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的教案设计【优选3篇】

《屈原列传》的教案设计 篇一

教案名称:探索屈原的人生与文学成就

教学目标:

1. 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掌握其文学风格和思想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

1. 屈原的生平简介

2. 屈原的代表作品《离骚》《天问》等

3. 屈原的文学风格和思想特点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屈原的画像和介绍他的生平,引起学生对屈原的兴趣。

2. 学习《离骚》:分段解读《离骚》中的经典段落,分析其意境和表达方式。

3. 学习《天问》:分析《天问》中的哲理和抒情,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4. 活动:分组讨论屈原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影响,并展开小组展示。

5. 总结:对屈原的文学成就和思想进行总结,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方法:

1. 讲授相结合:教师讲解屈原的生平和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和思辨。

2. 互动讨论: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展示评析:通过学生展示和评析,促进学生对屈原的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

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展示,表现出对屈原的兴趣和理解。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阅读和写作作业,巩固学生对屈原的了解和思考。

3. 考核方式:通过课堂表现和作业成绩,评价学生对屈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深入掌握其文学风格和思想特点,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屈原列传》的教案设计 篇二

教案名称:探索屈原的爱国情怀与创作精神

教学目标:

1. 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创作精神,掌握其对国家和文学的贡献。

2. 培养学生对屈原的崇敬和敬仰,激发其爱国情感和创作激情。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促进其全面发展。

教学内容:

1. 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忠君思想

2. 屈原的创作精神和文学成就

3. 屈原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启示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介绍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创作精神,引导学生对其的尊敬和赞美。

2. 学习《九歌》:分析《九歌》中的爱国主题和表现手法,让学生感受屈原的忠君之心。

3. 学习《离骚》:解读《离骚》中的离愤和抒情,引导学生理解屈原的创作精神。

4. 活动:分组讨论屈原的爱国情怀和文学成就,展开小组演讲和赏析。

5. 总结:对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创作精神进行总结,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创作热情。

教学方法:

1. 阅读剖析:通过文本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屈原的作品和思想。

2. 情感抒发:通过朗诵和表演,激发学生对屈原的崇敬和敬仰。

3. 启示探究:通过对屈原的影响和启示,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和价值。

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表演,表现出对屈原的尊敬和赞美。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写作和研究作业,巩固学生对屈原的了解和体会。

3. 考核方式:通过课堂表现和作业成绩,评价学生对屈原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创作精神,感受其对国家和文学的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创作激情,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促进其全面发展。

《屈原列传》的教案设计 篇三

《屈原列传》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四)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分析: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

  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暇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二)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分析: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按:“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有两种理解。《教学参考书》的译文是:“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动,屈平不赞同”。与课文注释相左。依教材对“夺”、“与”的注释,应译作:“上官大夫看见了想抢过去(看),屈原不给。”

  “因谗之日:‘……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资料认为,“曰”、“以为”重复,疑有衍文,此说似不妥。如重新标点,作“……平伐其功,曰:‘(王)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理解,文辞便可贯通。联系上下文,可补出“以为”前省略的主词。

  (三)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分析: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馆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四句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这四个主谓短语都是“疾”的宾语。

  (四)第3小段包括几层?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

  分析:分两层。

  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自怨生也”,第一句记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下几句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优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

  第二层第一、二句“上称帝喾……靡不毕见”记叙(概述)幅规的主要内容,以下几句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价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的高贵品质。

  (五)词语提示:

  (1)“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亲:亲善。

  (2)“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又因厚币”后省略动词“赂”。“而”后省略主语(靳尚)。“于……郑袖”:在郑袖面前,状语后置。

  (3)“秦,虎狼之国”:虎狼,像虎狼一样,名词作状语。

  (4)“奈何绝秦欢”:欢:友好。

  (5)“亡走赵,赵不内”:亡:逃亡。

走:跑,现代的“跑”古代称“走”;现代的“走”古代称“行”。内:同“纳”,接纳,收留。

  (6)“复之秦”:之:动词,到。

  (7)“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眷:眷恋。顾:念。眷顾:眷念。系心:挂念。反:同“返”。冀幸:侥幸希望:“一悟”的“一”:副词,一旦,一经。“一改”的“一”:副词,都,全部。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流放在外,(仍)眷念楚国,惦记着怀王,不忘要回(朝廷中)来,盼望怀王一旦醒悟,风气全都改变。

