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兹拉特》教案
《山羊兹拉特》教案
《山羊兹拉特》教案 【知识目标】 掌握本篇小说中出现的重要字词;了解艾萨克·什维斯·辛格及其作品。 【能力和方法目标】 深入领会作品的内容,熟悉文中所讲述的故事;理解并分析小说作品中的情感流向;注意文中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情感目标】 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会用爱心去保护动物,关爱动物。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人和动物之间的故事,故事主人公阿隆与山羊兹拉特经历了一场暴风雪之灾,在患难中共同救助得以保全性命。故事朴实,不加任何修饰,但读后却令人震撼。人的本性,动物的善良,人与动物之间那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和谐共处,患难与共都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现,这里只有真挚的情,只有融洽的爱,而不再有动物与人的区别。这就是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所要表达的信息。 故事以小说的形式展开情节,简单明了,即以暴风雪为山羊不卖的转机,暴风雪好象是天意的安排,特意来阻止这次对动物不义的举动。从而保全了一个即将老去但仍有感情的可爱的生命,于是患难中的相互救助与依赖,再次演示了人与动物的温情,虽然人有过无奈杀生的念头,但人性善良处处可见。虽然山羊不通人语,但仍能与人进行心灵的沟通。 根据课文特点,我在教学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感知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并以此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得出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过程中,鼓励学生解读文本,并由文本走向课外,走向生活。既增强其阅读的兴趣和主动性,又能在读中学会做人,做人中学会读书。 【教学目的】 1、自主合作探究文章的主旨 2、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能解读文本获得信息 3、联系文本感知自然,感知生活 【教学重难点】 1、解读文本获得信息。 2、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 大自然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引导学生讨论:你熟悉的动物有哪些?有什么特点?你欣赏这些动物吗?为什么?教师依据学生答案引入《山羊兹拉特》。 (师生交流,共同感知动物特性及与人的关系,侧重于认识动物身上的可贵品质,这样既能提起学生阅读兴趣,也便于更好地感知文章主旨)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然后用一句话概括文意。 讨论后明确:阿隆在卖羊路上遭遇暴风雪,兹拉特协助阿隆共同战胜并安全回家。 2、再读课文,分小组展开复述情节比赛. 方法:全班在4个大组的基础上分成8个小组,共同合作研读并快速得出结论,以举手先后及内容是否完整为判定输赢的方法。 教师点拨:复述不等于重复,注意事情先后,语言表达还要下功夫,抓住最主要的情节等。 (这一板块的设置旨在训练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以及竞争意识与合作探究的精神,为后文层层深入奠定基础,为下一步问题探究提供更多的文本信息) 教师明确大致情节:开端(前三段),发展高潮(中间),结局(最后三段).具体也可以:节前决定卖羊——卖羊途中遇暴风雪——风雪中相互救助——安全回家。(答案不求统一,完整,言之成理即可), 三、问题探究 1、阿隆为什么要卖山羊兹拉特?为什么又不卖?你赞成他的做法吗? 第一问很简单,学生应能顺利地从文中找到答案,第二问可能出现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把握:类似“患难与共”,“患难见真情”,“有感于动物的恩情”,“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动物不义”,“不只是动物,而是有感情的朋友”等答案都应予以肯定。第三问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答案,鼓励创新型,探究型,求异型的答案。 2、他们是如何战胜暴风雪的?你觉得暴风雪来得突然吗? 第一问,a、阿隆发现草堆并挖了一个洞钻进去,然后用干草封住洞口,然后得救了.b、阿隆吃了面包,喝了羊奶,靠兹拉特的体温取暖得救。C、阿隆救了兹拉特。D、兹拉特救了阿隆。 