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实用3篇】
公开课教案 篇一
标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公开课教案
在进行公开课教学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位老师都会面临的挑战。本文将分享一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公开课教案,希望可以给其他老师一些启发和借鉴。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xxxx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xxxx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过程:
1. 课堂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或实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欲望。
2. 知识讲解(15分钟):简单介绍xxxx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建立起基本的概念框架。
3. 实践操作(20分钟):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让他们动手尝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 小组合作(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解决一个与xxxx相关的问题或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5. 总结评价(5分钟):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教学反思:
1.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实践、小组合作等,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 学生表现: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表现出较强的学习主动性和团队合作意识。
3.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学生对xxxx的理解更加深入,兴趣也得到了激发,整体效果较好。
通过这份公开课教案的分享,希望可以给其他老师一些启发和借鉴,让我们共同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
公开课教案 篇二
标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公开课教案
在当今社会,创新能力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素质,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教育工作者们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将分享一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公开课教案,希望可以给广大教师们一些启发和借鉴。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xxxx的相关背景知识,掌握xxxx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xxxx的兴趣,引导他们勇于探索、勇于创新。
教学过程:
1. 课堂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视频或图片展示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 知识讲解(15分钟):简单介绍xxxx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建立起对xxxx的基本认识。
3. 实验操作(3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他们亲自动手,体验xxxx的原理和应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4. 创新设计(20分钟):要求学生围绕xxxx展开创新设计活动,让他们动脑筋,提出自己的创意和想法。
5. 展示分享(10分钟):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意作品,并与同学分享交流,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反思:
1. 教学设计: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实验操作、创新设计等,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表现: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表现出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展示出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3.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学生对xxxx的理解更加深入,创新意识得到了有效培养,整体效果良好。
通过这份公开课教案的分享,希望可以给其他教师们一些启发和借鉴,让我们共同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公开课教案 篇三
公开课教案
渔父1、积累重点文言词和句式。
2、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态度。
3、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1、课前创设情境:利用下课时间播放蔡琴演唱《屈原》歌曲。带领学生进入情境。
2、教师导语
两千年前的湘江水畔,一位诗人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孤独的悲愤。心被忧虑撕裂的时刻,他纵身一跃的姿势,定格成永远的风景。其热血化作滔滔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了整个民族的灵魂!他,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幻灯片1)
教师:首先,让我们回顾印象中的屈原,了解他走过的人生之路。
齐读: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浪漫主义诗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后遭谗去职,屡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满腔悲愤,怀着珍爱一生的理想自投汨罗江而死。
教师: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拨开历史的烟云,去寻觅诗人的足迹,请大家把书翻到《渔父》,让我们一起聆听屈原处在生死边缘的心灵抉择。
自由读课文,3分钟
共有两个通假字。渔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子非三闾大夫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颜色憔悴:脸色形容枯槁:形体容貌圣人不凝滞于物:拘泥
何故深思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
1、行吟泽畔。(省略句)2、游于江潭。(状语后置句)3、是以见放。(被动句)4、圣人不凝滞于物。(被动句)5、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句)6、遂去,不复与言。(省略句))
全班齐读
教师:掌握文言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解读课文,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在进入文本之前,先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课文。
