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运算定律教案设计(实用3篇)
乘法运算定律教案设计 篇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乘法运算定律是非常基础且重要的内容。通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运算规律,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下面我将分享一份乘法运算定律教案设计,希望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 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概念。
2. 能够熟练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乘法运算定律的概念和应用。
难点:结合律和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乘法运算定律的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纸和笔,用于课堂练习。
教学步骤:
1. 导入新知识(5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乘法的基本概念,如何进行乘法运算等。
2. 讲解乘法运算定律(15分钟):分别介绍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概念,并通过例题进行讲解。
3. 练习与应用(20分钟):让学生做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特别是结合律和分配律的应用。
4. 拓展延伸(10分钟):设计一些拓展题目,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乘法运算的不同应用场景。
5. 总结反馈(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鼓励学生对乘法运算定律进行总结归纳,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手段:
1. 板书:重点内容进行板书,方便学生复习和记忆。
2. 课件:配合课件进行讲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互动问答: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课堂氛围的活跃。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乘法运算定律,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希望广大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灵活运用这份教案,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乘法运算定律教案设计 篇二
乘法运算定律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通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下面我将分享一份乘法运算定律教案设计,希望对广大教师有所启发。
教学目标:
1. 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概念及应用。
2. 能够熟练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乘法运算定律的概念和应用。
难点:结合律和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乘法运算定律的教学PPT。
2. 学生准备纸和笔,以便课堂练习。
教学步骤:
1. 导入新知识(5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乘法的基本概念,如何进行乘法运算等。
2. 讲解乘法运算定律(15分钟):分别介绍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概念,并通过例题进行讲解。
3. 练习与应用(2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特别是结合律和分配律的应用。
4. 拓展延伸(10分钟):设计一些拓展题目,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乘法运算的不同应用场景。
5. 总结反馈(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鼓励学生对乘法运算定律进行总结归纳,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手段:
1. 书写板书:重点内容进行板书,方便学生复习和记忆。
2. 电子教学:配合电子教学进行讲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互动问答: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课堂氛围的活跃。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乘法运算定律,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希望广大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灵活运用这份教案,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更好的帮助。
乘法运算定律教案设计 篇三
乘法运算定律教案设计
《乘法的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寺坪镇中心小学 曹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意义。
(2)、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
(3)、掌握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发现过程,体验类推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发现新知识的快乐,培养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产生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运算。
教法选择:
创设情境,质疑引导。
学法指导:
小组合作,类比推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根据常法口诀写乘法算式,并说一说两个算式的异同。
三七二十一 七八五十六 三九二十七
3×7=21 7×3=21 7×8=56 8×7=56 3×9=27 9×3=27
2、说说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3、引入课题并板书。
二、新授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问题:(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解决问题(1)
1、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2、分组讨论、交流解决问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汇报。
4×25=100(人) 25×4=100(人)
3、比较分析两个算法的异同,组织学生观察、交流。
得出结论:4×25=25×4
4、引导学生概括规律,并板书。点明这种规律叫乘法交换律。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
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在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先计算,再运用乘法交换律进行验算:计算下面各题,并用乘法交换律进行验算。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用乘法交换律填上合适的数。
65×145=__×__
109×31=__×__
44×98=__×__
346×273=__×__
解决问题(2)
(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 =250(桶)
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小组合作学习。
①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②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③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
④字母表示。
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整理。
三、巩固练习
P35/做一做1、2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
完善板书。
五、作业:P37/2—4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
律(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5×4=100(人) 4×25=100(人)
25×4=4×25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
a×b= b×c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 =250(桶)
(25×5)×2=25×(5×2)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a×b)×=a×(b×c)
课后反思:
1、运用教材,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按照教参中的教学进程安排,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需要分两课时完成。现将两课时合并为一课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与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比较相似,由乘法口诀的应用猜想到两条乘法定律,难度不大,十分自然。其次,两条乘法定律一起学,一方面有利于比较区分;另一方面,更利于实际应用,事实上在计算应用中,这两条定律通常是结合在一起应用的。
2、科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在数学知识领域内,“猜想→验证 →结论”是十分有效的'思考研究方法。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今后的学习。同时,在验证环节中涉及到常见的证明方法——举例证明。同时渗透了偶然和必然之间的辨证关系。这节课的设计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探索空间,体现了数学逻辑思维的严谨美,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3、经历过程,强化体验,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从猜想→验证→应用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适当的启发、引导、参与。更多的是学生自发的学习,是学生感觉学习知识的需要而展开学习。如:由乘法口诀的简算快捷而受启发联想到乘法要是也有运算定律进行简算该多好!从而激起探索新知的欲望。当体会到举一个例子无法验证说明问题,需要举更多的例子时,让学生考虑怎么办?从而讨论解决方法:大家一起举例。得出结论后,当然想到拿学习成果应用于实际。这比由老师步步安排好
学习步骤要好得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而且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会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