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数教案(优选3篇)
函数教案 篇一
在教学中,函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数学中的基础知识之一。在学习函数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函数的概念和应用。下面将介绍一份函数教案,以供教师们参考和借鉴。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2. 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
3. 能够解决与函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
1. 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2. 函数的图像和表示方法;
3. 函数的运算;
4. 函数的应用。
三、教学步骤
1. 引入函数的概念,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函数的兴趣;
2. 讲解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
3. 演示函数的图像和表示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绘制图像来理解函数的特点;
4. 练习函数的运算,包括函数的加减乘除、复合函数等;
5. 进行函数的应用练习,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来理解函数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
1.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手段来呈现函数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通过讨论、合作等方式来加深对函数的理解;
3. 循序渐进法: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地教授函数相关知识,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掌握。
五、教学评估
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上的练习来检验学生对函数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行巩固和拓展;
3. 小测验:定期进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函数知识的掌握情况。
通过以上的函数教案,相信教师们可以更好地进行函数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函数的相关知识,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函数教案 篇二
函数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数学领域和实际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教授函数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函数,是每位数学教师都需要面对的挑战。下面将介绍一份函数教案,希望对教师们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2. 掌握函数的图像和表示方法;
3. 能够解决函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
1. 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2. 函数的图像和表示方法;
3. 函数的运算;
4. 函数的应用。
三、教学步骤
1. 引入函数的概念,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函数的兴趣;
2. 讲解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
3. 演示函数的图像和表示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绘制图像来理解函数的特点;
4. 练习函数的运算,包括函数的加减乘除、复合函数等;
5. 进行函数的应用练习,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来理解函数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
1.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手段来呈现函数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通过讨论、合作等方式来加深对函数的理解;
3. 循序渐进法: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地教授函数相关知识,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掌握。
五、教学评估
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上的练习来检验学生对函数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行巩固和拓展;
3. 小测验:定期进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函数知识的掌握情况。
通过以上的函数教案,相信教师们可以更好地进行函数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函数的相关知识,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函数教案 篇三
函数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讨论了二次函数y=a(x—h)2+k(a≠0)的图像的基础上对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像和性质进行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是通过配方将y=ax2+bx+c(a≠0)向y=a(x—h)2+k(a≠0)转化,体会知识之间在内的联系。在具体探究过程中,从特殊的例子出发,分别研究a>0和a<0的情况,再从特殊到一般得出y=ax2+bx+c(a≠0)的图像和性质。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前,学生已经探究过二次函数y=a(x—h)2+k(a≠0)的图像和性质,面对一般式向顶点式的转化,让学上体会化归思想,分析这两个式子的区别。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经历求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的过程;
2、能通过配方把二次函数y=ax2+bx+c(a≠0)化成y=a(x—h)2+k(a≠0)的形式,从而确定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和对称轴。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思考、探究、化归、尝试等过程,让学生从中体会探索新知的方式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经历求二次函数y=ax2+bx
+c(a≠0)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的过程,渗透配方和化归的思想方法;2、在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亲自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
通过配方求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2、难点
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像的性质。
五、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渗透类比、化归数学思想。对比一般式和顶点式的区别和联系;体会式子的恒等变形的重要意义。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一)提出问题(约1分钟)
教师活动:形如y=a(x—h)2+k(a≠0)的抛物线的对称轴、顶点坐标分别是什么?那么对于一般式y=ax2+bx+c(a≠0)顶点坐标和对称轴又怎样呢?图像又如何?