教师尊重学生的主观体验,共同对问题作探究性评价,把握几点:a相互都有救助的举动,是共同的力量战胜的.b人与动物面对天灾时表现出的超常的智慧.c团结就是力量. 第二问,可从前面自然环境的交代入手,也可从考验人的角度,大自然对人的惩罚的角度入手,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3、如何评价阿隆和兹拉特 学前预想:阿隆,聪明,能干,临危不惧,有爱心 兹拉特,温驯,信任人,善解人意,善良 教师一一予以肯定,并挖掘其重心所在。 4、读了这个故事你感悟到了什么(或有什么疑问) 点拨:感受最深的,其它(如语言,结构,气候描写,人物感情,故事启示)方面的。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a我们要保护动物,关爱动物,不能伤害动物.b动物也有感情,懂得知恩图报.c人类应与动物成为好朋友.d人类的爱心有时会救了人类自身.e对动物的描写很生动.如动作舔摇晃用角搔搔颈背摇摇……;语言咩……等. 教师予以鼓励并做相应点评: a、我们要与动物建立真挚的友谊。 b、的确,动物也通人性,我们要善待它们。 c、一只蚂蚁的故事,农夫和蛇的故事要继续重演,换个方式就行。 d、很多动物获放生后报恩的故事,如狼被猎人放生后几年,在猎人危难时挺身相救。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自主合作,达成共识,言之成理即可。如有分歧,可布置下去继续探究。 (这一板块的设置是为探究文章主旨,并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获得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 四、布置作业 思考:你认为阿隆和兹拉特幸福吗?为什么? 你认为自己幸福吗?为什么? 活动:为保护动物,关爱动物拟一份切实可行的计划并实施。 作者介绍 名人姓名: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IsaacBashevisSinger) 出生年代:19O4-1991 名人职称: 名人国家:美国 相关介绍: 姓名: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IsaacBashevisSinger)性别:男出生年月:19O4-1991国籍:美国所获奖项: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IsaacBashevisSinger,19O4-1991)美国作家。出生于沙俄统治下的波兰,祖父与父亲都是犹太教的长老。他从小接受正统犹太教教育,学习希伯来文和意第绪文,熟悉犹太教的经典和宗教仪式以及犹太民族的风俗习惯等,这一切都铸就了他作品的重要特色。 由于受到作家和记者的哥哥的影响,他违背父命,走进了华沙犹太人文学界。在哥哥的帮助下,1935年迁居美国纽约。 辛格15岁开始文学创作。迄今为止已创作30余部作品,全都用意第绪文写成,大部分已译成英文。长篇小说《莫斯卡特一家》(195o)、《庄园》(1967)和《农庄》(1969)等主要写在现代文明和排犹主义双重压力下,波兰犹太社会的解体过程,其中《庄园》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作。另一类小说主要写爱情与宗教问题,主要作品有《撒旦在戈雷》(1955)、《卢布林的魔术师》(196o)、《奴隶》(1962)、《仇敌;一个爱情故事)(1972)和《童爱)(1979)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卢布林的魔术师》,西方评论家说它是辛格最佳的长篇小说。 辛格的短篇小说创作也很突出,至今已发表I0余部短篇小说集,重要的有《傻瓜吉姆佩尔及其他故事》(1957)、《市场街的斯宾诺莎》(1961)、《羽毛的王冠》(1973)、《短篇小说集》(1982)、《意象集》(1985)、《梅休塞拉赫之死及其他故事》(1988)等。此外还有2个剧本、3部回忆录。11部儿童故事集。1978年,由于“他的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艺术既扎根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辛格获诺贝尔文学奖。 辛格被称为当代最会讲故事的作家。在创作上,他尊重传统,又吸收了意第绪文学中的营养,创造出自己的独特风格。他的小说有不少以性爱为题材,他认为“在爱情和性爱中比在任何其他关系中,人的本性显露得更充分”。但他不耽于色情描写,而重在探索和揭示激情对个人命运的影响。他主张作家创作要起到娱乐读者的作用,让读者得到艺术享受。所以他的故事叙述生动,文笔轻松幽默,作品中丰富的成语和活泼的句法受到评论界的高度赞扬,认为那是任何译文无法传达的。 《莫斯卡特一家》、《庄园》、《农庄》、《庄园》、《撒旦在戈雷》、《卢布林的魔术师》、《奴隶》、《仇敌;一个爱情故事》、《童爱》、《卢布林的魔术师》、《傻瓜吉姆佩尔及其他故事》、《市场街的斯宾诺莎》、《羽毛的王冠》、《短篇小说集》、《意象集》、《梅休塞拉赫之死及其他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