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存的老教案:长亭送别(推荐3篇)
幸存的老教案:长亭送别 篇一
长亭送别,这是一首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七言绝句,描写了诗人在长亭送别好友的情景,表达了深情厚谊和离别之情。这首诗曾经被收录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成为了许多学生熟悉的文学经典。
在现代的教育中,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和改进,许多老教案逐渐被淘汰或者被重新设计。但是,《长亭送别》这首诗却一直被保留下来,在许多学校的语文教学中仍然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教师们在教授这首诗的时候,可以通过讲解诗歌背景、分析诗歌结构和解读诗歌意义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情感表达,让学生通过朗诵和表演的方式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
尽管时光荏苒,教学方法不断更新,但《长亭送别》这篇老教案依然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培养文学情操,更可以引领学生深入思考人生、友情和离别等主题,启迪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成为有情有义的人。
幸存的老教案:长亭送别 篇二
长亭送别,这是一首流传千古的经典诗歌,诗人通过描写长亭送别的情景,表达了深情厚谊和离别之情。这首诗曾经被收录在许多教材中,成为了学生们熟悉的文学作品。
在现代的教育实践中,尽管许多老教案被淘汰或者被重新设计,但《长亭送别》这篇诗却一直被保留下来,继续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们在教授这首诗的时候,可以通过诗歌背景介绍、诗歌分析和诗歌赏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领悟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通过学习《长亭送别》,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语文素养,培养文学情操,还可以感悟人生哲理,领悟友情之深和离别之苦。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艺术表现,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长亭送别,是一首永恒的经典,它不仅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教师们应该珍惜这份宝贵的教案资源,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这首诗,让诗歌的美丽和魅力永远在学生心中闪耀。
幸存的老教案:长亭送别 篇三
幸存的老教案:长亭送别
第84-86课时长亭送别教学目的
通过引导和讨论,使学生能--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鉴赏富于文采的曲词;
3.欣赏崔莺莺的形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难点: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教学内容和过程
第一课时
2007年6月19日(一&二)
一.解题
1.将"长亭送别"改写成一个完整的主谓句。
崔莺莺是一种怎么样的心态?她担心的事情是什么?这是一份什么样的愁?怎样表现呢?
对照课本注解①熟悉《西厢记》的大致情节。
正是在这样一种深层立意的基础之上,王实甫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浓墨重彩的离愁别恨图。
2.确定讲课内容---愁与恨的表达方法
其实,大家已经学习过很多表达愁与恨的表达方法与手段都极好的诗文: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都是使用比喻等等手段来描写愁与恨的。
3.本课所学画出愁与恨的手段:意象的选用、情与景的交融、特定情态的描写、典故的运用、古典诗词的化用、修辞手法的广泛使用等。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主要是了解描写这种情感的手段。这种手段在文章写作之中是十分重要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可以说,古往今来,最动人的文字是有关离别的文字,最难写的文字也是离别的文字。也许一个故事并不能深深地打动人,而几句诗词却可以臻其妙境。《长亭送别》就是这样的文字。朱光潜先生在谈到美的文学时打了花架与鲜花的比喻,也打了筋与肉的比喻,早已为我们揭示了展示人物情感的秘密--赋予作品以诗的情趣。有人说诗是抒情的艺术,确实如此。此文的第一手段就是用诗的技巧来选定意象。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讨论问题
第一.意象的选用。
请大家看课文,找出含有霜林、暮霭、夕阳、古道、残照、西风、黄叶等文字的句子。
四.作业
自读课文,准备讨论。
第二课时
2007年6月21日(四&五)
一.导入课文学习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还记得你的童年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
苍茫的丛林间,玛雅文化湮没了;丝绸古道上,高昌古国消逝了。
人类在消逝中进步。
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行走在消逝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1.思考:怎么样应对高考作文?
2.关键词:意思素材材料组织语言
3.学习古代戏曲单元可以获得怎么样的启迪?
二.重点探讨课文
1.意象的选用
请大家看课文,找出含有霜林、暮霭、夕阳、古道、残照、西风、黄叶等文字的句子。
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这里有一条规律,那就是诗的意象往往容易形成比较稳定的情感内涵;比如"枯藤老树"就容易让我们满怀思乡愁绪,而"南国红豆"则容易让我们砰然心动,甚至满面桃红。王实甫就善于运用这些手法来达到他的目的。这正是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的地方。
【端正好】
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征?艺术效果如何?"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醉"这三句中,你认为哪两个字用得好?有何艺术效果?