学生活动:学生快速回答出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
目的:由旧有的知识引出新内容,体现复习与求新的关系,暗示了探究新知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1、探索二次函数y=0、5x2—6x+21的函数图像(约2分钟)
教师活动:教师提出思考问题。这里教师适当引导能否将次一般式化成顶点式?然后结合顶点式确定其顶点和对称轴。
学生活动:讨论解决
目的:激发兴趣
2、配方求解顶点坐标和对称轴(约5分钟)
教师活动:教师板书配方过程:y=0、5x2—6x+21=0、5(x2—12x+42)
=0、5(x2—12x+36—36+42)
=0、5(x—6)2+3
教师还应强调这里的配方法比一元二次方程的配方稍复杂,注意其区别与联系。
学生活动:学生关注黑板上的讲解内容,注意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
目的:即加深对本课知识的认知有增强了配方法的应用意识。
3、画出该二次函数图像(约5分钟)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这里要引导学生是否可以通过y=0、5x2的图像的平移来说明该函数图像。关注学生在连线时是否用平滑的曲线,对称性如何。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列表、描点、连线结合二次函数图像的对称性完成作图。
目的:强化二次函数图像的画法。即确定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对称轴结合图像的对称性完成图像。
4、探究y=—2x2—4x+1的函数图像特点(约3分钟)
教师活动:教师提出问题。找学生板演抛物线的开口方向、顶点和对称轴内容,教师巡视,学生互相查找问题。这里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配方法的步骤及含义。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
目的:研究a<0时一个具体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体会研究二次函数图像的一般方法。
5、结合该二次函数图像小结y=ax2+bx+c(a≠0)的性质(约14分钟)
教师活动:教师将y=ax2+bx+c(a≠0)通过配方化成y=a(x—h)2+k(a≠0)的形式。确定函数顶点、对称轴和开口方向并着重讨论分析a>0和a<0时,y随x的变化情况、抛物线与y的交点以及函数的最值如何。
学生活动:仔细理解记忆一般式中的顶点坐标、对称轴和开口方向;理解y随x的变化情况。
目的: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体验、观察、分析二次函数图像和性质。
6、简单应用(约11分钟)
教师活动:教师板书:已知抛物线y=0、5x2—2x+1、5,求这条抛物线的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对称轴图像和y轴的交点坐标并确定y随x的变化情况和最值。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教师在这里可以用两种方法解决该问题:i)用配方法如例题所示;ii)我们可以先求出对称轴,然后将对称轴代入到原函数解析式求其函数值,此时对称轴数值和所求出的函数值即为顶点的横、纵坐标。
学生活动:学生先独立完成,约3分钟后讨论交流,最后形成结论。
目的:巩固新知
课堂小结(2分钟)
1、本节课研究的内容是什么?研究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知识上的问题?
2、你对本节课有什么感想或疑惑?
布置作业(1分钟)
1、教科书习题22、1第6,7两题;
2、《课时练》本节内容。
板书设计
提出问题画函数图像学生板演练习
例题配方过程
到顶点式的配方过程一般式相关知识点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合作、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在我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出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性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力求体现“主体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导引探”的教学理念。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知识回顾;第二部分是学习探究;第三部分是课堂练习。从当堂的反馈和第二天的作业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同学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达到了学习目标中的要求。
我认为优点主要包括:
1、教态自然,能注重身体语言的作用,声音洪亮,提问具有启发性。
2、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培养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落实。
3、板书字体端正,格式清晰明了,突出重点、难点。
4、我觉的精彩之处是求一般式的顶点坐标时的第二种方法,给学生减轻了一些负担,不一定非得配方或运用公式求顶点坐标。
所以我对于本节课基本上是满意的。但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1、知识的生成过程体现的不够具体,有些急于求成。在学生活动中自己引导的较少,时间较短,讨论的不够积极;
2、一般式图像的性质自己总结的较多,学生发言较少,有些知识完全可以有学生提出并生成,这样的结论学生理解起来会更深刻;
3、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老是打断学生。提问一个问题,学生说了一半,我就迫不及待地引导他说出下一半,有的时候是我替学生说了,这样学生的思路就被我打断了。破坏学生的思路是我们教师最大的毛病,此顽疾不除,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4、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不够。正所谓:“水本无波,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只有真正把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学生成为既有创新能力,又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公民。
重新去解读这节课的话我会注意以上一些问题,再多一些时间给学生,让他们去体验,探究而后形成自己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