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教案【精彩3篇】

《登岳阳楼》教案 篇一

《登岳阳楼》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歌,描绘了登上岳阳楼后所见所感,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本教案旨在通过分析诗歌内容、形式和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登岳阳楼》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掌握《登岳阳楼》的诗歌结构和语言特点。

3.理解《登岳阳楼》的主题和意义。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

1.诗歌赏析:分析《登岳阳楼》的诗歌结构、意象和语言特点。

2.作者背景:介绍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经历。

3.创作背景:了解唐代社会背景对《登岳阳楼》的影响。

4.主题探讨:讨论《登岳阳楼》表达的主题和意义。

三、教学方法

1.导入法: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形式引入诗歌内容。

2.讲解法:老师讲解《登岳阳楼》的背景、结构和意义。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和表达方式。

4.赏析法:学生朗读诗歌并进行赏析。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播放岳阳楼的图片和音乐,引入《登岳阳楼》的诗歌内容。

2.讲解:介绍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解读《登岳阳楼》的意义。

3.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4.赏析:学生朗读诗歌,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五、课堂作业

1.背诵《登岳阳楼》并写下自己的感想。

2.阅读其他王之涣的作品,比较其风格和主题。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登岳阳楼》这首诗歌,同时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登岳阳楼》教案 篇二

《登岳阳楼》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一首诗歌,描绘了登上岳阳楼后的景色和感受,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本教案旨在通过分析诗歌内容、形式和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一、教学内容

1.诗歌分析:分析《登岳阳楼》的结构、意象和语言特点。

2.作者背景:介绍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时代背景:了解唐代社会对《登岳阳楼》的影响。

4.主题探讨:讨论《登岳阳楼》表达的主题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理解《登岳阳楼》的内涵和意义。

2.掌握《登岳阳楼》的诗歌结构和语言特点。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

1.导入法: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形式引入诗歌内容。

2.讲解法:老师讲解《登岳阳楼》的背景、结构和意义。

3.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4.赏析法:学生朗读诗歌并进行赏析。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播放岳阳楼的图片和音乐,引入《登岳阳楼》的诗歌内容。

2.讲解:介绍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解读《登岳阳楼》的意义。

3.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4.赏析:学生朗读诗歌,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五、课堂作业

1.背诵《登岳阳楼》并写下自己的感想。

2.阅读其他王之涣的作品,比较其风格和主题。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登岳阳楼》这首诗歌,同时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登岳阳楼》教案 篇三

《登岳阳楼》教案

《登岳阳楼》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本诗,在诵读中体悟诗人不顾个人悲苦,心怀天下的无私情感。 2、通过朗读、比较阅读感受本诗丰厚的艺术内涵,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比较阅读感受本诗丰厚的艺术内涵 教学时间:第九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顾作者及作品: 杜甫(712--770)唐诗人。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靠献赋得始得官。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往秦州、同古。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附录一:杜甫年谱(据朱鹤龄所编,有删节) 唐睿宗先天元年(712)甫生。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公年二十,游吴越。 开元二十三年(735)公自吴越归,赴京兆贡举,不第。 开元二十五年(737)公游齐赵。 开元二十九年(741)公年三十,在东都(洛阳)。 天宝五载(746)公归长安。 天宝十载(751)公年四十,在长安,进《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 天宝十四载(755)授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十一月,往奉先。 肃宗至德元载(756)五月,自奉先往白水依舅氏崔少府。六月,又自白水往鹿州。闻肃宗即位,自鹿赢服奔行在,遂陷贼中。 至德二载(757)四月,脱贼,谒上凤翔,拜左拾遗。疏救房殖,上怒,招三司推问。宰相张镐救之,获免。八月,墨制放还郴州省家。十月,上还西京(长安),公扈从。 乾元元年(758)任左拾遗。六月,出为华州司功。冬晚,离官,间至东都。 乾元二年(759)春,自东都回华州。七月,弃它西去,度陇,客秦州。十月,往同谷。十二月,人蜀,至成都。 上元元年(760)公在成都,卜居浣花溪。 代宗宝应元年(762)公居成都草堂。七月,送严武还朝。未见,西川兵马使徐知道反,因人梓州。冬,复归成都,迎家至梓。十二月,往射洪南之通泉,皆梓属邑。 广德元年(763)在详州。是岁,召补京兆功曹,不赴。 广德二年(764)严武再镇蜀,春晚,遂归成都草堂。六月,武表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 永泰元年(765)正月,辞幕府归草堂。四月,严武卒。五月,离蜀南下,自戎州至渝州。六月至忠州。秋,至云安,居之。 大历元年(766)春,自云安至接州,居之。秋,寓西闻。 大历二年(767)公在夔州。春,迁居赤甲。三月,迁壤西。秋,迁东屯。未见,复自东屯归壤西。 大历三年(768)正月,去夔出峡。三月,至江陵。秋,移居公安。冬晚,之岳州(今湖南岳阳市)。 大历四年(769)正月,自岳州之潭州(今湖南长沙市)。未见,人衡州(今湖南衡阳市人夏,畏热,复回潭州。 大历五年(770)公年五十九。春,在潭州。夏四月,避臧玠乱入衡州。欲入郴州依舅氏崔伟,因至耒阳,泊方田驿。秋,舟了荆楚,竟以寓卒,旅殡岳阳。 2.背景链接: 大历三年(768)春,杜甫从夔州出峡,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这年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了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登上了岳阳楼。这首诗就是诗人登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二、初读感知 1、听配乐朗诵,感受诗的意境。 诵读提示: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2、学生诵读全诗,走进文本。 3、整体感知: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全诗。 三、揣诗句、入意境、品情感 1、自由朗读品味首联的情感。 2、“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诗人终于登上早年就听说过的岳阳楼,本该喜悦,更多的是沉郁、苦涩。杜甫一生坎坷,虽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至今却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了泡影,哪里还有喜悦?若是喜悦之情,就和结句的“凭轩涕泗流”连不到一起了。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3、赏析颔联的开阔意境。 ⑴赏析“坼”“浮”二字。 “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⑵比较阅读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感受诗境。 明确: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壮阔景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意境开朗壮阔。比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势更为宏大壮观。“坼”“浮”两字,可见洞庭湖的壮阔,分裂和动荡之感跃然纸上。 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⑶第三、四句景和情有什么关系? 景: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淼。 情:诗人有不灭的`济世的博大胸襟。 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的两句诗更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 ⑷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描述洞庭湖景象。 3、赏读颈联,回味首联的意蕴。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写出了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4、赏析尾联:第七、八句写什么? 写诗人凭栏眺望北方,不仅有感于自已凄苦的身世,重要的是纵目远眺,更想到那长年不息的战火和涂炭的生灵,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北方边境,战乱未平,国家艰危,这才是诗人悲痛的真正原因。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5、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 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 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 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

