引导学生发现浮力与物体形状、密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操作,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浮力的作用,还可以加深对浮力知识的理解。
最后,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拓展性的学习,例如让他们了解浮力在海洋生物生存中的重要性,或者探讨浮力在船只设计中的应用等。通过拓展性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将浮力知识与实际生活场景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
综上所述,针对浮力这一概念,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实际应用、亲身实验和拓展性学习等多种教学手段来设计一份生动有趣的教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浮力的知识。只有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浮力的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精确刻度杯一个,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等物体。
小组实验二:弹簧秤一个,一块大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共用),细线,记录表。
小组实验三:在实验二的材料基础上,补充二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记录表(教材14面)。
【教学过程】
一、感受浮力:
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
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板书:浮力。
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
4、出示教科书中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设计说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课开始的基础。教师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让学生感受,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
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
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
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
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中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自重:牛顿)
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板书)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三、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教师出示三块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或者三块不同大小的木块,让学生预测: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或者木块,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
2、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
果填入记录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水的浮力记录表
3、让学生把前后两个测量活动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4、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浮力大于重力)
浮力的教案 篇四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2、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三、学情分析
任教班级属重点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分组实验、直观演示、讲授和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已列为《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初中物理教学目的之一。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五、教学程序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将书中图12-2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到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托的力,这里我增加设计一个用手托石块使弹簧秤示数减小这样一个随堂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结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个重、难点时,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的经验或思维定势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模糊的观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里可以演示一个小实验:一根小铁钉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块在水中会上浮,大木块显然比小铁钉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学这时会提出小铁钉下沉是因为铁的密度大。教师可再演示一个小实验:一个废牙膏壳密度没有变,空心时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团后在水中会下沉。说明密度也不是决定浮沉的条件。这样经过演示,讨论和分析,纠正了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从运动和力的关系角度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根据二力合成知识,由学生讨论得出物体在什么条件下下沉、悬浮,上浮和漂浮。为提高课堂效率,我将已经设计好的表格内容在学生分析总结的基础上用电脑渐进地展现出来(如表1所示),并以动画形式将用实验难以缓慢展现的物体上浮和下沉的过程也表现出来,使学生获得较生动的感性认识。
揭示浮力产生的原因这又是一个重、难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实验来引入:乒乓球在水中会上浮,这个现象大家都很熟悉,但在如图1所示的实验中,这个塞在瓶口的乒乓球为什么不会上浮?这里又制造了本节课的一个兴奋点,使学生有了一种急切需要解惑的心情。这时可请同学回顾做过的一个旧实验:六个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体,当它浸没在水中时,六个面的橡皮膜均向内凹进,而且前后左右面凹进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进的程度要大。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原有的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识,并设计了一个软件,将抽象、难懂的压力方向以动画形式展现出来,加强了直观性。通过由浅入深分层次的分析,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变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理解应用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浮力等于物体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最后再用如图2器材通过演示实验加以验证,为理解阿基米德原理作好了准备。
至此,教材内容已经讲授完毕,浮力作为同学们新认识的一种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据重点校学生情况,我继续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后的"想想议议",由此引入对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学生经过合理猜想,讨论,设计出探索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方案。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设计了一个软件,用图示方式将实验方法和步骤表现出来。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没后深度改变无关。受时间、器材限制,浮力大小与物体本身密度、形状等因素无关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说明。这样就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悬念,作好铺垫,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3、反馈和巩固: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三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为下一节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作准备。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
4、布置作业:
课本P1423、4、5
浮力的教案 篇五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浮力》一课处于科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浮与沉》中的第五课。前四课对初步认识了物体在水中的浮沉,为本科对浮力的认识与测量打下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浮与沉》中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浮沉与什么因素有关、橡皮泥在水中的浮沉、造一艘小船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认识到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对定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做好了铺垫,并能促使学生探索浮力的大小。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说明
本课将以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激起学生对浮力学习的兴趣。通过问答引导学生自觉组织观察、实验、解决问题。经多次多种实验,与学生一起总结实验得出的结果。
(四)技术准备
实验材料:水槽、烧杯、量筒、测力计、小木块、泡沫块、小滑轮、细线
演示材料:课件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在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通过实验测量出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浮力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实验与实践体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浮力的学习与实验测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浮力的存在,通过实验测量不同物体在水中所收到的浮力。
难点:理解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收到浮力,通过物体下沉的排水量分析物体下沉过程中浮力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出曹冲利用水中的浮力称象。提问:什么是浮力?
