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经典6篇】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一

在教学七年级数学下册时,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将介绍如何设计一个有效的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水平。

首先,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内容。七年级数学下册主要包括代数、几何和统计三个部分。在代数部分,我们可以通过教授方程式的解法、因式分解等内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在几何部分,可以通过教授平行线与角的关系、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几何图形的特点和性质。在统计部分,可以通过教授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其次,我们要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数学游戏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我们还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设计情境化的数学问题,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

最后,我们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评估和反馈。可以通过课堂练习、作业、小测验等形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同时,要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激励他们继续努力学习数学,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

综上所述,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有效的教学计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进行评估和反馈,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帮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二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例分析

在七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学生对某些知识点理解困难或学习兴趣不高的情况。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介绍如何针对学生的学习困难进行有效的教学辅导,帮助他们提高数学水平。

某班七年级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对代数方程式的解法理解困难,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进行有效的教学辅导。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分层教学的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水平的小组,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代数方程式的解法。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辅导,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和指导。

其次,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设计情境化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举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可以通过数学游戏、竞赛等形式,增加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乐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

最后,我们要及时进行评估和反馈,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进行及时的改进。可以通过课堂练习、作业、小测验等形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同时,要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激励他们继续努力学习数学,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措施的有效组合,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提高数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三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2.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重点、难点

  1.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2.难点:弄清题意,找出“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小学里已经学过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让我们回顾一下,如何列方程解应用题?

  例如:一本笔记本1.2元。小红有6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

  解:设小红能买到工本笔记本,那么根据题意,得

  1.2x=6

  因为1.2×5=6,所以小红能买到5本笔记本。

  二、新授:

  我们再来看下面一个例子:

  问题1: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

  问: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有哪些方法?

  (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再作讲评)

  算术法:(328-64)&pide;44=264&pide;44=6(辆)

  列方程解应用题:

  设需要租用x辆客车,那么这些客车共可乘44x人,加上乘坐校车的64人,就是全体师生328人,可得。

  44x+64=328 (1)

  解这个方程,就能得到所求的结果。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试试看?

  (学生可能利用逆运算求解,教师加以肯定,同时指出本章里我们将要学习解方程的另一种方法。)

  问题2: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小敏同学很快说出了答案。“三年”。他是这样算的:

  1年后,老师46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4岁,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2年后,老师47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5岁,也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3年后,老师48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6岁,恰好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你能否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呢?

  通过分析,列出方程:13+x=(45+x) (2)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

  这个方程不像例l中的方程(1)那样容易求出它的解,小敏同学的方法启发了我们,可以用尝试,检验的方法找出方程(2)的解。也就是只要将x=1,2,3,4,……代人方程(2)的两边,看哪个数能使两边的值相等,这个数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把x=3代人方程(2),左边=13+3=16,右边=(45+3)=×48=16,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四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提出问题:

  某地庆典活动需燃放某种礼花弹.为确保人身安全,要求燃放者在点燃导火索后于燃放前转移到10米以外的地方.已知导火索的燃烧速度为0.02m/s,人离开的速度是4m/s,导火索的长x(m)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你会运用已学知识解这个不等式吗?请你说说解这个不等式的过程.

  探究新知:

  1、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这个不等式的解法.教师规范地板书解的过程.

  2、例题.

  解下列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解集:

  (1)x≤50(2)-4x3

  (3)7-3x≤10(4)2x-33x+1

  分组活动.先独立思考,然后请4名学生上来板演,其余同学组内相互交流,作出记录,最后各组选派代表发言,点评板演情况.教师作总结讲评并示范解题格式.

  3、教师提问:从以上的求解过程中,你比较出它与解方程有什么异同?

  让学生展开充分讨论,体会不等式和方程的内在联系与不同之处.

  巩固新知:

  1、解下列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解集:

  (1)(2)-8x10

  2、用不等式表示下列语句并写出解集:

  (1)x的3倍大于或等于1;

  (2)y的的差不大于-2.

  解决问题:

  测量一棵树的树围(树干的周长)可以计算它的树龄一般规定以树干离地面1.5m的地方作为测量部位.某树栽种时的树围为5cm,以后树围每年增加约3cm.这棵树至少生一长多少年,其树围才能超过2.4m?

  总结归纳:

  围绕以下几个问题:

  1、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通过学习,我取得了哪些收获?

  3、还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

  让学生自己归纳,教师仅做必要的补充和点拨?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经历从性质公理推出性质的过程;

  2.感受原命题与逆命题,从而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公理与判定公理的区别,能在推理过程正确使用.

  对话探索设计

  〖探索1反过来也成立吗

  过去我们学过:如果两个数的和为0,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反过来,如果两个数互为相反数,那么这两个数的和为0.显然,这两个句子都是正确的.