  (8)“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他保全君王振兴国家而想把不利局面改变过来。

  (9)“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无:无论。自为。自佐:既为自,佐自,宾语前置。

  (六)本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

  (1)思想内容: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攸攸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细、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2)写作特色:和从《史记》中选入中学课本的其它几篇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救赵》、《毛遂自荐》)相比,本文的特色是:

  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②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价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检查预习情况,导入新课。

  做法:指名学生朗读1、2自然段,说说自己的段落划分情况和本文写法上的主要特点,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然后作如下导语: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有《离骚》、《九章》、机规、《天问》、《招魂》等,我们曾读过他《九章》中的一篇:《涉江》。从《涉江》里,我们知道他即使在晚年放逐到沉湘蛮荒之地,也仍在关心楚国的朝政,眷恋祖国,仍然在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节操,宁死也不与朝中的`佞臣同流合污。这种崇高的爱国精神和端方正直的品格,两千多年来曾经影响我国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史记》中的崛原列传》,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鲁迅曾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篇传记就能体现这一特色,今天我们研读这篇课文,在写作方面,应充分注意这一特点。

  (二)说明本文是史传“变体”,明确研读方法。

  做法:仍从检查预习入手,指名学生说说这篇史传文与我们学过的《廉蔺列传》、《信陵君列传》、《鸿门宴》、《毛遂自荐》等篇在写法上有何显著区别,为什么有这种区别,然后教师作如下点拨、提示。

  关于史传“变体”:

  这篇史传的显著特点,就是它不像其他史传文那样,“寓论断于叙事”,而是“以议论行叙事”(明茅坤语),所以前人说它是“太史公变调”,即史传中偶然出现的一种“变体”。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历来一般认为,是由于司马迁为了便于寄寓自己个人的“政治幽愤”。但主要原因恐怕还不在这里,而在于先秦文献中有关屈原事迹的记载本来很少,特别是秦始皇燔毁六国典籍后,有关屈原的记载,更几乎是荡然无存,要凭史料来写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是不可能的。这只要从这篇传记所写屈原的事迹,不过片鳞断爪,仅够勾画他一生大体轮廓就可看出来。所幸的是屈原的作品却流传下来了,可以充分运用它来写出屈原崇高的精神境界。这就是这篇列传为什么要采用“以议论行叙事”的“变调”。

相关文章

托班语言《蜗牛的房子》教案及反思【精简3篇】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了解蜗牛身体的外形特征。 2、学说象声词“轰隆...
教案大全2019-05-02
托班语言《蜗牛的房子》教案及反思【精简3篇】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案【通用3篇】

教学目的: 1、知道天空中的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运动,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因为地球自转的结果。 2、能根据已知“北极星相对不动”等事实证据,推测地球绕地轴自转,而且地轴始终是倾斜的。 3、做模拟实验...
教案大全2015-02-02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案【通用3篇】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教案(实用3篇)

教学内容:认识物体和图形(第32页--第37页)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和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由于在现实中学生直接接触的...
教案大全2012-06-05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教案(实用3篇)

孔孟

教案示例 教学设想 本课文拟用一个教学时完成。如有可能,建议语、政、历三科老师能集中一起备课,从各自学科的特点分析本课文,以讲座的形式向同学们讲授,亦可从文科综合的角度,不光是从语文的角度,可以揉...
教案大全2012-08-02
孔孟

《荔枝图序》的教案设计(优选3篇)

教学目的: 学习本文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 体会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教学设想: 本课时教案设计力求探索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如何充分发挥学生...
教案大全2017-01-08
《荔枝图序》的教案设计(优选3篇)

大力纸桥大班科学教案

【活动目标】 1、了解物体放置方法、改变桥面形状、桥墩多少与纸桥承重力的关系。 2、通过自我检验及与同伴之间的相互比对,不断探索增加纸桥承重力的方法。 3、积极动手动脑,体验探索与交流的乐趣。 【活动...
教案大全2011-08-02
大力纸桥大班科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