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孤篇盖全唐」的美誉

为什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孤篇盖全唐」的美誉

  引导语: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本身就如同光耀千古的一轮高天朗月,照亮了盛唐的路,催生了诗国的灿烂。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后人是如何评价这部经典之作的?

  为什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孤篇盖全唐」的美誉1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王闿运

  之后也有很多人对这个诗评价是如何如何“第一”,这个是可以理解的。包括我们每个人也可以选择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不过换一个角度说,既然这么说,这首诗肯定是不错的,但是既然问题是这么问,肯定不是讨论好不好,而是是不是第一。其实说不同的诗体之间就没有比较的价值,举个例子拿春江花月夜和老杜的随便一首律诗放在一起说谁好谁不好,八成都是逗。甚至说你拿不同诗人的诗歌作比较可能都没有比较的价值,比如许丁卯不如韩香奁清丽芊绵,韩香奁不如许丁卯圆熟沉稳云云。所以说如此来看孤篇压全唐的比较在于何处?和谁比盖了全唐,比那些诗好在何处,我估计王闿运自己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那有些人可能问答主,你觉得这首诗如何?这首诗还是很好的,放在那个时代有这样一篇作品是不容易的。个人不觉得能盖全唐,但是起码可以盖初唐同类的诗体。这是一首乐府歌行,初唐的七言歌行其实并不是十分的多,比较著名的无非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和郭震的《古剑篇》。而这首诗在这几首的比较中还是应该占据了一定的上风(但是也未必真的高于这几篇,比如《长安古意》胡应麟有“七言长体,极于此矣”的美誉,这个不也是类似于孤篇压全唐的七古的意思么。)。胡应麟的《诗薮》里面有这样的评论: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流畅婉转,出刘希夷《白头翁》上,而世代不可考。

  出刘希夷白头翁之上,已经是很高的肯定了,因为我们也都知道白头翁诗可以说是当时最优秀的七言古诗之一(“大为时人所称。”《大唐新语》)。但是只能说是这首诗本身还算不错,也没有任何孤篇横绝的征兆。程千帆曾经对历代的《春江花月夜》诗的选本进行过考证,内容如下:

  “但今存唐人选唐诗十种, 依其编选断限, 只丙挺章《国秀集》有将其诗选入之可能, 然而此集并无张作。又今传唐人杂记小说似亦未载张诗......但宋代文献如《文苑英华》、《唐文粹》、《唐百家诗选》、《唐诗纪事》等书均未载张作。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春江花月夜》, 是《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所载。这一卷中, 收有清商曲辞昊声歌曲《春江花月夜》共五家七篇, 张作即在其中......但宋代文献如《文苑英华》、《唐文粹》、《唐百家诗选》、《唐诗纪事》等书均未载张作。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春江花月夜》, 是《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所载。这一卷中, 收有清商曲辞昊声歌曲《春江花月夜》共五家七篇, 张作即在其中......但在这以后, 情况就有了改变。嘉靖时代十六世纪中叶, 李攀龙的《古今诗删》选有此诗...”

  可以看到直到了嘉靖时代,这首诗才逐渐得到了重视。当然这并不是说其诗不好的论据,只是说这首诗的地位起码在之前不是特别高,或者说这首诗写完几百年后才有人猛然发现:“哎呦,这首诗还不错。”所以说孤篇盖全唐,如果这首诗真的是有开天辟地,横扫整个唐代的绝对实力,可能也不会被埋没这么久吧。

  接着说说张若虚本人,首先看一看上面的朋友贴出的出处:

  先是神龙中,知章与越州贺朝、万齐融,扬州张若虚、邢巨,湖州包融,俱以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上京。朝万止山阴尉,齐融昆山令,若虚衮州兵曹,巨监察御史。融遇张九龄,引为怀州司户、集贤直学士。数子人间往往传其文,独知章最贵。

