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6篇)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一

本节课主要内容:整数的加减法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掌握正整数、负整数的概念,学会正整数、负整数的加减法规则。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整数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 整数的概念和正整数、负整数的加减法规则。

2. 正整数、负整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1. 通过实物和图片引入整数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正整数、负整数的含义。

2. 讲解正整数、负整数的加减法规则,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计算练习。

3. 给学生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加深对整数加减法的理解。

4. 小结本节课内容,梳理整数的加减法规则,强化学生的记忆。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整数的概念和正整数、负整数的加减法规则,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够清晰,需要通过更多的实例和练习加深理解。下节课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整数的加减法。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二

本节课主要内容:平面图形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掌握平面图形的分类和性质,了解不同图形的特点和性质。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几何学科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几何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 掌握平面图形的分类和性质。

2. 运用平面图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1. 通过图片和实物引入平面图形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各种平面图形的特点。

2. 讲解平面图形的分类和性质,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讨论和比较,加深对图形的理解。

3. 给学生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根据图形的性质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4. 小结本节课内容,梳理平面图形的性质,强化学生的记忆。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不同平面图形的性质,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对图形的分类和性质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更多的练习和实例加深理解。下节课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几何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三

  一、教材分析

  1、特点与地位:重点中的重点。

  本课是教材求两结点之间的最短路径问题是图最常见的应用的之一,在交通运输、通讯网络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2、重点与难点:结合学生现有抽象思维能力水平,已掌握基本概念等学情,以及求解最短路径问题的自身特点,确立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1)重点:如何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求解最短路径问题,以及该问题的解决方案。

  (2)难点:求解最短路径算法的程序实现。

  3、教学安排:最短路径问题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求从某个源点到其他各结点的最短路径,另一种是求每一对结点之间的最短路径。根据教学大纲安排,重点讲解第一种情况问题的解决。安排一个课时讲授。教材直接分析算法,考虑实际应用需要,补充旅游景点线路选择的实例,实例中问题解决与算法分析相结合,逐步推动教学过程。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掌握最短路径概念、能够求解最短路径。

  2、能力目标:

  (1)通过将旅游景点线路选择问题抽象成求最短路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据抽象能力。

  (2)通过旅游景点线路选择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讲究工作方法、与他人合作,提高效率。

  三、教法分析

  课前充分准备,研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中除了使用传统的“讲授法”以外,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同时辅以多媒体课件,以启发的方式展开教学。由于本节课的内容属于图这一章的难点,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注意与学生沟通,根据学生的反应控制好教学进度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

  四、学法指导

  1、课前上次课结课时给学生布置任务,使其有针对性的预习。

  2、课中指导学生讨论任务解决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本节课知识点。

  3、课后给学生布置同类型任务,加强练习。

  五、教学过程分析

  (一)课前复习(3~5分钟)回顾“路径”的概念,为引出“最短路径”做铺垫。

  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

  (1)采用提问方式,注意及时小结,提问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回忆概念。

  (2)提示学生“温故而知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导入新课(3~5分钟)以城市公路网为例,基于求两个点间最短距离的实际需要,引出本课教学内容“求最短路径问题”。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

  (1)先讲实例,再指出概念,既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又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自然过渡。

  (2)此处使用案例教学法,不在于问题的求解过程,只是为了说明问题的存在,所以这里的例子只需要概述,能够说明问题即可。

  (三)讲授新课(25~30分钟)

  1、求某一结点到其他各结点的最短路径(重点)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提出旅游景点选择的例子,解决如何选择代价小、景点多的路线。

  (1)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图中求任一结点到其他结点最短路径问题。(3~5分钟)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

  ①主要采用讲授法,将实际问题用图形表示出来。语言描述转换的方法(用圆圈加标号表示某一景点,用箭头表示从某景点到其他景点是否存在旅游线路,并且将旅途费用写在箭头的旁边。)一边用语言描述,一边在黑上画图。

  ②注意示范画图只进行一部分,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完成余下部分的转化。

  ③及时总结,原型抽象(景点作为图的结点,景点间的线路作为图的边,旅途费用作为边的权值),将案例求解问题抽象成求图中某一结点到其他各结点的最短路径问题。

  ④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张带权有向图,并略作解释,为后续教学做准备。

  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

  ①启发式教学,如何实现按路径长度递增产生最短路径?

