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案(精选3篇)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案 篇一
教案名称:民主与法治
教学目标:
1. 了解民主和法治的概念,认识其重要性;
2. 掌握我国的民主制度和法治建设的基本情况;
3. 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法治观念。
教学重点:
1. 民主的基本内涵和实现途径;
2. 法治的意义和基本原则;
3. 我国的民主制度和法治建设。
教学难点:
1. 如何理解民主与法治的关系;
2. 如何培养学生的民主观念和法治观念。
教学过程:
1. 民主与法治的概念解释(15分钟)
- 通过讲解和举例,让学生理解民主和法治的含义;
- 引导学生思考民主与法治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2. 我国的民主制度(20分钟)
- 介绍我国的民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选举制度等;
- 分析我国民主制度的优势和不足,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发挥民主制度的作用。
3. 法治的原则和意义(15分钟)
- 解释法治的基本原则,如平等、公正、透明等;
- 引导学生认识法治对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的重要性。
4. 我国的法治建设(20分钟)
- 介绍我国的法治建设情况,包括法律体系、司法机构等;
- 分析我国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讨论如何加强法治建设。
5. 民主与法治的关系(15分钟)
- 总结民主与法治的关系,强调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重要性;
-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民主与法治观念,培养良好的法治意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民主与法治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对我国的民主制度和法治建设有了更多的了解。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法治观念,使他们成为具有责任感和公民素质的人才。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案 篇二
教案名称:青少年的社会责任
教学目标:
1. 了解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性;
2. 认识青少年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
教学重点:
1. 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意识及其表现形式;
2. 青少年如何履行社会责任;
3. 青少年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 如何引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
2. 如何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
教学过程:
1. 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15分钟)
-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意识;
- 引导学生思考青少年应该如何履行社会责任。
2. 青少年的社会作用(20分钟)
- 介绍青少年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如推动社会进步、传承文化等;
- 讨论青少年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提高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3. 青少年的社会责任表现(15分钟)
- 分析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体现社会责任,如尊重他人、关爱环境等;
- 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成为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4. 青少年参与社会实践(20分钟)
- 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
- 分享社会实践的经验和收获,激发更多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
5. 反思与展望(15分钟)
-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反思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行为;
- 展望未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建设,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使他们成为具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社会新人。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案 篇三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案
第一课 爱在屋檐下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家庭关系、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和现代家庭结构的三个类型;了解自己在家庭中位置。
2、 能力目标:在日常生活中继承与发扬良好的家风和传统。
3、 情感目标:理解家的含义;理解和体会亲子之情不会因父母地位甚至父母缺陷而改变。初步形成为家庭作贡献、为父母分忧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和摆正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认识家庭关系的情形。
2、难点:进一步理解和体会亲子之情以及继承与发扬良好的家风和传统。 教学过程预设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一)情景预设
板书课题: 我知我家
引言:(学生阅读教材P3页第一段后,教师引入本课教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每个人都有父亲和母亲。人人都盼望有个温暖的家。作为子女、家庭中的一员,我们要了解家庭,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父母,孝敬父母长辈。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我知我家》,那么,你知道家是什么吗?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家呢?我们首先来阅读P4两幅图片及文字说明。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页图: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引导。
图一:有房子——————没有家:家不只是房子
图二:没房子——————有家了:加中有亲人、亲情
至于地域、住所、人群集合体、好朋友、吃饭的地方等,虽然与家庭有关,
但都只能是家庭的一
个侧面,而不是家庭的实质。那么什么是家、家庭关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二)教学活动过程
一、家庭关系的建立
1、家庭的含义
活动一:
(1)想一想、写一写:
我们每个同学想一想在自己家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然后写出一句话“家是————” 来表达你对家的理解。
(2)读一读、比一比:我们再来看看书本上写的“家是什么”(指导学生讨
论回答)
教师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家是一个温馨的港湾,让我们休息与依靠,无论是远方的游子,还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家都是他们心中永远的牵挂,因为那里有着骨肉相连的亲情,有着如山如水的父爱与母爱。
所以可以说:
家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
家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家有形式上的东西,更有丰富的内涵
(3)教师归纳:家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的内容。(板书)
过渡:前面我们从感性层面上了解了“家”,下面再让我们从理性层面上认识一下“家”活动二:
(1)想一想、说一说:
请大家来具体介绍一下自己家的情况(包括由哪些人、哪几种关系),先写在小纸条上,把他们的相互关系用线条表示出来。(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父亲、母亲、子女 父亲、母亲——婚姻关系;
父母、子女——血缘关系(父母子女关系);
父母子女关系
养(继)父母、养(继)子女——收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
(2)教师归纳:家庭关系——包括婚姻关系和父母子女关系。(板书)
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那么家庭关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指导学生分析讨论)
2、家庭关系的确立有多种情形:
(1)结婚 (2)子女出生 (3)收养 (4)随父(母)再婚(5)非婚生
3、现在家庭结构的形式
过去——三代、四代同堂的大家庭;
现在——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单亲家庭、联合家庭。(板书)
4、家庭的'功能
活动三:(学生阅读教材P5页——相关链接后讨论)
下列材料的中的内容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家庭功能?