  贺知章、张若虚,张旭,包融,这就是传说中的吴中四士。这齐名的四个人单说诗的方面确实有点寒碜,贺知章是其中诗名最盛的了。让我们看看这四子在《全唐诗》中的收录情况——贺知章19首,包融8首,张旭6首,张若虚2首。当然张旭这种在书法界的大触本身也不是钻研诗歌的,张若虚本人除了这首《春江花月夜》真的没什么吹的,这个诗人确实不是特别牛,但是偏偏写下了一首很优秀的诗,让他能够流传千古。

  比如说哲学的——

  这首诗获此殊荣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水到渠成的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二是个人的生命经验上升到宇宙意识的层面......张若虚完全把自己从农业伦理中抽离出来,直接上升到宇宙意识的层面。通常我们身处现象之中时,讨论的是现象之中的相对性问题;但当我们进入哲学层面时,就会去追问本质问题,就会去讨论哲学层面的绝对性问题。

  诗歌在创作的过程中,肯定是包含了当时作者的心思的。春江花月夜后人看确实有所谓的宇宙意识层面,但是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可能考虑什么抽离农业理论上升宇宙意识么?按这个道理“大朴无像,钻之者鲜。”或者是“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这种岂不是绝代好诗。作者本身看到了一些东西直接写了出来,可能说含有哲学的理趣,但是这是诗歌又何必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就算是说一首诗如果有了哲学内涵就显得更深刻,难道只有《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有么?同样是七古,比如说刚刚所举的《代悲白头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或者是李白的《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等等,都是有这种意识。同时那些流传千古的东西一定要yy出些哲学的东西么,答案是否定的。比如说“池塘生春草”,比如说“落花人独立”这种句子难道也是因为有哲学的东西才饱受赞誉?但是当然一些有内涵或者说多少带有一些哲学思想的东西因为其深刻容易让人赞叹,但这个只是从赏析的角度来看也凑凑活活,没有必要强加到诗词优劣的一个评判标准中。

  其二是王闿运先生说的: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这句话说对这首诗有了很高的评价,横绝有越过的意思,说这首诗在唐代都可以放在第一水平级来看。但是并没有明确的提出超过了那篇,更不要说孤篇盖全唐。而谁提出的孤篇盖全唐呢?这个答案则是要追溯到后来的闻一多先生。能够把这首诗称作“诗中只诗,顶峰上的顶峰”的人,能够说出孤篇盖全唐这句话也是很正常的。足见其偏爱,但是这并不能够相对的准确表达这首诗真正的地位,通过这句话,我仅仅能看出的是闻一多先生很喜欢这首诗。同时不是黑闻先生,但他的评价在诗界真的当不上什么举足轻重影响,所以说大家只供参考即可。

  其三是从音律角度上说这首诗,比如说多少句多少韵,如何转如何音律和谐。古诗的用韵什么是和谐什么是不和谐有准确的定义么?不明白说出音律和谐的人是究竟是从什么角度来判断一首诗是否和谐的。还有则是当代画家牧石评价这首诗时说的这么句话:

  荒淫无道的隋炀帝杨广倒留下了现存最早的两首《春江花月夜》,不过只五言四句,短浅空洞。

  对于这种评价我只能说是完全抱着喷的心态。先说五言四句,就是在以篇幅论诗词了,这个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历代春江花月夜可能就张若虚的最长,但是最长就代表最好?五言四句就一定短浅空洞?仅仅是举一个比五言四句多出两个字的诗,这首诗横绝天地放在唐代都是第一第二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足可打牧石先生的脸。而且隋炀帝的那首诗不知不好在何处。或者是说这首诗用字精准,写景优美这些不痛不痒的,符合这类要求的闭眼睛一抓一大把,放在这里说也显得太敷衍了。

  最后就是在评价一首诗的时候,说这首诗有各种优点,这个好,那个好,所以当之无愧孤篇盖全唐。这种句式也是常用的,但是完全是前半赏析,莫名其妙的来了一句总结。直说一首诗的好处,然后没有和其他的任何比较就说超过了其他,这个无论是从什么角度也说不通。按这个道理我评价任何一首比较知名的诗都能说出其它诗没有的优点,那岂不是所有的诗都能够孤篇横绝了?

