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经典3篇】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代表作品。
2. 学习《登高》这首诗的内容和意境。
3. 掌握古诗词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4. 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登高》这首诗的内容和意境。
2. 古诗词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
1. 理解古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意图。
2. 运用修辞手法解读古诗词的意境。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杜甫的生平和代表作品,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诗人的背景和成就。
2. 学习《登高》:分段讲解诗的内容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杜甫的思想和情感。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登高》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培养他们的文学理解能力。
4. 创作实践:要求学生模仿古诗词的写作风格,尝试用古体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5. 课堂展示: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讨论,提高写作水平和审美能力。
【教学反馈】
1. 通过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达能力。
2. 鼓励学生多读多写,培养对古代诗词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 理解古代诗人李白的诗歌风格和主题内容。
2. 学习《望庐山瀑布》这首诗的写作技巧和意境。
3. 探讨古代诗歌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和启示。
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
1.《望庐山瀑布》这首诗的写作技巧和意境。
2. 古代诗歌与现代生活的联系与启示。
【教学难点】
1. 理解李白的诗歌风格和主题内容。
2. 分析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介绍李白的生平和代表作品,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风格。
2. 学习《望庐山瀑布》:分析诗的结构和意象,帮助学生理解李白的写作技巧和意境。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古代诗歌与现代生活的联系,探讨诗中的情感与思想在当今社会的启示。
4. 创作实践:要求学生针对现代生活中的某一主题进行创作,尝试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5. 课堂展示: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朗诵自己的作品,交流分享,提高写作水平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反馈】
1. 通过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创作水平和文学理解能力。
2. 鼓励学生多读多写,培养对古代诗歌的热爱和理解能力。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篇三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教学要点 教学要点: 一、本单元是一个说明文单元,《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其余则有一定的说明文性的小品。 二、本单元教学,要学生了解什么是说明文。 三、学习本单元,要理清说明文的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 四、学习本单元后,要学生学习写作说明文。 教学时间:23课时 11 中国石拱桥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抓住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2.列出文章结构,领会文章的内容。 3.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制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抓住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理清文章结构。 2.难点:课后思考练习题三,以形象的语言介绍一种事物。 学法指导:引导自读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小黑板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常常用桥梁来比喻友谊,因为是友谊就像桥一样把两个人连了起来。可见桥是在没有路的地方搭起来的路。根据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会,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桥。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桥,欧洲在赵州桥建成七百年后才采用弓形拱的。我们的祖先的聪明才智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 二.简介作者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教育家、社会活动有。他主持设计的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的铁路公路两用桥;他还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本文最早以表于是1962年3月4 日《人民日报》,文笔通俗易懂,为读者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
上的辉煌成就,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三.检查预习 1. 查字典,给加点的字注音。 弧形 拱桥 陡坡 匀称 惟妙惟肖 2. 读了本文,你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以及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不同之处? 四. 初读课文,看看作者写出了石拱桥的什么特点。 1. 提示:请同学们找出哪些段落是写赵州桥的,哪些段落是写卢光沟桥的?联系课后思考练习题一,填空。 2. 学生读,填空,教师巡视指导。 3. 总结: 名称 位置 修建年月 结构特征 赵州桥 横跨在河上 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1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 2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面三刀个小拱。3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4全桥结构均匀。 卢沟桥 位于永定河上 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 由11个半圆形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是一座联拱石桥。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第 二 课 时 一. 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 1. 听写 2. 说说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二. 细读全文,理解作者是怎样说明石拱桥的特点的。 1. 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作者举了两个例子,一个赵州桥,一个卢沟桥,这种说明方法叫做——举例子。 2. 在写赵州桥和卢沟桥时,作者列举了许多精确的数字,这种用数字来说明事物的方法叫做——列数字。 3. 为了让人们更清楚的认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作者的语言很具有逻辑性,例如课文第五自然段,在写赵州桥时,先介绍了桥的长度、宽度、设计施工的精巧。再分四点用数字分别说明。层次性很强。 4. 作者在介绍两座桥时,既抓住了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又注意到了它们之间的不同点,请同学们找出来。(共同点是都介绍了地点,修建年代,及它们的结构特点。不同点是在介绍赵州桥时顺便说明了桥的设计者,介绍卢沟桥时作马可波罗的话来赞扬其高度的技术成就和艺术价值,还介绍了卢沟桥的的特殊历史价值。这不但使行文有所变化,而且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三.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最后两段。 1. 第九段写什么,怎样写?(文章又分三点解释了到得如此辉煌的建筑成就的原因。先写……再写……最后写……) 2. 最后一段写什么,怎样写?(介绍了解放后我国石拱桥的修建情况,列举了我国修建的世界最长的独拱石桥——“长虹大桥”、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钢筋混凝土拱桥——(双曲拱桥等,说明了我国桥梁事业取得的巨大成绩。 四. 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行文简洁、用词准确的语言特点。(联系课后思考练习题二) 五. 联系课后思考练习题三,引导学生用打比方的方法,把要说明的事理解释清楚。(我们常说用白纸写黑字,黑板其实就是一张黑色的纸,用白色的笔来写。我们把一张黑色的纸放大,再挂起来,就是一张黑板。) 第 三 课 时 一、完成课后习题。 二、拓展延伸:形象的语言介绍一种事物 板书设计: 中国石拱桥 概括说明 一般: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中国:历史悠久,形式多样 具体说明(举例) 赵州桥:现存最古老 独拱---37.4米(当时最长) 设计科学,施工巧妙 卢沟桥:联拱---265米 石狮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具有纪念意义 教学后记:学生对中国石拱桥的构造等的认识把握得较好,对文中的说明方法也掌握得不错; 但对说明文的多种顺序出现在同一篇文章中的形式认识有难度。 12 桥 之 美 教学目的: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或依据课文内容绘制几幅 图画。(体现桥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导人新课。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 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问题.a.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b.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c.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b.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c.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研读与赏析 (过渡)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7 重点研读第④小节。 (出示学生绘制的四幅图画) 四人小组讨论: a.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b.请有绘画天赋的同学点评。 c.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明确: a.◆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 ◆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整个环境似乎有了灵气和生命。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b.点评语言、欣赏的角度。 c.从色彩的搭配、画面构成(块、线、面)、景物的选择(强弱、明暗、动静等)是否对立统一……角度来判断。 美句赏析。 (过渡)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 a.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体味句子的情昧。 b.先四人小组讨论,再让小组派代表发言。 重点赏析以下语句: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过渡)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同是写桥的文章,《中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 第 二 课 时 一、完成课后习题。 二、拓展延伸 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明确: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板书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