  现在换一个例子:如果一个整数个位上的数字是5,那么它一定能够被5整除.对吗?这句话反过来怎么说?对不对?

  结论:如果一个句子是正确的,反过来说(因果对调),就未必正确.

  〖探索2

  上一节课,我们学过: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反过来怎么说?猜一猜:它还是对的吗?

  〖探索3

  (1)用三角尺画两条平行线a、b.说一说:不利用第三条直线能画出两条平行线吗?请画出第三条直线(把它记为c),并说明判定这两条直线平行的根据(公理或定理);

  (2)在(1)中再画一条直线d与直线a、b都相交,找出其中的一对同位角,用量角器量出它们的度数验证你原来的猜测.

  结论: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与平行线的判定公理一样,这个结论也是基本事实,即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出来的结论,我们把它叫做平行线的性质公理,它是平行线的第一条性质.

  〖探索4

  如图,请画直线c截两条平行线a、b;再在图中找出一对内错角.同学们一定能从直觉判断这对内错角也是相等的.也就是说: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它是平行线的第二条性质.

  现在我们来试一试:如何根据性质1说出性质2成立的道理.

  如图,

  ∵a∥b(已知),

  ∴∠1=∠3(____________________).

  又∠3=________(对顶角相等),

  ∴∠1=∠2(___________).

  以上过程说明了:由性质1可以得出性质2.

  〖探索5

  我们学过判定两直线平行的第三种方法: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地说: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把这条定理反过来,可以简单说成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一猜:把这条定理反过来以后,还成立吗?

  〖练习

  P22练习

  说一说:求这三个角的度数分别根据平行线的哪一条性质?

  〖作业

  P25.1、2、3

  〖补充作业

  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

  (1)若a∥b,可以得到∠1=∠2.根据什么?

  (2)若∠1=∠2,可以得到a∥b.根据什么?

  (注意:(1)、(2)的根据一样吗?)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六

  一、情景导入

  见书问题

  二、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探究:

  我们知道,在平面内建立直角坐标系后,平面内的点都可以用坐标来表示,为此,要确定区域内一些地点的位置,就要建立直角坐标系.

  思考:

  以什么位置为原点?如何确定x轴、y轴?选取怎样的比例尺?

  小刚家、小强家、小敏家的位置均是以学校为参照物来描述的,故选学校位置为原点.

  以正东方向为x轴,以正北方向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取比例尺1:10000(即图中1格相当于实际的100米).

  点(150,200)就是小刚家的位置.

  画出小强家、小敏家的位置,并标明它们的坐标.

  归纳:

  注意:

  (1)通常选择比较有名的地点,或者较居中的位置为坐标原点;

  (2)坐标轴的方向通常以正北为纵轴的正方向,正东为横轴的正方向;

  (3)要标明比例尺或坐标轴上的单位长度.

  三、课堂练习

  下图是小红所在学校的平面示意图,请你指出学校各地点的位置.

  四、课堂小结

  怎样利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相关文章

《观沧海》教案(通用6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观沧海》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观沧海》教案 篇1  一、导入(3分...
教案大全2015-04-09
《观沧海》教案(通用6篇)

小学数学《毫米的认识》教案设计

篇一:毫米的认识教案 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 《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估计、测量等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
教案大全2013-06-03
小学数学《毫米的认识》教案设计

《数学宫》大班教案(优秀3篇)

活动目标: 1、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能准确迅速地进行运算。 2、发展幼儿的灵敏性,培养幼儿良好的游戏秩序。 活动准备: 算式题(挂于幼儿胸口)、彩旗(旗上有数字)、布置场景、停车场标记、沙包(上面有...
教案大全2014-04-02
《数学宫》大班教案(优秀3篇)

第二节 硅酸盐工业简介、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推荐3篇】

一、硅酸盐工业简介1、水泥普通水泥的主要成分是硅酸三钙(3cao·si02)、硅酸二钙(2cao·si02)和铝酸三钙(3cao·a1203)等。2、玻璃玻璃有普通玻璃、石英玻璃、光学玻璃等等。玻璃没...
教案大全2015-06-06
第二节 硅酸盐工业简介、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推荐3篇】

《暮江吟》优秀教案

一、板书并解释诗题 解题是学习这首诗的一把钥匙。板书诗题后,提问:“暮”是什么意思?“暮”和“江”在这儿各交待了什么?“吟”当吟唱讲。从题目中我们就知道诗人吟唱傍晚江上的景色。通过解题使学生对诗的内容...
教案大全2016-05-03
《暮江吟》优秀教案

真分数和假分数教案(精选6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真分数和假分数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真分数和假分数教案1一...
教案大全2011-01-07
真分数和假分数教案(精选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