  为什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孤篇盖全唐」的美誉2

  《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一生只流传两首诗的张若虚,因此诗奠定了他在唐诗史上的大家地位,被誉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闻一多称此诗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春江花月夜》虽然用的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的旧题,但张若虚脱出窠臼,突破了乐府旧题只写春情闺怨的局限,将人世间春、江、花、月、夜五种最美好的景物集中融合到一起,再现了江南春夜动人的美景,构成了奇妙的艺术境界,千百年来令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产生了永久的艺术魅力。

  一、音韵美

  张若虚生活在大唐盛世,是一个健康、繁荣、向上的时代,时代赋予了人们蓬勃、浪漫的性格,作为才子的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的体制上表现出自由创新的特色。全诗三十六句,分为九个章节,每个章节都可以看成一首七言绝句。诗中各章节采用了逐章转韵法,每章节换韵,共换了九次。先是平声庚韵起首,依次是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平声开韵、平声文韵、平声麻韵、仄声遇韵。整首诗平仄交错、高低相间,达到了回环往复又层出不穷的效果,形成节奏鲜明的音乐美。如诗中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江潭落月复西斜,回旋运用平声韵,抒发了男女间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思,达到了气韵悠长的效果。同时全诗句子采用民歌风调,加强了句子的节奏感与音乐美。如诗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是民歌中常用的问答体手法。

  《春江花月夜》采用平仄交错韵法,读起来优美动听。这种艺术构思使得全诗弥漫着音乐情味:节奏鲜明、旋律悠扬、音韵回转,体现出抑扬顿挫的音韵美。并且章节间的韵律变化,使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交错变换,表现出诗人思绪万千又不断变化的心境。整首诗语言优美、音韵和谐,好像一首月光小夜曲。全诗随着诗人内心的情感起伏变化而转韵,使韵律随着诗情而曲折回旋,带来强烈的节奏感和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正因为这首诗的音乐美,让人觉得读这首诗是一种享受,也能激发读者慢慢品味的兴趣。

  二、自然美

  这首诗首先再现了江南的自然美。开篇“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给我们描绘了清丽、意趣盎然的春江花月夜美景:春天的江水一片平阔,一轮明月悄然升起,海水连着明月,明月照着江水,赋予了明月和潮水鲜活的生命,充满着生机。江水与明月相互辉映,好像江连海、海生月,江天一色,构成了壮观的景色。“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一江春水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静静流淌,月光将清辉洒向花林,使江南春夜笼罩在月色下,显得如此的幽静和安谧。诗人由远及近,将诗中的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一一呈现,春,温柔和煦;江,悠远浩荡;花,清幽芳香;月,皎洁柔美;夜,宁静祥和。描绘出如诗如画的美景,一切都沉浸在神话般的意境中。

  此诗给我们展示了意境优美、色彩清新的画面。春、江、花、月、夜同生共出,一江的春水和大海相连,一轮皎洁的明月和潮水共生,而月光随着万里江波闪烁。一时间,月光下的江水、沙滩、枫树、原野、花林、扁舟、镜台、高楼、飞鸿、思妇等构成了美好的意境,漆黑的春夜闪烁着光明,处处散发着勃勃生机。这些景象让我们看到了江水的动态美,天宇的静幽美,月儿的明媚美,以及由此三者产生的色彩美、变幻美。这种似梦似幻的春夜景色,使诗中的自然充满着无穷魅力,一幅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美景呈现在我们面前。

  三、哲理美

  这首诗超出了单纯写景的局限,赋予传统题材以新意,融诗、情、哲于一体。全诗描绘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在尽情赞叹大自然的美景时,引发对天际与自然、江月与人生、永恒与短暂的哲学思考。

