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其二》教案二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二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二 一、教学目的 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情感。 2.学习通过多种途径表现诗人“悲戚”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移情的手法;意象的选用,意境的营造。 2.难点:“悲戚”的深意。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阮籍说“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李白说“花间一杯酒,独酌无相亲”,他们都比世俗之人有更高远的志向,不愿随波逐流,因而都难容于世,陶渊明也是这样一个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杂诗十二首》。 (二)作家作品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陶渊明出身没落的官宦家庭,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曾做过几年地方小官,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家,从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406年)起隐居不仕。主要作品《归园田居》、《饮酒》、《读山海经》、《归去来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感士不遇赋》等。 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系组诗,约作于晋义熙十年(414)前后,大都慨叹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情怀。课文所选为其中的第二首。 (三)诗歌鉴赏 1.师问:找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 生答:悲戚。 2.师问:诗人为什么“悲戚”?(用诗中的语言回答) 生答:“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时光飞逝离人而去,空有壮志难得伸展。(结合诗人生活背景讨论) 3.师问:诗人是如何表现“悲戚”的?(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生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