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医句子【优质6篇】
文章一:有关中医句子 篇一
中医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医学知识。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医的经典句子,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其中的哲理和深刻。
1. “医者必须先养其身,乃能养人。”这句话强调了中医从业者首先要注重保养自己的身体,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人。只有身体健康的医生,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和照顾。
2.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句话出自《道德经》,强调了中医治疗的柔和和温和性质。中医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调整身体的内在平衡,像水一样温和而有效地治疗疾病。
3. “不治已病,治未病。”这句话强调了中医的预防和调理功能。中医不仅能够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调理和预防,帮助人们保持健康,避免疾病的发生。
4. “医食同源。”中医强调了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正确的饮食习惯可以帮助人们保持身体健康,调理体质,预防疾病。中医药食同源的理念也体现了中医对食物营养价值的重视。
5. “上气下火,不生胃病。”这句话强调了调节情绪对健康的影响。中医认为情绪的不稳定会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导致身体出现各种疾病。保持心情愉快,保持内心平和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以上是一些关于中医的经典句子,这些句子蕴含着中医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智慧,反映了中医对健康的独特理解和治疗方法。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医句子中汲取养生的智慧,保持身心健康。
文章二:有关中医句子 篇二
中医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丰富的医学知识和哲学智慧。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医的经典句子,让我们一起感受其中的独特魅力和治疗方法。
1. “以食为药,不用药为治。”中医强调了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正确的饮食习惯可以帮助人们保持身体健康,调理体质,预防疾病。中医药食同源的理念也体现了中医对食物营养价值的重视。
2. “治未病,不治已病。”中医强调了预防和调理功能。中医不仅能够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调理和预防,帮助人们保持健康,避免疾病的发生。
3. “上气下火,不生胃病。”这句话强调了调节情绪对健康的影响。中医认为情绪的不稳定会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导致身体出现各种疾病。保持心情愉快,保持内心平和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4. “医者必须先养其身,乃能养人。”这句话强调了中医从业者首先要注重保养自己的身体,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人。只有身体健康的医生,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和照顾。
5.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句话强调了中医治疗的柔和和温和性质。中医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调整身体的内在平衡,像水一样温和而有效地治疗疾病。
以上是一些关于中医的经典句子,这些句子体现了中医文化的智慧和独特治疗方法。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医句子中汲取养生的智慧,保持身心健康。
有关中医句子 篇三
1.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2.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3. 病人不忌口,医生白动手
4. 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
5. 百病生于气
6. 不读本草,焉知药性?专泥药性,决不识病;假饶识病,未必得法,识病得法,工中之甲。
7. 风为百病之长
8. 医者仁术,圣人以之赞助造化之不及,所贵者,扶危救困,起死回生耳。——《活幼心法卷一》
9.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临证多,更要熟读王叔和。
10. 无虚不能作眩(张介宾xxx景岳全书xxx)
11. 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
12. 人受天地之气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朱丹溪〈格致余论〉
13. 敬畏生命,是医生的第一品格。
14. 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15.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天人和一。
16. 汗也者,合阳气、xxx蒸化而出者也
17. 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暑热伤气,益气而暑自消;暑热伤阴,益阴而暑自退。
18. 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取则焉。
19. 肥人气虚多痰,瘦人血虚多火。
20. 内伤之病,多归于升降,其位在里,以升降主里。
21. 修和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22. 头项寻列缺
23. 身凉脉静者易治,是正气复也。
24.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
25. 读仲景书,须于无字处求字,无方处索方,方可谓之能读。
26. 秦艽退黄最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
27. 久病成良医。
28. 扶正即所以祛邪,祛邪即所以扶正
29. 壮水之主以治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30.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有关中医句子 篇四
1. 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
2.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风先治血,血足风自熄。
3. 氣聚則塞,氣散則通
4. 热邪伤阴,阳明消烁,宜清宜凉;太阴告困,湿浊弥漫,宜温宜散。
5. 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成寒。
6. 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7. 学医从《伤寒》入手,始则难,继而大易,从杂症入手,始则易,继而大难。
8. 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
9. 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10. 药理与事理相合,医法与心法不二。
11. 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12.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内经xxx至真要大论xxx)
13. 医之为道,全在身考。
14.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15. 而血动不由,惟火惟气耳。
16. 积血聚气
17. 凡药能逐邪者,皆能伤正;能补虚者,皆能留邪……于此知无药之不偏矣……何必朋参芪而仇硝黄哉。
18. 养生在动,养心在静
19. 良医则贵察声色,神工则深究萌芽。——《千金翼方序》
20. 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21. 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
22. 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23. 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疏肝和胃,理气养阴)
24.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25. 学医从xxx伤寒论xxx入手始而难既而易,从后世分类书入手初若易继则大难矣。
26. 右脉不足,补气药多于补血药;
27. 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人。——《医工论》
28. 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
29. 故治疝必先治氣
30. 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31. 而呕血吐血者,当求动血之源,源在脏也。
32. 善医者,法门广大无边。不善医者,小心与大胆均误也。
33. 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34. 医之事岂易言哉?非讨论而悉其源,无以施临证之功,非临证而着其效,无以验讨论之力,二者未至,不足言医也。
35. 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
36.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 善言古者必有合与今 善言人者必有厌与己大医精诚.
