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自转初一地理教案(经典5篇)

地球的自转初一地理教案 篇一

地球的自转是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地球的自转速度每小时约1670公里,这个速度相当于一个飞机的速度。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所以我们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称为地球的自然日,即24小时。

地球的自转对我们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地球的自转造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当我们处于太阳照射的一侧时,就是白天;当我们处于太阳背面时,就是黑夜。昼夜交替的变化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规律性,也影响了人们的活动和作息时间安排。

其次,地球的自转造成了地球表面的风向和气候的变化。地球自转产生了地球自转风,使得大气物质在地球表面上产生了相对的移动。这种风向的变化影响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气候带。例如,赤道地区气候炎热湿润,而北极地区气候寒冷干燥。

最后,地球的自转也影响了地球上的重力和地球形状。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使得地球表面呈现出稍微扁平的形状,即赤道处稍微鼓起,两极处稍微扁平。这种地球形状的变化也影响了地球上的地势和地形。

通过学习地球的自转,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认识到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现象都与地球的自转密切相关。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中充分理解地球的自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进一步热爱地理学科,探索更多有关地球的奥秘。

地球的自转初一地理教案 篇二

地球的自转是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地球自转的速度约为1670公里/小时,使得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这一时间称为地球的自然日。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因此我们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

地球的自转对地球上的生物和自然环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地球的自转造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白天太阳照射地表,温度升高,适合植物生长和动物活动;黑夜则温度下降,生物休息。昼夜交替的变化给生物提供了生长和活动的时机,也形成了生物的昼夜节律。

其次,地球的自转产生了地球自转风,对气候和气候带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地球自转风使得大气物质在地球表面上产生了相对的移动,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区域。例如,赤道地区气候炎热湿润,而极地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地球的自转还影响了气候的季节性变化,导致了四季交替的现象。

最后,地球的自转还影响了地球的地形和地势。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使得地球表面呈现出稍微扁平的形状,即赤道处稍微鼓起,两极处稍微扁平。这种地球形状的变化也影响了地球上的地形和地势,如山脉、平原、海洋等地貌特征。

通过学习地球的自转,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和地球的运动规律,认识到地球上的各种生物和自然环境都与地球的自转密切相关。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能够深入思考和探索,发现地球的更多奥秘和美丽。

地球的自转初一地理教案 篇三

地球的自转是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是地球运动的基本现象之一。地球自转的速度是很快的,约为每小时1670公里,这种高速旋转造成了地球上的白天和黑夜交替。

在初一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的位置和光照强度的变化来帮助他们理解地球的自转。通过让学生观察日出和日落的过程,可以引导他们认识到地球的自转导致太阳在地平线上的视位置的变化。

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地球自转的影响来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地球的自转导致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带分布,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和生态环境。

此外,在初一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者世界时钟来帮助他们理解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时区差异。地球自转导致了地球上每个经度的时差约为4分钟,而世界各国为了方便统一时间,划分了不同的时区,帮助人们协调生活和工作。

综上所述,地球的自转是初一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和实践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自转及其影响,提高他们的地理学习兴趣和认识水平。

地球的自转初一地理教案 篇四

地球的自转初一地理教案 篇五

  一、教学内容

  选自(浙江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七年级第二册。

  二、教材分析

  教材是学生在小学和七年级第一册对静态地球的认识及九大行星绕日运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继续通过探究让学生体会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以及由此体验太阳的东升西落和昼夜交替的规律,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地球的公转做好准备。是学生对地球原有认识的沿伸(从原来认识的静态的地球——到动态的地球)。

  三、学生分析

  我校地处衢江区的山区,学生对天文、地理方面知识了解的比较少;初一学生对空间想象能力也较弱。但学生对天文方面知识有浓厚的兴趣。

  四、设计理念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及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突出科学探究体现科学本质,注重学生发展。)

  本课的设计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动作(活动),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将个体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分为同化、顺应、平衡和自我调节等环节。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故本人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以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出现,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对当前知识有效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努力体现如下特征:

  1、强调创设情境并使学生进入情景。

  2、强调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活动。

  3、强调为学生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问题研究。

  4、强调通过探究式教学方法,利用小组合作模拟形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喜悦与乐趣。

  5、强调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五、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旋转特征。

  2、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和讨论。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知道晨昏线的含义及昼夜交替周期。

  3、通过模拟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乐于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六、教学用具

  地球仪、十字方向标、矿烛、火柴、白色的乒乓球十四组,地球自转及昼夜现象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激发引入

  师:同学们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你们对我们的家园——地球了解有多少呢?

  生:-------------------------。(学生依靠以前所学所接受的知识进行回答,内容很丰富。)

  师:同学们对地球了解的确实不少,现在我有一个问题哪个同学是否能帮我解疑?我们常看到太阳周而复始地东升西落,是太阳绕地球旋转造成的吗?

  (常见的先入错误概念与科学的正确概念发生冲突,激

发学生的兴趣。)

  生:不对,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师:地球究竟是如何自转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探究《地球的自转》。

  (二)探究(1)地球的自转

  师:请同学们转动地球仪,看看地球仪有几种转动方向?

  生:(通过转动地球仪)有自西向东和自东向西两种。

  提出问题:

  师:地球究竟是绕地轴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旋转呢?

