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教案设计
《为学》教案设计
紫竹园中学预初年级 余贻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和情感。 熟读背诵课文。 理解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 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意义。 认识文中故事的内涵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学习利用对话表现人物心理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人之为学“贵在立志、事在人为”的道理。 激发克服困难、立志勤学的决心。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实词的意义;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文中故事的内涵与作用。 教学准备 作者朱熹的相关资料。 旬子《劝学》片断。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作者简介 1)、学生简介。 2)、教师相机补充。 (彭端淑,约1736年生,字乐斋,四川丹陵人,生而颖异,十岁能文。清雍正十一年进士,曾任吏部朗中等职,乾隆十二年到广东肇罗道做道元,后在锦江书院讲学,著有《白鹤堂文集》。) 2、根据自己的感受谈“天下事有无难易之别”?难易之间是否存在转化的条件? 调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认识、看法,教师及时做出评定。如果学生答出了难易间的转化条件,那么教师顺势提出“我们学习是否也存在难易之别、相互转化的可能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论述这个问题的课文《为学》。如果学生未能答出,教师此时告诉学生——我们今天就学习一篇解决这个问题的课文《为学》。 二、初读课文 1、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句子停顿等。学生可在课文中注好停顿标志。 2、 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对句子停顿。 3、 用散读、个别读、同桌互读、小组读、齐读等形式读课文,要求读得准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 1、 结合文中注释疏通文章大意,并划出有疑问的字词。 2、 同桌互说课文大意,相互答疑、存疑。 3、 全班交流、答疑。相机明确重点实词的意义及文中“之”字的用法。(“之”字用法归纳如下:1)为之,则难者亦易也。 代词,相当于“它”,指代“事情”。 2)吾欲之南海。 动词,往、到。 3)蜀之鄙有二僧。 助词,的。 4)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助词,无意义,用在主谓之间,有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4、 仿照课文注释的`形式给文中词语进行注释。先独立进行后进行全班交流。 四、精段研读 1、 朗读文中所讲的故事,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和情感。 2、 设问:文章叙述故事时花了大量的笔墨详写他们的对话,而没有一句写贫僧怎样克服旅途中的种种困难。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在于突出“立志”的重要。通过贫富二僧的对话,生动地反映出他们的决心是不同的。“一瓶一钵足矣”,可见贫僧尽管条件极差,但决心很大。而富僧的“子何恃而往?”反复出现,出现时的语气不同,既写出了他对贫僧的怀疑和讥讽,也说明他缺乏立志的勇气。同时还造成一种悬念在:贫僧究竟能否成功?接着就写出他“自南海还”,写出了成功的结果,自然就包含着克服困难的种种艰辛。这样劝导人无声色之厉,平易质朴,语重心长,增添了文章的说服力。) 3、这个故事的启示:面对困难,关键在于“立志”,更在于具有“立志去为”的毅力。这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所在:知难而进,勇于实践。 五、拓展延伸 1、 试背课文。 2、 出示荀子的《劝学》片断,对照学习。 3、 成功需要条件,但有条件的未必能成功。你能讲述一两则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印证文章表达的观点吗? 六、作业 1、 背诵课文。 教材分析: 本文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意在教育晚辈们树立远大志向,勤奋学习,有所建树,文章阐述的“事在人为”的道理,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彭端淑一生勤奋好学,著述很多,《为学》是他的《白鹤堂集》中极具影响力的一篇。文章虽篇幅短小,但是说理深刻,语言精练,是古汉语学习的典范。文章是一篇论说文,提出中心论点后,从正反两方面说明昏庸与聪敏的关系,同时,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证明了中心论点,结构严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初步认知论证方法。 2、过程与方法:自读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正理解文章主旨“事在人为”的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课文,理清论证思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真正理解文章主旨“事在人为”的道理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引导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学重点: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表层意思,熟悉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小组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简介作者 出示课件:彭端淑,字乐斋,清朝四川三才子之一,早年做官,后辞官回乡,于锦江书院讲学著书,著名的有《白鹤堂集》等。