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的意思

观沧海的意思

  观沧海

  曹操(东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赏析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相关文章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

读俳伞ひ挂滦迅醋怼肥撬未笪难Ъ宜臻拇首鳎饔谮鼐踊浦菔逼冢且皇准词率闱橹鳌I香仔鹗拢乓怃秩酒渥硖O旅娓判”嗬纯纯此臻读俳伞ひ构榱俑蕖飞臀霭桑∠M阅阌兴镏!  驹摹俊 ×...
名著阅读2019-02-01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

经典三行情诗

抒情诗的特点是偏重于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优秀的抒情诗往往激荡着时代的旋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经典三行情诗,欢迎阅读。  (一)  思念一点点透进窗,被时间无情地埋葬。  空欢颜洗尽多少哀肠,举杯饮风霜,...
名著阅读2017-07-09
经典三行情诗

纪昀河中石兽原文及译文

逗又惺蕖纷髡呒完...
名著阅读2012-07-07
纪昀河中石兽原文及译文

《题木兰庙》原文及赏析

题木兰庙朝代:唐代作者:杜牧原文: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译文花木兰女扮男装去参军打仗,一去就是十二年。她在梦乡里,也会和女伴们一起对镜梳妆;只是为了替爷从军、...
名著阅读2019-07-01
《题木兰庙》原文及赏析

离骚有多少句

《离骚》中诗人讴歌理想,追求理想,展开想象,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和强烈的爱国情感。离骚有多少句?主要说什么?下面随小编来看看吧。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7句,2476个字,是中国第一首由诗人...
名著阅读2018-03-05
离骚有多少句

《滕王阁序》全文及赏析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整理...
名著阅读2014-01-02
《滕王阁序》全文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