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风》 教案(精选3篇)
《君子之风》 教案 篇一
在古代中国,君子是一种伦理道德的典范,是值得人们学习和尊敬的榜样。君子之风,不仅体现在个人品德和行为上,更体现在对待他人和处理事务的方式上。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如何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君子之风。
首先,君子之风体现在待人接物的礼貌和尊重上。教育者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在与学生相处时,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尊严,不管他们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要给予理解和鼓励。同时,也要教导学生尊重师长和同学,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观点,培养包容和谅解的品质。
其次,君子之风还表现在处理事务的方式上。君子做事讲究原则和方法,注重细节和品质。在教育中,教育者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要教导学生遵守规则和纪律,让他们明白做事要有计划和条理,不能草率从事,更不能走捷径。
最后,君子之风还表现在言行一致和诚实守信上。君子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做人讲信用。在教育中,教育者要教导学生言行一致,做到诚实守信,不说谎言,不欺骗他人。只有诚实守信,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总之,培养学生的君子之风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教育者要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品德和修养,让他们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有信仰的人。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发挥作用,造福社会。
《君子之风》 教案 篇二
君子之风,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之一,强调的是品德修养、行为规范和人格魅力。在当今社会,培养学生的君子之风,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共同使命。那么,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如何落实君子之风的教育理念呢?
首先,教育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君子之风的核心是仁爱和礼仪,要求人们待人宽容和友善,做事谨慎和有礼。在教育中,教育者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品德修养,让他们懂得尊重他人、关爱社会,做一个有责任心和担当的人。
其次,教育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君子之风要求人们言行一致,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在教育中,教育者要教导学生遵守纪律和规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培养他们的自律和自控能力,让他们明白做事要有底线,不能随意妥协,更不能为了一己私利而损害他人利益。
最后,教育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魅力。君子之风要求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卓越和完美。在教育中,教育者要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修养,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领导能力,激发他们的潜能和才华,让他们成为有思想、有情怀、有追求的人。
总之,培养学生的君子之风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教育者要立足实际,量力而行,注重实效,注重方法,不断完善和提升教育质量,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起到育人育德的作用,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君子之风》 教案 篇三
《君子之风》 教案
《君子之风》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孔子倡导的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2.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以及成语 3.正确理解孔子的义利观,了解儒家价值学说的发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君子最初的含义是君之子,男性贵族,君在甲骨文是国君手握权杖发号施令的样子,子是男性的尊称。君子的风范(形象)应该是怎样的?说说与君子有关的成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君子动口不动手。 君子之交淡如水。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 二、字词归纳 1.通假字 礼以行之,孙以出之孙通逊 女奚不曰女通汝 知者不惑知通智 2.词类活用 饭疏食,饮水饭:名词作动词 不义而富且贵义:名词作动词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乐:意动用法 耻恶衣恶食者耻:意动用法 3.文言句式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状语后置句 何以文为?宾语前置句 贤哉,回也!主谓倒装 未足与(之)议也省略句 鄙夫可与(之)事君也与哉?省略句 4.一词多义 道 志于道,据于德(正道) 夫子之道也(说)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会天大雨,道不通(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以 君子义以为质(介词,把) 有杀身以成仁(连词,来) 乐以忘忧(连词,相当与“而”) 何以文为(介词,用) 三、 课文解读 (一)君子一词在《论语》中总共出现了一百多次,是孔子的培养目标。在孔子眼中什么样的人能称为君子呢?什么是君子的风范呢?找出并朗读相关的句子。 1、六艺兼修(7.6) 孔子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博采众长。 2、仁以为己任(15.9) “杀身成仁”被近现代以来某些人加以解释和利用后,似乎已经成了贬义词。其实,我们认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3、见利思义,重义轻利(4.16)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说。