(二)学习新知
1、感受浮力
把泡沫块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观察泡沫块在水中的位置,用手指轻轻地慢慢地往下压,感受水通过泡沫块传来的阻碍。(小组学生轮流试验)
学生回答:什么是浮力?(引导学生回答)
总结:水阻止物体下沉的力是浮力。
2、测量浮力的大小
1)学生思考:怎样测量浮力的大小?(每个实验小组提供滑轮、水槽、测力计、量筒、细线等实验器材)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测量浮力。
2)总结学生给出的方法,与原设计的方法结合,引导学生进行测量实验。
a)先用测力计测量泡沫块受到的重力大小并记录。
b)然后,将滑轮固定在烧杯底,细线通过滑轮连接泡沫块和测力计(如图1)。
c)接着,轻轻拉动测力计,让泡沫块分别处于小部分没入水中、大部分没入水中、全
部没入水中三个状态。当泡沫块处于任一状态时,分别记录测力计的度数和量筒量得的泡沫块入水排开的水量。
图1
3)根据课本给出的图示(图2),列出浮力的计算方法:浮力=重力+拉力。学生根据记录表中的数据对泡沫块处于不同状态所受的浮力的大小进行计算。得出浮力的大小。
图2
4)实验小组测量小木块各个沉没状态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
实验结束,各小组报告测量和计算所得的浮力大小。
5)提问:物体沉没过程中,排水量的变化是怎样的?(物体逐渐下沉,排水量越来越多,物体完全没入水中后,继续下沉,排水量没有继续增加。)
6)总结:物体浸入水中部分越多,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当物体完全浸入水中后,浮力大小不再改变。
(三)巩固新知
学生课下测量大小不一的泡沫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并记录下来。
三、板书设计
浮力
浮力:水阻止物体下沉的力是浮力
浮力的教案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能通过实验证明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2、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大小。
3、经历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认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是在综合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由“浮力”和“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两部分内容构成。浮力的概念贯穿全章,“称重法”测浮力又是本章各节的探究基础,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称重法”测浮力为本节重点;而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比较多,开放性较强,因此为本节的难点。
三、学情分析
浮力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根据生活中的现象得到的一些结论是片面的,因此需要针对学生的一些错误观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实验探究出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当然,八年级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物理规律的能力总体来说还比较差,因此,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实验探究活动,根据学生探究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程。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本节课从学生生活中能感受到的浮力现象入手,让学生在课堂上重现浮力的存在,然后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一系列实验,从而认识浮力,并且理解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为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的学习做好准备。
2、进行科学探究。每4人一组,根据教材中所展示的操作,同时积极调动学生对实验进行大胆创新。本环节采用开放式教学,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自主选择要验证的猜想,自己制定计划并设计实验,确定需要测量的物理量,进行实验,得出数据,分析数据,从而得出结论。
3、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
五、教具学具
乒乓球、大量筒、弹簧测力计、细线、石块、铝块、铜块、橡皮泥、烧杯、水、酒精、浓盐水。
六、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生:观看录像:鸭子、轮船漂在水面上;潜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潜;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想一想,为什么?
师:演示实验并提问,把石块、木块投入盛水的水槽中,石块下沉,木块上浮,那么石块受到浮力吗?
设计意图:在教师引导下,从生活中观察到的大量浮力现象,提出与浮力有关的问题,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实验探究过程
1、体验、感觉浮力的存在:
生:将手边的小木块、乒乓球分别放入盛有水的大烧杯,可以看到小木块、乒乓球都是漂浮在水面上,按照导案要求设法让小木块、乒乓球沉入水底。
2、认识浮力
生:阅读课本49页和50页演示部分,利用桌上的小木块,乒乓球,铜块,弹簧测力计体验浮力的存在,并完成下列问题:
说出自己的做法;
通过体验,说出对浮力的认识。
思考:沉入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
进行实验。
师:巡回并观察学生实验,对学生实验进行及时指导。
生:展示实验做法:测出铜块在空气中的重力G铜块=N,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示数=N,可以求出铜块浸没时受到的浮力F浮=N
师:板书:F浮=G—F示数
对铜块进行受力分析(板书),铜块处于静止平衡状态,因此受到的向上的力与向下的力大小是相等的。重力竖直向下,等于N,拉力竖直向上,等于N,从而可以得出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等于N。
师:演示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铝块在空气中所受重力,G=N,用手向上托铝块,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大,变小,不变),将铝块浸没在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N,F1G(填大于,等于,小于)。
师:演示实验:浮力的方向,用细线一端系乒乓球,另一端粘在烧杯底部,乒乓球静止在盛水的烧杯中,将烧杯倾斜,乒乓球与细线仍然竖直向上,从而得出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同时对乒乓球进行受力分析。
设计意图:教师自制实验展示浮力的方向,实验现象明显直观,学生印象深刻,并且对乒乓球及时进行受力分析,学生不但直接观察到浮力的方向,而且能够根据受力情况学会表示浮力的大小。
那么浮力的大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生:进行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同时展示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物体的体积(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密度,物体的形状,液体的密度,液体的体积,浸在液体中的深度。
生:阅读课本51—52页,利用桌上的实验器材尽量多的探究这些猜想,并写出实验成果。
学生进行实验。
师:教师巡回并对学生的实验进行适时指导。
生:展示做法,同时出示数据,展示结论。
师:在大屏幕展示实验过程,实验结论。
设计意图:对探究的问题大胆放手,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时敢于放手,真正将课堂进行开放,从浮力的认识到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都是教师先提出问题,再看课本说明再进行实验,学生展示过程,同时进一步交流,然后师生共同进行整理,及时进行拓展及延伸,效果良好。
3、浮力的产生
生:阅读课本51页相关内容,说出浮力产生的原因。并完成后面的例题和练习。
生:展示浮力产生原因。
师:展示浮力产生原因。
设计意图:对于浮力产生的原因,教师加一幅图,直观明显的展示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由于压强差的存在,使它受到水对它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二力之差即浮力,从而使学生理解浮力产生的根本原因。
(三)小结
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并说明自己的收获和可能存在的疑问。
设计意图:对整节课进行小结和评价,设置下节课应思考的问题,鼓励学生课下继续探讨和研究。
(四)当堂评价
生:自主完成达标检测。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贯穿始终,从而对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活动总结和教师的引导演示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含义、以及影响浮力的大小的因素。在浮力的影响因素的猜想上学生有很多分歧,但采用合并归类的方法保证了大部分学生的猜想都有所体现,所以得以保证大部分同学都积极的参与到实验探究中来。合作性的操作进行顺利得当,并且对数据能有效快速进行分析的论证,得出了浮力的两个影响因素,对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都有了亲身良好的体验,自我感觉是一堂较成功的新授课,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掌握本节知识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