37. 血得寒则凝,得热则行,见黑既止。
38. 别阴阳于疑似之间,
39. 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40. 学不博无以通其变,思不精无以烛其微。
41. 用药难,识证难。
42. 药为治病之器,可以除疾,亦可杀人。若知之不详,用之不的,小错则贻误治疗,大谬则关系性命。故医者于药不可不精。
43. 乙癸同源,肝肾同治;滋肾水即以荣肝木;泻肝火即以安肾水。
44. 救阴不在血,而在养津与测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45. 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谨慎而后行医!
46. 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益火以培之.
47. 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精。
48. 湿邪为病,缓而难知。
49. 百病多因痰作崇。
50. 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
51. 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52. 医病医心难医命,顾利顾名不顾身。
53. 积者,推之不移,成于五脏,多属血病;
54. 气实者气必喘粗,声音壮厉;
55. 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
56. 强肾之阴,热之犹可。
57.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58. 肚腹三里留
59. 吐血三要:宜行血,宜补肝,宜降气
60. 心
肾·虚寒虚热
61. 宜补脾阳者,虽干姜、附子转能生津;宜补脾阴者,虽石膏、知母转能开胃。
62. 血实者血必凝聚,多痛且坚。
63. 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
64. 暴怒伤肝,五志化火
65. 怪病是痰,十居***。
66.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
67. 怪病多由痰作祟,治痰无需只祛痰;贵在治气以为要,气顺则津液自行,绝其源泉痰即消。
68.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69.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胜而泉源不竭。
70. 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71. 安谷则昌,绝谷则亡。
72. 春捂秋冻,无病无痛。
73. 诸见血,身热脉大者难治,是火邪盛也;
74. 早上头痛属气虚。晚上头痛属血虚。
75. 凡治病勿伤胃气,久病宜保脾土。
76. 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xxx为材料。
77. 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
78. 欲知病之难易,先知病之深浅。欲知病之深浅,先知病之部位。
79. 百病挟痰
有关中医句子 篇五
1. 不服庸医药,胜请中流医。
2. 《内经》无论真不真,总是秦汉间书,得其词组,即是治法;《伤寒论》无问全不全,茍能用其法以治今人病,即此亦已足矣。后学能识病,全赖此数书。
3. 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4. 黄疸必伤血,治黄要活血
5. 必先岁时,勿伐天和
6. 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吐,在心则悸,在头则眩,
7. 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
8.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
9.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10. 考古人用药,有攻病保躬两途,攻病则或凉或温,当取其偏,保躬则适其寒温,宜用其平。
11. 虚实之异者,责其虚实之所以异。
12. 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
13. 内伤法东垣;
14. 凡治血证,须知其要;
15. 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
16. 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17. 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18. 柴胡散胆经之专药,即能散其郁勃之气,复能解其郁结之热,郁中有热,故风药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
19.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
20. 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
21. 水系有形之饮;湿为无形之邪。
22. 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23.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24. 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没有不治之症
25. 痘要结,麻要泄。
26.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27.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28.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29. 上气虚者,升而举之;下气虚者,纳而归之;中气虚者,温而补之。
30. 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
31.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32. 面口合谷收
33. 病人理应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生,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治疗某些疾病。——《爱丁堡宣言》
34. 不明脏腑经络,伸手动手遍错
35. 左脉不足,补血药多于补气药。
36. 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
37. 肝风上升于巅顶,原属阴亏;
38. 内之证或不及其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
39. 谚云十个医,十个法,此言不然,病者只有一个病,自当只有一个法。
40. 病经议明,则有是病即有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
41. 取心者不必齐以热,
42. 六腑以通为用
43. 凡血枯经闭者,当求生血之源,源在胃也;
44. 聚者,推之则移,成于六腑,多属气病。
45. 朱丹溪: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46.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47. 话传三遍假成真,药方抄三遍吃死人。
48. 治外感如将,贵在猛峻;治内伤如相,贵在圆通
49. 杂病用丹溪。
50. 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51. 脾胃乃后天之本,老年要以调脾胃为切要。
52. 胃阳不伤不吐;脾阳不伤不泻。邪正不争不痛;营卫不乖不寒热
53.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沉脉)。
54. 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55. 阴阳虚者,须培肾元,以阴阳蓄于肾也;气血虚者,须调脾胃,以气血生于脾胃也。
56. 血不利则为水。
57. 神静则心火自降,欲断则肾水自升。
58. 汗出不解,非风即湿,复杂做事,简单做人!
59. 土虚木必摇(尤在泾xxx静香楼医案xxx)
60. 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61.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62. 肾脏内寓真阳,非温不纳;肝脏内寄相火,非清不宁。
63. 只要生命还可珍贵的`,医生这个职业就永远备受崇拜!——爱默生
64. 人不穷理,不可以学医;医不穷理,不可以用药。
65. 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66. 胃为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
67. 医是讲学不是市道,故商贾贸迁之术无一书之传,而医家言则汗牛充栋。
68. 张景岳注云:“必伏其所主者,制病之本也。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
69.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70. 胃以通为补,脾以健为运
71. 邪在脾胃,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中寒腸鳴腹痛
72. 当我们决心要成为医生的那一刻,我们的身上已经挂上了一条看不见的锁链,让我们背负医生。——法国胸科医学之父雷涅克
73. 凡医者之于病人,必事事体贴,如若身受之,而后用药无误
74. 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
75.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76. 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
77. 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清 王清任《医林改错》
78. 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
79. 善嚏者,肺病也。善噫者,脾病也。呵欠者,胃病也。
80. 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有关中医句子 篇六
1. 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岳美中
2. 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3.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4. 脾脏宜补则健;胃腑宜疏自清。脾喜暖而恶寒;土恶湿而喜燥。
5. 是痛之休作由氣聚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