烽火仍未止息, 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6、总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这首诗可以说是咏岳阳楼的绝唱。唐庚《子西文录》云:“尝过岳阳楼,观子美诗,不过四十字耳,其气象闳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太白、退之辈,率为大篇(注),极其笔力,终不逮也。杜诗更小而大,余诗更大而小。”这决非过誉。 注:这里指的是李白的《秋登巴陵望洞庭》(共100字)和韩愈的《岳阳楼别窦司直》(共460字)。 四、拓展感悟 1、结合收集的登楼诗句,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问:试对比两诗颔联描写洞庭湖景观的妙处,并评论两诗的主题思想。 杜诗只用十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的巨大形象逼真地写出来了;孟诗写湖的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 杜诗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关心。孟诗表达的是漫游洞庭湖思及个人前途,希望张丞相引荐出仕的主题。 2、比较阅读王之涣《登鹳雀楼》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体会本诗意境的开阔宏大,艺术内涵的丰厚。 3、配乐朗诵,体验诗歌艺术之美 五、链接

相关文章

《乘车安全》教案【优选3篇】

教学目标: 一、 安全知识认知 1. 通过探究之旅,认识乘车中的危险行为。 2. 了解并学习正确的安全乘车知识。 3. 知道在遭遇突发事故时的应对方法。 二、 安全技能培养 1. 掌握乘坐公交车、小汽...
教案大全2017-06-04
《乘车安全》教案【优选3篇】

《田忌赛马》教案(优秀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田忌赛马》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田...
教案大全2013-09-09
《田忌赛马》教案(优秀6篇)

小学语文《送往小木屋的信》教案【通用3篇】

教学要求:1、认识本课11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2、通过学习,了解保护森林的战士们单调寂寞的生活及渴望得到信的迫切心情,激发学生热爱边防战士的思想感情。3、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主要事件,并...
教案大全2018-03-07
小学语文《送往小木屋的信》教案【通用3篇】

数学教案-0的认识【优选3篇】

《0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
教案大全2019-08-01
数学教案-0的认识【优选3篇】

欢乐舞曲大班音乐教案【精简3篇】

活动目标: 1、能合着音乐《欢乐舞曲》,用打击乐器演奏×× ××︱×× ××︱和××︱××︱等节奏型。 2、能把随乐律动的动作用手拍出来。 3、学习看指挥演奏打击乐器,并在活动中保持欢乐的情绪。 活动...
教案大全2016-01-07
欢乐舞曲大班音乐教案【精简3篇】

小学三年级美术第六册全册教案(经典3篇)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美术第六册全册教案 目录: 1水墨游戏2重重复复3曲曲直直4平平稳稳5感受声音6迷彩服 7彩色玻璃窗8我的同学9家乡的桥和塔10我设计的一本书11绒线绕绕 12甜蜜的梦13金色...
教案大全2018-02-08
小学三年级美术第六册全册教案(经典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