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和“听”的教学
“听”和“听”的教学
听、说、读、写这四项语文基本能力中,“听”具有前提性质。没学会“听”,就谈不上学好“说、读、写”。那么、什么是“听”和“听”的能力,怎样搞好“听”的教学;本文就这两个问题谈些看法。
一、“听”和“听”的教学的特点
“听”本来是一项生理功能。任何人只要不是聋子,都具有生理性的听力。本文的“听”作为语文学习上的一项基本能力,即指通过听觉器官,由对语言的注意、感受、思维、反应等一系列过程所构成的一种语文能力、一个训练有素的音乐家可以从乐曲中获得比旁人更丰富的感受,一个掌握了“听”的能力的学生,能够从语言中获得比旁人更多的信息,从而激发出更深刻的思维和反应、如果对语言不能很好地进行注意、感受、思维和反应,即缺乏“听”的能力,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智力发展将受到很大限制、许多大学、中学教师时常发现自己的学生对语言的记忆力比较弱,听讲与记笔记脱节,不得不花大量时间板书授课内容;还时常发现有的学生听课时常常处于“听而不闻,似懂非懂”的状态,正如前苏联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家阿·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学生没有这种在听讲的同时就把教师的演讲、解说的内容简要的记录下来的 技能,那就根本谈不上掌握知识”。所以,叶圣陶等我国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界老前辈都十分重视“听”的能力的培养,大声疾呼:“要在口、耳上下功夫”、要加强“听说”教学的研究,特别要从小学抓起。
既然“听”的能力如此重要,那么它包含有怎样的内容?又具有怎样的特殊性?目前,有些研究者认为对语言的“听”包括三个过程:听到、听懂、领会。“听到”指说话的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入耳朵的过程.“听懂”指对声音的连续性加以注意的过程;“领会”指理解连续不断的话语的意义的过程。我认为除了这三个过程,还要包含以“听”为基础的“听记”、“语感”和“语言应对”能力等。
语文教学中的“听”的教学有它的特殊性,让我们把它和“说”、“读”、“写”作一个比较吧、首先,“听”是儿童最早接触的、几个月的婴儿就有语言的注意和反应;入学前的儿童,已能听
懂日常语言,所以,教师不是“听”的启蒙者。“听”的教学也不该从ABC开始,而是让儿童进入“听”的技能学习的新阶段是第二级台阶上的学习、这是很重要的特殊性。其二,“听”是不以个人意愿为转移的。眼可以闭而不看。耳难以闭而不听,学生最大量听的机会不一定在课堂上。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充任着孩子的先生、各种不同的语言,不同的习惯,甚至方言,俚语,都在影响着学生的“听”、这样,教师的主导性就显得更加重要、这是“听”的教学的另一个特殊性、其二,“说”、“读”、“写”或可过目再三,或可三思而言,或可反复吟诵。而“听”是一种被动性的信息接受过程,而且速度快,一般都要求在极短的时间里听到、听懂、领会,及至反应,这是“听”的教学的第三个特殊性。总之,从教学地点,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看,“听”的教学都有其特殊性。倘若我们不从这些特殊性出发去设计和组织“听”的教学,[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