  ②结合案例分析求解最短路径过程中(重点)注意此处借助黑板,按照算法思想的步骤。同样,也是只示范一部分,余下部分由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四)课堂小结(3~5分钟)

  1、明确本节课重点

  2、提示学生,这种方式形成的图又可以解决哪类实际问题呢?

  (五)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复习本次课内容,准备一道备用习题,灵活把握时间安排。

  六、教学特色

  以旅游路线选择为主线,灵活采用案例教学、示范教学、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辅助教学,使枯燥的理论讲解生动起来。在顺利开展教学的同时,体现所讲内容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四

  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二、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难点:将单项式化为平方形式,再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学习方法:归纳、概括、总结。

  三、合作学习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在前两学时中我们学习了因式分解的定义,即把一个多项式分解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还学习了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即在一个多项式中,若各项都含有相同的因式,即公因式,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几个因式乘积的形式。

  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不具备相同的因式,是否就不能分解因式了呢?当然不是,只要我们记住因式分解是多项式乘法的相反过程,就能利用这种关系找到新的因式分解的方法,本学时我们就来学习另外的一种因式分解的方法——公式法。

  1、请看乘法公式

  左边是整式乘法,右边是一个多项式,把这个等式反过来就是左边是一个多项式,右边是整式的乘积。大家判断一下,第二个式子从左边到右边是否是因式分解?

  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的因式分解,第(2)个等式可以看作是因式分解中的平方差公式。

  a2—b2=(a+b)(a—b)

  2、公式讲解

  如x2—16

  =(x)2—42

  =(x+4)(x—4)。

  9m2—4n2

  =(3m)2—(2n)2

  =(3m+2n)(3m—2n)。

  四、精讲精练

  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25—16x2;(2)9a2—b2。

  例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9(m+n)2—(m—n)2;(2)2x3—8x。

  补充例题:判断下列分解因式是否正确。

  (1)(a+b)2—c2=a2+2ab+b2—c2。

  (2)a4—1=(a2)2—1=(a2+1)?(a2—1)。

  五、课堂练习

  教科书练习。

  六、作业

  1、教科书习题。

  2、分解因式:x4—16x3—4x4x2—(y—z)2。

  3、若x2—y2=30,x—y=—5求x+y。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五

  教材分析:

  平行线的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这部分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它们不但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提供了转化的方法,而且也为今后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至关重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掌握平行线的三个性质

  2、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有关的简单推理和计算

  3、通过对比,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图形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从而进一步增强分析、概括、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索、交流、成功与提升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大胆猜想、推理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三个性质的探索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以及应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1)、回顾直线平行的条件。(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2)、设问:根据同位角相等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忆平行线的判定来引入新课,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温故而知新,促使学生实现知识思维的正迁移;二是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比较性质与判定的不同。同时,开门见山较直接地提出了本节课的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有利于实现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

  2、探究新知:

  (1)、画平行线:

  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

  学生用方格或笔记本上的横线。

  设计意图:画平行线的这个过程主要让学生明白确定平行线性质的前提是要两条平行线,帮助学生区分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

  (2)、问题1:如何得到同位角? a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如可随意画 2 b

  条直线与两条平行线相交,如图1,∠1 c

  和∠2是同位角。 图1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得到同位角的过程,特别要让学生明白所得的同位角是任意的而不是特殊角、特殊位置的。

  问题2:你准备怎样去找∠1和∠2的关系?

