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精彩4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篇一
教学内容:认识和绘制钟面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认识钟面的基本构成,包括时针、分针和表盘。
2. 能够按照指定的时间绘制钟面并读出时间。
3. 能够通过绘制钟面的练习掌握时钟的读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认识钟面的构成和绘制钟面。
2. 难点:根据指定的时间绘制钟面并读出时间。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钟面的图片、时钟模型、绘图纸、彩色笔等。
2. 学生准备:课前通知学生准备好绘图纸和彩色笔。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钟面的图片,让学生认识时钟的基本构成。
2. 学习:教师向学生介绍时针、分针和表盘的概念,并示范如何绘制钟面。
3. 练习:让学生根据指定的时间绘制钟面,并读出时间。
4. 拓展:让学生自由发挥,绘制不同样式的钟面并交流分享。
5. 总结:让学生总结今天学习到的内容,强化对时钟的认识和掌握。
五、课后作业:
练习绘制钟面,读出指定时间。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绘制钟面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了时钟的读法,提高了他们对时钟的认识和理解。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篇二
教学内容:认识和绘制几何图形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包括三角形、矩形、正方形和圆形。
2. 能够根据指定的尺寸绘制各种几何图形。
3. 能够通过绘制几何图形的练习提高几何图形的认识和绘制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和绘制几何图形。
2. 难点:根据指定的尺寸准确绘制各种几何图形。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几何图形的图片、绘图纸、尺子、彩色笔等。
2. 学生准备:课前通知学生准备好绘图纸和彩色笔。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几何图形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
2. 学习:教师向学生介绍三角形、矩形、正方形和圆形的概念,并示范如何绘制各种几何图形。
3. 练习:让学生根据指定的尺寸绘制各种几何图形,并命名图形。
4. 拓展:让学生自由发挥,绘制不同样式的几何图形并交流分享。
5. 总结:让学生总结今天学习到的内容,强化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掌握。
五、课后作业:
练习绘制各种几何图形,并写出图形的名称。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了几何图形的概念,提高了他们的几何图形绘制能力和认识水平。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篇三
第二课时
课 题: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教材第3页及第4页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通过量一量,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2) 学会用直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突破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突破重点。
难点;体验1厘米的长度,并形成直观印象。
突破方法:通过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图钉、刻度尺、小木棒、纸条、铅笔、练习本、墨水瓶盒、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老师节就要到了,我们班布置教室挂拉花时发现差了截,同学们准备用彩纸补做一条拉花,还要做多长呢?我们先找根小棒量一量。咦,怎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结论:测量的工具不同,长度标准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为了准确的测量,人匀发明了带刻度的尺子,我们今天就来认识“厘米”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板书: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二、 探究新知
(1) 认识厘米。
①认识刻度尺。
大格、小格、数字和厘米。
0刻度线
②认识1厘米。
1厘米有多长(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是1厘米,从刻度2到刻度3也是1厘米)
③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2是几厘米?4厘米有几大格?请同学们说一说。
学生汇报。
(2) 用厘米量。
① 每人发一张纸条,先估计大约有多长,再用刻度尺量一量。
② 说一说是怎样量的?
(把尺子上的0刻度线对准纸条左端,纸条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③ 课件演示测量纸条过程。
④ 测量下面物体的长度。
数学书的长、宽,铅笔的长。
三、 拓展延伸,学会应用
(1) 完成“做一做”、练习一第1题。集体订正。
(2) 小组使用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量完后互相看一看比一比。
四、 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1) 认识厘米
认识1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1
认识几厘米
(2) 用厘米量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课 题: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内容:第4页例4例5及第4页“做一做”和练习一第3—5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3) 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教法:讨论、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 复习引入
(1) 提问:
①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② 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
(2) 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很麻烦、很累)
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
(板书:认识米 用米量)
二、 探究新知
(1) 认识“米”。
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 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3) 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
三、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 铅笔长15米。( )
② 课桌高70米。( )
③ 一棵树高16厘米。( )
(2) 完成练习一第3—5题。
四、 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 用米量
1米=100厘米
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篇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