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设计孙雅琴(优秀3篇)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设计孙雅琴 篇一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积的变化规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数学运算的规律,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积的变化规律,我设计了以下教案。
一、目标:
1. 理解积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够通过给定的规律计算积;
3. 能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
1. 积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积的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入积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积的意义;
2. 讲解:介绍积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引导学生理解积的概念;
3. 练习:设计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掌握积的计算方法;
4.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积的变化规律,让他们通过观察数列的规律来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5. 应用: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积的理解。
四、教学手段:
1. 板书:将积的定义、性质和变化规律用图表的形式展示在黑板上,方便学生理解;
2. 多媒体:通过多媒体资料展示生活中的例子和练习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合作,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我相信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积的变化规律,掌握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设计孙雅琴 篇二
积的变化规律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常会接触到的内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积的变化规律,我设计了以下教案。
一、目标:
1. 理解积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够通过给定的规律计算积;
3. 能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
1. 积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积的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例子引入积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积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引导学生理解积的概念;
3. 练习:设计一些适合学生的练习题,让他们掌握积的计算方法;
4.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积的变化规律,让他们通过观察数列的规律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5. 应用: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对积的理解。
四、教学手段:
1. 板书:将积的定义、性质和变化规律用图表的形式展示在黑板上,方便学生理解;
2. 多媒体:通过多媒体资料展示生活中的例子和练习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合作,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我相信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积的变化规律,掌握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设计孙雅琴 篇三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设计(孙雅琴)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设计 黑龙江省通河县实验小学孙雅琴 教学内容:人教版99—100页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感受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口算下面各题: 45×86×240×6 6×20032×326×5 2、你们能找出这几道题的共同特点分分类吗? 归为一类的.是:6×2=126×40=2406×200=1200 3、师:观察这几道乘法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 师: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不断变化,积又是怎样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积的变化规律”。 [本节课数学内容的情境并非来源生活,,而是来源于数学本身。因此,应从数学角度的角度提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问题的探索当中。 二、观察分析、探索新知 师:为了观察方便,我们给算式标上序号(1)6×2=12 (2) 6×40=240(3) 6×200=1200 1、从上往下观察: 师:为了观察便于比较,以第一算式做标准,让(2)(3)两个乘法算式和它相比看因数和积有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后指名说。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第二个算式因数和积的变化特点(指名说—自己练说—同桌互相说),自己独立观察第三个算式因数和积的变化特点,同桌再互相说一说。 2、从下往上观察 师:请同学们从下往上观察,要想观察方便,以第几算式为标准呢?(第三个算式做标准) 那么(1)(2)两个算式和第三个算式比因数和积有什么变化呢?先独立观察后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语言要规范、有条理。 3、初步判断:通过从上到下和从下到上的观察你发现了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因数和积怎样变化呢?你能用一句简单的话把两个发现总结在一起吗? 学生汇报时,教师引导学生把重复的话只说一次,乘以、除以用一个“或”字连接,注重数学语言的简洁美。 学生汇报: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4、合作探究,验证判断: 师:这只是一个初步的判断,是不是其它乘法算式也具备这个特点呢?要想知道怎样去研究呢?(任意出乘法算式验证) (1)师出一个算式:60×8=480你能根据一个因数不变因数和积的变化特点写出几道算式吗? 学生汇报说出因数和积的变化特点。然后再横着算看结果是否正确。 (2)学生合作相互出一道题,根据因数和积的变化特点再写出几道乘法算式。 教师巡视适当引导点拨。 师:通过师生合作学习,我们验证了许许多多乘法算式都具备了这个特点,证明了这个初步判断是正确的,这才把它确定为积的变化规律。 【通过研究问题、归纳规律、验证规律这三个层次的学习,使学生不但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而且学会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的规律--(或模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并从正反两方面的观察中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6×5032×508×25 2、卡车在普通公路上,以4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4小时权以行()千米,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是卡车的2倍,小汽车用同样的时间可行()千米。 3、找出规律填空: 48×75=360048×()=1200 ()×75=720024×150=() 【习题设计以阶梯式呈现的,从易到难,不断变换着形式。既体现了这一规律在计算中的应用,又体现了它在应用题中的简便。将课内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探究精神。】 四、师生共同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感受? 【回顾课堂谈所学知识,谈合作情况,也可谈你的突发奇想。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捕捉学生灵动的思维火花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板书设计: 6×2=12200÷100=2 1200÷100=12 2×20=4012×20=2406×40=240200÷5=401200÷5=2402×100=200 12×100=12006×200=1200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