(可讲一个作者在任或辞官的小故事) 指名读内容 听作者的故事 学习文学知识 听故事走近作者激发学习兴趣 朗读课文 1、 放课文录音、布置听读任务(正音、断句) 2、 引导学生熟读课文 听读课文,做出标记。 自由朗读课文 齐读课文 使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并熟悉课文内容 疏通文意 布置自读任务: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自译课文。 1、 在笔记本上写出译文。 2、 质疑问难,组内讨论。 3、 向教师质疑。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齐声朗诵 提出要求:声音洪亮,准确断句。 熟悉课文、培养语感。 布置作业 1、 背诵2、4自然段。 2、搜集古今中外勤奋学习的例子 巩固知识、开拓视野。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进一步理解课文,理清论证思路,真正理解文章主旨“事在人为”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深刻内涵,明白事在人为的道理 教学难点: 树立“靠勤奋努力实现远大理想”的志向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设疑导拨法。 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播放动画片《龟兔赛跑》要求思考:文中哪些道理和事例与其相符 观看动画回答第二段讲的道理和龟兔赛跑的道理一致,第三段的故事内容与其相符 激发兴趣并初步感知课文 检查复习 出示投影 1、检查重点词语和句子的解释 2、检查背诵内容 检验学习成效 巩固所学知识 分组探究学习 1、 布置任务:深入研究课文,为本课设计一个条理清晰的板书(层次、论证方法、中心论点) 2、 引导交流各组的讨论成果,及时更正和评价 1、 讨论完成板书设计 2、选出代表进行交流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并准确把握课文脉络 大胆质疑 要求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共同解决 提问与老师、同学讨论(鼓励争论) 鼓励并培养探究精神 交流反思 引导:说出你所知道的古今中外通过勤奋学习有所成就或自恃“聪明”反被所误的实例,并反思自己的所思所想有何不足,说说学习本文后是否有所提升。 自由大胆的交流 有所学知识融入学生的价值观 课后作业 课下积累关于勤奋学习的名言警句 对文章主旨理解的深入与延伸 教学反思 对古文的学习容易陷入僵化、死板的误区,所以让学生充分自读、消化,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更加实用的,教学设计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课堂的活动量和思维量都比较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和完善着自己的认知水平和世界观。 - 2、 写一则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印证“贵在立志而为”。一)知识教学点 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2.理解文中说明的道理,理解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加强诵读,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认识到“人之为学”,关键在“为”,只要树立志向并坚定去实践,就可以化难为易达到预定目标。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结构紧凑,对比鲜明,句式整饬的创作美以及故事所揭示的意蕴美。 二、学法引导 1.以学生自读为主,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文中字词的音、形、义,教师抽查巩固。 2.可将文中故事改编成小说剧表演,也可用复述的方式加以理解。可对这个故事的思想内容进行讨论,讨论一下可从哪些方法得出不同的理解。 3.理情文章的结构层次,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妙处,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可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去掉,看看文章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由学生从写作和内容的角度加以认识和体会。 4.可以根据文章结构层次,将本文化整为零,逐段背诵,背熟后再合零为整体背诵、默写。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及重点虚词的用法,准确翻译文章。可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根据注解直译文章,教师答疑并讲析重点词语,让学生明确,巩固重点。 2.难点 理解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解决办法 教师适时恰当引导学生思考。(见教学步骤) 3.疑点 开篇由两个设问句组成,这种写法有什么效果?(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与思辨力)。 四、课时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课文朗读磁带及录音机。 2.投影仪及文学常识、重点词句评析、随堂练习的胶片。 3.学生制作生字新词及重点的卡片,课堂交流。 六、师互动活动设计 1.指导学生熟记文言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强化诵读练习。 2.准确直译文章。 3.理清文章结构,明确主旨。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语 同学们步入学校的大门已近七、八个年头了,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谈一谈学习知识时的感受,特别是升人中学以来在求知过程中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