  学生分组合作交流,进行探究后发表见解。

  学生回答:如测量或剪下其中某一个角把它贴到另一个同位角的位置上去观察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探究的具体环节与步骤,形成整个班级内的合作与交流,让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能探究出结论。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六

  认识三角形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创设情景,帮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概念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运用三边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难点

  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应用三边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本节课件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回顾与思考、情境引入、三角形的概念、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练习应用、课堂小结、探究拓展思考、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 回顾与思考

  1、如何表示线段、射线和直线?

  2、如何表示一个角?

  第二环节 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让学生收集生活中有关三角形的图片,课上让学生举例,并观察图片

  活动目的:让学生能从生活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感受到我们生活在几何图形的世界之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从而更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三环节 三角形概念的讲解

  (1)你能从中找出四个不同的三角形吗?

  (2)与你的同伴交流各自找到的三角形

  (3)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通过上题的分析引出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的表示方法及三角形的边角的表示方法,并出两道习题加以练习,从练习中归纳出三角形的三要素和注意事项

  第四环节 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第一部分 探索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活动内容:在四根长度分别是8cm、10cm、15cm、20cm的小木棒中选三根木棒摆三角形,学生统计能否摆成三角形的情况

  第二部分 探索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活动内容:通过让学生测量任意三角形三边长度来比较两边之差与第三边的关系,教师通过几何画板验证,从而得出结论

  第五环节 练习提高

  活动内容:

  1、有两根长度分别为5厘米和8厘米的木棒,用长度为2厘米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长度为13厘米的木棒呢?

  2、如果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2和4,且第三边是奇数,那么第三边长为若第三边为偶数,那么三角形的周长

  3、有两根长度分别为5cm和8cm的木棒,用长度为2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长度为13cm的木棒呢?动手摆一摆。学生回答完上面问题后想一想能取一根木棒与原来的两根木棒摆成三角形吗?

  第六环节 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学生自我谈收获体会,说说学完本节课的困惑,教师做最终总结并指出注意事项

  学生对本节内容归纳为以下两点:

  1、了解了三角形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注意事项为:判断a,b,c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应注意:a+b>c,a+c>b,b+c>a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当a是a,b,c三条线段中最长的一条时,只要b+c>a就是任意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边

  第七环节 探究拓展思考

  1、若三角形的周长为17,且三边长都有是整数,那么满足条件的三角形有多少个?你可以先固定一边的长,用列表法探求

  2、在例1中,你能取一根木棒,与原来的两根木棒摆成三角形吗?

  3、以三根长度相同的火柴为边,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现在给你六根火柴,如果以每根火柴为边来组成三角形,最多可组成多少个三角形?试试看

  第八环节 作业布置

相关文章

世界儿歌日活动教案【精选3篇】

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一般要符合以下要求:明确地制订教学目的,具体规定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发展能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合理地组织教材,突出重点,解决...
教案大全2017-06-04
世界儿歌日活动教案【精选3篇】

1―5的认识及书写教案【优选3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5的认识及书写(第14页―第16页)完成第21页的第1题―第4题。 教学要求: 1、会读、会认、会写1―5以内的各数,并注意书写的工整, 2、能用1―5以内的各数来表述日常生活...
教案大全2012-01-08
1―5的认识及书写教案【优选3篇】

《地图》教案【优秀3篇】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知识和能力] 1.初步了...
教案大全2012-09-01
《地图》教案【优秀3篇】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优秀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课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教案大全2011-01-01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优秀6篇)

The universal language单元复习学案【精选3篇】

词汇导练1.The group is made up of local____________ (音乐家)who have been performing together for several y...
教案大全2017-07-02
The universal language单元复习学案【精选3篇】

荔枝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精简3篇)

教学目标:1.学会10个生字,认识“荔、棠、疤”3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筋脉、剥开、妥帖、慰藉、报偿、遗憾、弥补、馋嘴、一辈子。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理解课文内...
教案大全2012-09-01
荔枝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精简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