今年暑假,小明过得非常充实,老师布置的作业已按时完成了,虽然碰到过几道难题,但在妈妈的帮助下,也顺利地解决了(家庭教育功能)。在家里,
早上跟爸爸一起打羽毛球,晚上,偶尔与爸爸下几盘中国象棋(休息娱乐功能)。小明的爸爸是个会计师,收入很高,长大了小明也想当一名会计师(物质生产功能)。上个星期的双休日,全家一起去普陀岛玩了两天(消费功能)。后来又去奶奶家住了几天,正好赶上叔叔的小孩满月,于是欢天喜地地喝了喜酒(抚育和赡养功能)。暑假快结束了,小明打算和同学一起分享他的快乐。
家庭功能:
人口生产 消费 抚育赡养 教育 休息娱乐物质生产 具体表现:(见教材P5—6页图表)
二、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
活动四:畅所欲言
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已经了解到,在家庭关系中,最主要的是与父母的关系。父母子女关系的确立,绝大多数基于血缘关系。
(1)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选择什么样的父母”?(学生畅所欲言)
(2)子女与父母的亲情,会因家境状况、父母地位甚至父母缺陷而改变吗?
(3)你是如何理解与父母的亲情的?(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页——相关链接) 教师归纳:
生命是父母给予的,这种关系无可选择。我们与父母的感情,是天然生成的最自然的一种亲情。
(三)做一做:填写家庭树,知道自己与家人、亲戚的血缘关系。(P教材7页)
(四)效果评价 (让学生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通过这节课我知道了什么?
(2)仔细阅读家庭树,哪些人跟我是直系血亲关系?哪些人与我是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
(3)在你的家庭(或家族)中,有什么好的家风和传统?
(五)本课知识点
(1)家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的内容
(2)家庭关系——包括婚姻关系和父母子女关系
(3)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4)家庭关系确立的几种形式:结婚、子女出生、收养、随父(母)再婚、非婚生
(5)现在家庭结构的主要形式: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单亲家庭、联合家庭
(6)生命是父母给予的,这种关系无可选择。我们与父母的感情,是天然生成的最自然的一种亲情
(六)课后作业:
1、把下列知识点抄写一次
(1)家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的内容
(2)家庭关系——包括婚姻关系和父母子女关系
(3)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4)家庭关系确立的几种形式:结婚、子女出生、收养、随父(母)再婚、非婚生
(5)现在家庭结构的主要形式: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单亲家庭、联合家庭
(6)生命是父母给予的,这种关系无可选择。我们与父母的感情,是天然生成的最自然的一种亲情
2、阅读家庭树,分辨其中哪些属于你的直系血亲?哪些属于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
3、什么是家庭?家庭关系的确立有哪几种情形?
4、现在常见的家庭形式有哪几种?你的家庭属于其中的哪一中?
5、怎样理解与父母的血缘关系不可改变?(教材P6页正文第一段。) 课外活动:想一想,把你所想到的写在书上
(1)在你的家庭生活经历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如生病、惹祸、得到夸奖等)是什么?父母当时是怎么做的?
(3)说说家人对自己家庭的主要贡献有哪些?你自己对家庭都有哪些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