  建立假设:

  学生假设:1、地球自西向东旋转。2、地球自东向西旋转。

  设计实验检验假设:

  师:如何来设计实验检验我们的假设呢?

  (根据以上的猜测假定太阳不动,用点燃的矿烛代表太阳,白色的乒乓球代表地球仪,在“地球仪”上某点贴上十字方向标以判定方位,在十字方向标中间插上一火柴代表观察者。)

  师:怎样检验我们的假设是否正确呢?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以观察者看到太阳是否是东升西落为标准。)

  方案

一:猜测地球自西向东旋转。

  方案二:猜测地球自东向西旋转。

  (学生进行探究,教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师:请各组派一代表汇报探究的结果,进行组间交流。

  得出结论:

  1、地球是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2、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师:我们从地轴北端或北极上方观察和从地轴南端或南极上方观察,地球仪旋转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从北极上方观察地球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观察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师:我们的结论是否正确呢?让我们坐上航天飞机离开地球到太空中看看吧!

  播放地球自转的课件。(通过学生相互间合作与探究得出了符合科学的正确的结论,学生有了成就感。)

  (三)、探究(2)昼夜交替和昼夜交替现象

  师:我们知道我们生活的一天中有白天和黑夜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否世界各地都同时是白天和黑夜呢?能否用我们现有的工具来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完善其中一方案:(1、用点燃的矿烛代表太阳,白色的乒乓球代表地球仪,让“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观察“地球”那部分被“太阳光”照到哪部分没有被照到。各代表一天中的什么时候?2、转动“地球”使它自西向东旋转(即自左向右)转动,观察同一地点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小组中学生代表发言:“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的部分代表白天即(昼);“太阳光”没有照射到“地球”上的部分表示黑夜即(夜)。转动“地球”使它自西向东旋转(即自左向右)转动,观察同一地点会出现白天与黑夜交替现象。

  师:造成昼夜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回答:----------------。

  师小结: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这一半就是白昼,而被着太阳的另一半则太阳照不到,是黑夜,这就产生了昼夜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地球每转一周,昼夜就更替一次,这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师:昼夜更替一次的时间是多少?

  生:约24小时。

  演示:地球上被照亮与没被照亮(即昼与夜)之间有一条分界线——晨昏线(圈)。

  师:晨昏线(圈)有几条?

  生(讨论):有无数条。

  播放昼夜现象及昼夜交替现象课件。(使较抽象较难理解的现象直观化、具体化、可接受化。)

  师: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对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发展有没有好处?为什么?请大家课后思考。

  师:通过这节课我们大家的探讨、研究,你们对地球有那些新的认识?

  及你得到了些什么?是否有新的问题!

  生:小结(通过学生小结使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进行意义的建构,与原有知识进行顺应。同时产生新的问题激发新的探究动机和目标。)

  八、教学反思:

  激发学生探究动机及兴趣是有效进行探究式教学和这种教学是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本设计抓住学生的先入错误概念与科学的正确概念的冲突引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动机及学习兴趣。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也较抽象,但通过模拟实验的形式把它形象化、可视化、易懂化使学生可操作化,效果较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实以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出现,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按照探究活动的步骤进行探究活动,使学生能真正的动起来、活起来,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教师确实要改变教育观念,不能做好好先生把学生捧在手心怕他碎了,含在嘴里怕他化了,应相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只要我们能为他们创设起较好情境、合适的氛围学生的科学素养完全可以在“开放、自主”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相关文章

世界清洁地球日教案【优选3篇】

“每年的9月14日是“世界清洁地球日”。以下2016世界清洁地球日教案由大学网为您精心提供,欢迎大家参考。2016世界清洁地球日教案一、班会时间:20**年9月10日二、班会地点:初二(7)班教室三、...
教案大全2019-07-09
世界清洁地球日教案【优选3篇】

大气的压强教案(精彩3篇)

课时: 1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有压强的事例. 2.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3.知道托里拆利实验说明什么.知道大气压强的大小. 教具:...
教案大全2017-09-02
大气的压强教案(精彩3篇)

幼儿园中班打击乐器演奏《小红帽》教案

【活动目标】 1、在熟悉乐曲的基础上,学习看图谱用打击乐器为乐器伴奏。 2、认识木鱼,同时探索快速演奏铃鼓的方法。 3、自己演奏的同时,注意倾听同伴的演奏,努力使自己演奏的节奏和音量与同伴保持一致。...
教案大全2011-06-04
幼儿园中班打击乐器演奏《小红帽》教案

《紧急的电话号码》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紧急的电话号码》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教案大全2016-06-09
《紧急的电话号码》教案

中小学生防溺水安全教育教案(最新3篇)

四.齐探讨原因。溺水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 不会水性。2. 意外调入水中,室息死亡。3. 在水突发病尤其心脏??. 盲目游入深水漩涡。五.救护需知。未成年人发现有人溺水,不能冒然下水营救,应立即大声...
教案大全2016-07-05
中小学生防溺水安全教育教案(最新3篇)

《莫高窟》教案设计【最新3篇】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威风凛凛、栩栩如生、举世闻名、结晶等词语的意思。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2.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段落。背诵二、三段。 3. 正确、流利、有感情...
教案大全2011-09-01
《莫高窟》教案设计【最新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