意象:蓝天白云、黄叶满地、西风凄凉、北雁南飞、霜林醉染。
紧西风紧,秋风里莺莺的心也被张生的离去紧紧地揪着
醉霜林象喝了酒一样红,莺莺也在离愁的折磨下象喝醉了酒一样不能自持
染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自然之物中融入了人的愁苦
这是一首流传最广,倍受称赞的西厢佳句,在每年的高考中属于考查范围,所以请大家务必积累下来。
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2.情景交融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王实甫并没有单纯地把景物当作描写对象,而是站在抒情主人公莺莺的角度,把看到不同的景物产生相应的感受写出来的。见树木,则生出"晓来谁染霜林醉,都是离人泪"的感慨。那么其他地方有没有也用了这种手法的呢?
【一煞】
写莺莺目送张生离去,青山无情,挡住了送行人的视线,疏林不与人方便,没有挽留住斜阳,一骑绝尘去,转山坡,穿疏林,熟悉的身影在淡烟暮霭中依稀可见。分别后陪伴莺莺的只有冷清清的斜阳,秋风掠过禾黍,飘来声声马嘶,都撕裂了莺莺的心。这一曲描写的是四顾无人的郊外之境,又时值黄昏,因而这比【端正好】中途中之境更见凄凉。"青山"、"古道"、"夕阳"、"烟霭"不仅是这种自然环境下特有的自然景象,同时它们也都是传情寄恨的载体。而
且这一支曲子通过时间的变化,写出了莺莺对张生的痴情:那种欲见不能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之情。这一曲又是情、景、境的高度融合。【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阳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
【滚绣球】
选取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莺莺的什么感情?
(留)柳丝玉骢借情景物的相对稳定的情感意义
疏林斜晖离情难舍景中愁肠百转
马儿车儿抒见
松了金钏情景
减了玉肌夸张身心交瘁
见柳丝,感受到的是"玉骢难系",见太阳,则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辉"。这就是情景交融的技巧。
1.恨归去得疾
恨2.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忳忳的行车儿快快的随)
3.此恨谁知(松了金钏减了玉肌)为伊消得人憔悴
3.特定情态的描写
无论是戏剧还是其他文学作品,不能仅仅写景,势必要写到一定的情节,有情节就有人物活动,为了表情的需要,王实甫就善于抓住人物的特定情态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滚绣球】金钏之松、玉肌之减;
【叨叨令】懒于梳妆、昏沉思睡、衫袖温泪;
【脱布衫】斜签席、愁眉频蹙→
【小梁州】推整罗衣→→→→→缠绵依恋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和心理;
了解绘画和雕塑的同学应该知道,这就是一幅幅的绘画,就是一尊尊的雕塑。《米洛斯的维纳斯》就是一尊雕塑,那就是一种情态。无论哪一种情态,其本质都是一种情感的表现。崔莺莺的情态无不画尽莺莺内心的'愁与恨来。王实甫是如此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这充分说明此文达到了文学表现上的极致。
设想今后孤凄的生活情景:在了无情致的昏睡中和涕泪长流的悲愁中苦熬光阴。越想越感到不可忍受,痛极,闷极,于是重复发出"兀的不闷杀也么哥"的"呼喊",以为无奈的渲泄。
别离已无法挽回,唯一可告慰的将只能是别后的鱼雁传书。于是,莺莺只得强抑悲痛,频频叮咛红娘"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第三课时
2007年6月22日(二&三)
一.继续重点探讨课文
4.典故的运用
诗的语言须要精炼,戏剧的表现排斥拖沓。课文使用了大量的典故,不仅可以丰富内涵,而且可以使语言凝炼。
【满庭芳】梁鸿与孟光的传说、望夫石的神话;
【耍孩儿】薛灵芸的红泪、江州司马的青衫;
运用这些典故都包含了深刻的寓意。崔张二人的爱情是超越时代的爱情,更是于现实所不理解的爱情,所以,当然包含了对于那个时代的反叛,对于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反叛。王实甫用这些典故,表现了崔对于举案齐眉的渴望,对一往如故的爱情的坚贞,也表现了同病相怜的愁苦。
5.古典诗词的化用
【耍孩儿】中:
未饮心先醉:柳永《诉衷情近》"未饮心如醉";一字之易,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了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
任何人的创造都是有限的,我们要学会借鉴他人的文学成果。更何况适当地借用他人的文学成果也可以使自己的语言更加生动活泼,有趣的是,有许多流传千古的名句都是借鉴前人的成果而成功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如此,"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也是如此,这说明文学所塑造的性格是有其鲜明个性的,而为了自己的表情达意的需要,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前人的经验,王实甫就是一个善于借鉴的高手。借用的作用主要是表达感情,还有哪些地方引用或化用了古典诗词的?
【朝天子】中: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来自苏轼《满庭芳》,形象地表现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着;
碧云天,黄花地:来自范仲淹的《苏暮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
【收尾】: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使你想到了哪些诗词名句?
化用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极言愁多。
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中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的"只恐双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