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3宋明理学教案【优秀3篇】
高一历史必修3宋明理学教案 篇一
教案标题:宋明理学的基本概念及代表人物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宋明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2.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特点。
3. 掌握宋明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教学重点
1. 宋明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2. 朱熹、王阳明的思想特点及其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
1. 宋明理学的基本概念:理、气、心、性、道。
2. 朱熹的思想:格物致知、理学体系、心学思想。
3. 王阳明的思想:致良知、心即理、性即善。
四、教学方法
1. 讲解结合讨论:通过讲解宋明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代表人物,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2. 原文阅读:让学生阅读朱熹、王阳明的原著,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了解宋明理学的概念。
2. 讲解:介绍宋明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代表人物。
3.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朱熹、王阳明的思想特点及其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4. 总结:总结宋明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5. 作业布置:布置阅读朱熹、王阳明的原著,准备下节课的讨论。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宋明理学有了初步的了解,但仍需进一步加深理解。下节课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宋明理学的实践意义。
高一历史必修3宋明理学教案 篇二
教案标题:宋明理学的当代价值及争议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宋明理学在当代的价值和争议。
2. 探讨宋明理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3. 分析宋明理学在当代哲学领域的地位。
二、教学重点
1. 探讨宋明理学的当代价值和争议。
2. 分析宋明理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三、教学内容
1. 宋明理学的当代价值:思想传承、人文关怀、伦理道德。
2. 宋明理学的争议:理学传统、文化认同、实用性问题。
四、教学方法
1. 讨论分析:通过讨论宋明理学的当代价值和争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案例分析:通过现实案例分析,让学生探讨宋明理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宋明理学在当代的意义。
2. 讨论:分组讨论宋明理学的当代价值和争议。
3.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探讨宋明理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4. 总结:总结宋明理学在当代哲学领域的地位和影响。
5. 作业布置:布置写一篇关于宋明理学当代价值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宋明理学在当代的价值和争议有了初步的了解,但仍需进一步思考。下节课可以通过讨论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宋明理学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高一历史必修3宋明理学教案 篇三
高一历史必修3宋明理学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变化:魏
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宋朝的程朱理学。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儒家思想发展到“理学”和“心学”,一方面反映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学,也有一种自我调节、适应时代的本能,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衰落,不断发展完善和走向极端化;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促进或阻碍作用。中学生对了解掌握历史上各种文化思想,有比较大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充分准备,精心设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努力提高教学效益。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三、教学重点
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四、教学难点
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评价
五、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采取“创设问题—史料解读—归纳总结—情感升华”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辅之讨论法、比较法、阅读指导法、观察法等。
学法指导上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方法,提高史料解读的能力,树立“论从史出”的史学观念。
六、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教师以引言部分的内容为素材,告诉学生汉代以后由于社会动荡,人们对传入的佛教有了更多的兴趣,儒学思想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可以从杜牧的诗入手,介绍梁武帝三次入寺院当和尚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设问:
1.为什么汉代儒学刚刚确立了正统地位,汉以后人们对佛教的兴趣日增?
2.佛教的兴盛开始挑战儒学的地位,儒学应该怎么办?
以此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第一子目:三教合一
1.回顾宋明以前的儒学发展演变的脉络:
春秋——兴起;战国——蔚然大宗;秦朝——遭到打击;西汉初——复苏;汉武帝——正统。
2.分析魏晋以来,儒学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2第一段及“学习思考”与“资料卡片”等,归纳原因。
(社会动荡不安;受到道、佛教的冲击)
3.三教合一
儒道佛三教之间在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滲透。到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其兴盛。“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第二子目:程朱理学
(1)可以利用课本“资料卡片”,对程颐程颢和朱熹思想家介绍。
(2)含义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儒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理学是儒学新的表现形式,在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3)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
“二程”开创了一个重新解释儒学的思想系统,而朱熹是新儒学的集大成者。
“二程”在哲学义理的阐发和个人性格方面有所异:大程德性宽宏、谦和,在随处可即的日常生活中启发感悟(如沐春风);小程气质刚方、严毅,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程门立雪)
(4)主要思想
①“理”
理是世界的本原,是万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是事物存在的根据。同时这种“理”又是与社会秩序和个人身心相贯通的,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这是宋明理学的共同特点,即通过恒古不变的“理”,能够将个人与世界、儒家伦理道德与人性都统一起来。基于理的最高指导性,理学家们强调个人个性必须服从儒家伦理,所谓对妇女贞节的强调即是由此而发。
②“存天理,灭人欲”
个人修养要以敬畏天理为准则,才能达到圣贤之道。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③“格物致知”——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朱熹把格物致知看做是把握理的途径,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这是一个强调不断进取从而不断完善的过程,从世界观到方法论,“程朱”就这样给当时的人们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问题探究: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
“格物致知”思想的前提是“理”是在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的,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认识、探求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根据这一理论,规律、真知是通过实践而发现、认识的,而不是人们思想中先天存在的。
(5)发展
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元朝将其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问题探究:程朱理学被官学化的原因是什么?
程朱理学是吸收了佛、道哲学思想部分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儒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道德规范,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三)课堂练习
如何看待理学的影响?(提示认识历史现象要采用辩证的观点,全面、客观,一分为二的进行分析。任何只强调一个方面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极为深远:
消极: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如清代学者戴震所抨击的,“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儒学在汉武帝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后发展演变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依然有所发展;隋唐时期——进入更辉煌的时期;宋朝时期,程朱理学兴起,儒学思想走向成熟;明朝理学发展新阶段——“心学”的产生。那么接下来,儒学发展又将走向一个怎样的阶段呢?下节课,我们将学习《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