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 (讨论课文解读三)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先生说:“富若可以求,就是执鞭贱职,吾亦愿为。如不可求,还是从吾所好吧!” 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的价值观,完全是功利主义的。他们崇尚竞争、崇尚实力,否定道德和文化教育的价值。这种主张可以一时达到富国强兵之效,它把人们追求势利而引发的竞争和冲突合法化、绝对化,毒害了人们的思想,破坏了人际关系,败坏了社会风气,从长远来说,会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战国时期的秦国就是这样。 孔子之论符合人为了生存追求利益而又要遵守“道德”、正确处理好利与义关系的实际,应该是所有经商言利者的原则。所以中国历来就有“儒商”,无论是“徽商”还是“晋商”都以“诚信”为本。到现代,如日的本商人、企业家都奉《论语》中的道德为本,大力提倡言“利”而不忘“义”,至于韩非子和董仲舒之论,都走向了两个极端,但今天仍有市场,尤其是韩非子之论,在今天,还有不少商人、企业家昧着良心、不顾消费者生命健康赚钱。所以说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观。 在我们追求富有的过程中应该保持什么心态?这时还需要安贫乐道的心态,不笑贫,不仇富。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意思是说,子贡问孔子,贫穷却不谄媚,富有却不娇纵,人能做到这些怎么样呢?孔子说,还凑合,但是不如贫穷却怡然自得,富有却谦虚好礼。可见孔子的境界比子贡的要高,贫而乐和富而好礼,便是安贫乐道和安富乐道两种心态。 孔子在这一点上也是我们的楷模。子谓公治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意思是说,孔子评价公治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她,他虽然在坐牢,但不是他的过错,于是把女儿嫁给了他,可见孔子嫁女人根本就不看什么物质条件,只重品德,而且他看人不看表面,而看本质。还有一例可以证明,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意思是说,孔子评价南容,说国家政治清明,不会被弃用;国家政治混乱,能够免遭刑罚,于是把兄长的女儿嫁给了南容。可以看得出,南容这个人德才兼备,能够洁身自好,国家政治清明时,以他的才学可以为国效力,国家政治混乱,他不同流合污,不结党营私,给自己带来牢狱之灾,所以品行很好,至于物质条件方面则不是孔子所关心的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安贫乐道和安富乐道结合起来,既追求富有又不迷信富有,贫而乐,富而好礼,做一个孔子心中的君子。 4、仁、智、勇兼备(德采兼备)(14.28) 作为君子,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有许多,这里他强调指出了其中的三个方面:仁、智、勇。在《子罕》篇第九当中,孔子也讲到以上这三个方面。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 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 冲动,性情好种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6.23) 如果问一般人乐水还是乐山,所得的回答多半是山水都乐。因为“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王观)山水各有千秋,仁智都是我们的追求,即使力不能及,也要 心向往之。 当然,就实际情况来看,每个人性情有所不同,的确还是有差异的,也就是说,有人乐水,有人乐山。“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崔颢) 5、内外兼修(12.8)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先生说:“质朴胜过文采,则像一乡野人(未免粗野)。文采胜过了朴质,则像庙里的祝官(未免虚浮)。只有质朴文采配合均匀,才是一君子。”) 这里是讲表里一致的问题。棘子成认为作为君子只要有好的品质就可以了,不须外表的文采。但子贡反对这种说法。他的意思是,良好的本质应当有适当的表现形式,否则,本质再好,也无法显现出来。 (二)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君子,孔子又为君子找了一个对立面,这就是“小人”。君子和小人在《论语》这本书中有两个概念,一个是社会地位不同的标志,一个是道德水准不同。君子的风范有文有质,那小人是怎么样的呢? 1、求生害仁。(15.9) 小人会贪生怕死来损害仁道,追求个人利益。 2、耻恶衣恶食。(4.9) 一个人讨厌物质环境艰苦的.话,怕自己穿坏衣服,怕自己没有好的吃,换句话说,立志于修道的人而贪图享受,就没有什么可谈的了。因为他的心志已经被物质的欲望分占了。孔子这句话是说,一个人的意志,会被物质环境引诱、转移的话,无法和他谈学问、谈道。 3、患得患失,无所不至。(17.15) 孔子在这里就是说明私欲太大,没有真正伟大的思想、伟大的人格和伟大的目标,只为个人利害而计较的为鄙夫。后世“患得患失”的成语,就是根据这里来的。 当时各诸侯之国的政坛人物,孔子所看不惯的太多了,他认为这些人都是鄙夫,这班人怎么可以主持国家的大事呢?这些人连最基本的修养都没有,当他在功名权力拿不到的时候,就“患得之”,怕得不到而打主意、想办法,爬上这一个位置。等到爬上了这个位置,权力抓在手里了,又“患失之”,怕失去了已经得到的权力。一个大臣,没有谋国的思想,没有忠贞的情操,只为个人的利益而计校,深怕自己的权力地位失去,于是不考虑一切,什么手段都用得出来,打击同事、打击好人、嫉妒贤才等等都来了。 4、补充: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孔子说:“君子对自己严要求,小人对他人苛求。”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第十五)孔子说:“君子在穷困时能安守节操,小人穷困了就会为所欲为了。”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第十六)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敬畏天命,敬畏在高位的人,敬畏圣人的言语。小人不懂得天命,因此不怕它,不尊重在高位的人,对圣人的言语也进行戏侮。”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第一)孔子说:“君子与人团结,而不是互相勾结,结党营私;小人是相互勾结,结党营私而不讲团结。”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雍也第六)孔子对子夏说:“你应该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型的学者,不要做一个缺德无修养的小人式的学者。”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第七)孔子说:“君子总是心胸宽广,小人常是忧愁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