渔父--淡然,声音悠长
屈原--失意,声音沉稳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师:1、本文运用了哪些描写塑造了屈原怎样的形象?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他具有怎样的处世态度?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学生同桌讨论3分钟
文中对屈原的肖像描写"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刻画出了屈原心里交瘁的状态,体现他当时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人生态度。
其实屈原和渔父的动作描写跟肖像描写一样传神,寥寥几个字,写出了两人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一个是"游于江潭,行吟泽畔",体现了忧国忧民。
文中描写屈原的语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表现了他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同时也说明他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
文中还有一处关于屈原的语言描写也很重要"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这一段更加表明了屈原坚定的立场,体现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生态度。
齐读二次
屈原:坚持理想,洁身自好;忧国忧民,坚贞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渔父的语言描写"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体现了他随遇而安,潇洒大度的人生态度,似乎有些超然物外。
而对渔父的肖像描写"莞尔而笑"则写出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与世无争,淡泊名利,把一切都看透了的感觉。
如果说屈原是一位行到水穷处的儒生,那么渔父就是一位坐看云起时的隐者。
渔父:自由旷达,随遇而安,与世推移,乐天知命,无拘无束,超然物外。
渔父飘然而去了,带着他的微笑与洒脱,留下屈原在江边孤独思索。他在想些什么呢?他将何去何从呢?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屈原的这一结局让很多同学都觉得非常遗憾,他难道没有更好的选择了么?我们在学习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时讲到司马迁在忍受了奇耻大辱后仍选择了艰难地活着,那么屈原呢?除了死,他有没有别的选择?今天,就请同学们共同来探讨一下,屈原是否可以选择--像司马迁那样隐忍苟活,在自己的后半身实现他的理想;
像渔父那样超然物外,放浪行骸,享受山水田园之乐;或者选择离开这个令他伤心的楚国,另谋高就,另栖高枝,去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前后同学一起讨论五分钟。
屈原不能选择苟活,我们大家可以假设一下,假如屈原没有选择自杀,他活下来了,那么,他就会眼睁睁地看着他钟爱的楚国被彻底灭亡,他就要成为一个亡国奴,作为把高洁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屈原怎么会甘心让自己忍受这样的屈辱?他怎么会忍心看着楚国灭亡而自己却苟活于世呢?他选择自杀,就是要表明他既然无法挽救楚国,就会跟楚国共亡,决不会与世俗同流合污的。
他完全可以像渔父那样远离世俗保持自身的清白啊。
选择隐居的话,需要一颗完全抛开世俗的心,但是屈原或许缺少渔父那样的心态,楚国是屈原的生命,他不可能忘记楚国灭亡的事实而沉浸于山水之乐中,他放不下,所以他也做不到渔父那样豁达潇洒。
是啊,心不自由,形岂能隐呢?
是啊,屈原是不可能有其他的选择的,我们与其把屈原的死看作是生命的终结,不如把它看作是屈原与黑暗社会的抗争,与楚国腐朽的贵族集团彻底的决裂,他以死来捍卫自己崇高的爱国理想,坚守自己
的高洁情怀,以死来保持自己生命永恒的纯洁,所以,他的死不是怯懦,不是脆弱,不是轻生,是以死明志,是崇高而有尊严的选择!悠悠中华五千年,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人生难题,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选择。我们来看看渔父又是怎样的`形象。
"渔父"在文中是一个具体的形象,随着文化的浸染,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而具有了某种文化的内涵。纵览古诗文,我们读到了庄子的《渔父》,读到了"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杨慎《临江仙》),读到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对"渔父"意象进行综合探究。
第一,渔父代表一种遗世独立的清高隐逸的人格理想。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楚辞》中的渔父,都是避世埋名的隐士,而并非靠捕鱼为生的渔人。渔父是隐士的象征,一方面他保持高洁的品性和情操,另一方面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的人生境界,把这两个结合到一起了。渔父的形象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
第二,渔父意象包含了几个要素。首先是"渔",含垂钓之风。汉光武帝的同窗严子陵,私交颇好,然刘秀多次相请,却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所以李白称其"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其次是"父"。"父"又写作"甫",为老年男子之称。老年人历经沧桑坎坷,明于得失,归心淡泊,自然非少年人锐意进取可比。第三是"水",道家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品性谦逊,亲附万物而公正无私,《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暗示道家的理想追求。第四是"舟"。有渔父必有舟,又必是小舟。苏轼《赤壁赋》称"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舟如一叶,以况其小,只有小舟才能达到"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境界。
第三,渔父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渔父是真正的隐者,他们留给世界的是一个飘逸的背影,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他们乘扁舟漂游水上,自然,惬意,无拘无束。得意时出仕兼济天下,失意后归隐吟风啸月,是中国文人千载不变的人生轨迹。历经宦海沉浮颠沛流离之后,莫如散发弄扁舟,独钓寒江雪。他们将山水田园当成精神栖居地,在这里,心灵的创伤得到愈合,灵魂获得拯救与升华。
屈原--壮烈的死:以死明志-不屈的气节
司马迁--勇敢的生:以生践志-坚韧的意志
渔父--超然的活:以隐守志-自由的灵魂
每一种选择都是有意义的,因为他们都从内心深处作出了对人生极度负责的抉择,以此提升了他们生命的价值,这三种情怀构成了中华民族深沉饱满的精神财富,源远流长,至今不息。
他们不是轻生,不是苟活。正是因为热爱生命,才用行动捍卫自己崇高的理想和生命的尊严!他们的抉择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于是,文天祥、闻一多、老舍用他们的生命向我们阐释了什么叫坚贞不屈;韩信、勾践、鲁迅用他们的行动向我们阐释了什么叫坚韧执著;陶渊明,张志和,柳宗元用他们的诗篇向我们阐释了什么叫潇洒豁达。
那么,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我们应该怎样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正确的抉择呢?
最后,让我们在歌声中再次缅怀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