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3篇】
青岛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一
本教案以“认识数字1-5”为主题,旨在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数字1-5,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认识数字1-5,并能够正确书写;
2. 能够用手指、计数棒等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
3. 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认识数字1-5,掌握简单的数学计算方法;
2. 难点:掌握数字书写的规范和正确性。
三、教学准备
1. 数字卡片1-5;
2. 计数棒、手指等辅助教具;
3. 数学练习册;
4.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唱数字歌、观看数字卡片等方式,让学生认识数字1-5。
2. 讲解:向学生介绍数字1-5的书写方法,并通过示范让学生模仿书写。
3. 练习:让学生用计数棒、手指等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如1+2=、3-1=等。
4. 拓展:在生活中找寻数字1-5的例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关的数学练习。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了数字1-5的认识和简单的数学运算。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青岛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二
本教案以“认识形状和图形”为主题,旨在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常见的几何形状和图形,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和辨认。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对几何形状和图形的兴趣。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认识圆形、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等常见几何形状;
2. 能够进行简单的形状分类和辨认;
3. 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和应用所学形状知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认识常见几何形状和图形,掌握形状分类方法;
2. 难点:辨认和区分不同的几何形状。
三、教学准备
1. 几何形状卡片;
2. 彩色纸、剪刀等辅助教具;
3. 数学练习册;
4.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观看几何形状卡片、唱形状歌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形状的兴趣。
2. 讲解:向学生介绍圆形、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等常见几何形状,并示范如何进行分类和辨认。
3. 练习:让学生用彩色纸剪出不同的几何形状,并进行分类和贴图。
4. 拓展:在生活中找寻不同的形状,让学生观察并进行形状辨认。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关的形状练习。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了形状教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观察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其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青岛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三
青岛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青岛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针对这些特点,我得想方设法运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专心听讲的兴趣,从而培养好习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个别辅导,对于优秀生尽量让他“吃得饱”。
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小学学习,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对学校的一切都充满了新鲜感。此时正是对他们进行养成教育的关键时刻,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以爱心、恒心来引导学生,指导家长,共同让孩子们慢慢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选取学生熟悉的、新颖的、感兴趣的内容为素材,目的是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家庭、认识学校、认识社会、了解自然。使学生能观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会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
主要包括以下教学内容:
数与代数领域:海底世界——数数;
1、快乐的校园——10以内数的认识;
2、走进花果山——10以内数的加减法;
3、海鸥回来了——11~20各数的认识;
4、小小运动会——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空间与图形:
1、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
2、有趣的游戏——图形与位置;
统计与概率:
1、妈妈的小帮手——分类和比较;
2、我换牙了——统计;
实践与综合应用:实践活动——找找周围的数;实践活动——大蒜有几瓣。
教材生活性强,生动有趣。
四、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熟练地认读、写20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形成数的概念;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在比较数的大小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和对应思想。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形成估算意识。
3、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4、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5、通过简单的统计活动,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并从中知道简单统计的结果,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的方法,形成初步的统计观念。
6、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用2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探索、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了解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
7、在与同伴交流认数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合作意识。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和兴趣,初步喜欢学习数学,养成观察并提出问题的习惯。
8、在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1、20以内加减法及应用。
2、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难点:
1、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勇于创新的
学习习惯。2、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六、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