  全诗以月的升降、阴晴圆缺,以及月光下的景物等,引发对人生宇宙奥秘的思考,引起诗人的无限遐想,发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疑问,江月年年相似,人生代代相传,此月此光是何时第一次照耀人间,今朝的孤月又是为了照何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与江月相比,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代代相传也是永恒的。诗人在与自然的对话中,悟到了有限与无限的平衡,他用诗化的语言、诗化的哲理,告诉我们应该珍惜青春年华与良辰美景,让我们悟到了生命的意义。其实这首诗有着憧憬与悲伤,诗中有对人生短暂的感慨,有对宇宙奥秘的疑问,有对思念的感伤,有着淡淡的惆怅。但这种感伤只是让人感到一种淡淡的哀愁,春江花月,流水悠悠,面对空旷的宇宙,感受到生命的有限。诗人在想象中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时空,体现了诗人对宇宙的关注与探索。这首诗虽然悲伤,但春日显出的种种复苏迹象,并没有带来真正沉重的显示内容,带给我们的仍然是永恒的江山、无限的风光,这是夹杂着感伤的欢愉。

  四、意境美

  在古代传统文艺理论中,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达到的艺术境界。中国古代论诗尤其强调意境,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了物境、情境、意境三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春江花月夜》描绘了波光、夜空、白云、镜台、闺阁等一系列优美的景象,展开了一幅春江花月夜的画卷,在绘景的同时融入诗人对好景不常在、人生短暂的感怀,诗情、画意融合在一起,把读者带入了静谧的境界。不管是写景还是抒情,都凸显了春江花月夜的意境美。全诗从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切入,把由此引发的各种意象组织在一起,以“月”作为全诗的主脉,不管是皎洁的明月,还是缠绵的明月、迷离的明月,都是作者高超艺术手法的体现。《春江花月夜》似乎不是在咏春、赏花、颂月、唱夜,而是在悲春、愁江、惜花、叹月、泣夜,这五种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材料,楼上月的徘徊,镜中月的清影,落月里的余晖等,构成了不同的意象群,而这种优美的意境超出了具体的意象,也超出了具体的时空,无不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情感,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

  为什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孤篇盖全唐」的美誉3

  整篇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诗人入手擒题,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

  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

  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

  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

  在此处却别开生面,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

  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望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

  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

  “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

  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

  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

  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鸿雁长飞光不度”,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

  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

  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春江花月夜》为什么影响力这么大

  因为这是初唐诗中最具有典范性地将个人意识提高到宇宙意识的一个例子。当生命经验被放大到宇宙意识,张若虚在文学技巧上又把漫无边际、天马行空的思想拉回来——“江流宛转绕芳甸”。

  他的面前有一条河流,“宛转”地流过“芳甸”;“甸”是被人整理出来的一洼一洼的圃,就是田。

  为什么叫“芳甸”?因为不种稻子,不种麦,而是种花。河流弯弯曲曲地流过种满了花的、散发着香味的土地,“江流宛转绕芳甸”将主题变成了“江”与“花”的.对话。

  自古以来,水被用来象征时间,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讲的就是时间。在中国文化当中,水的象征性非常明显,一直代表着不断流逝的时间。“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用水做象征,来表达这个意思。

  “但见长江送流水”的张若虚,觉得宇宙间有自己不了解的更大的时间跟空间,刹那之间,他个人的生命与流水的生命、时间的生命有了短暂的对话。

  如果说魏晋南北朝一直都在为文学的形式做准备,但始终没有磅礴的宇宙意识出现,那么在《春江花月夜》中大宇宙意识一下被提高到惊人的状态。

  为什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孤篇盖全唐」的美誉4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相传创制者是陈后主,隋炀帝也曾写过这个题目,但都是些充满脂粉气的宫体诗。张若虚的这首同题诗作从题材上看,虽然也为汉末以来常见的游子思妇诗,但是诗人却以其精巧的构思打造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境界;以其善感的灵魂,把对生命、对情感的诠释融入到了神秘而浪漫的良辰美景之中。使这一曲“春之歌”成为千古绝唱,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全诗可以分为两大部分。诗的前十六句(首句到“但见”句)以雄浑的笔触、细腻的感受勾勒出一幅如梦似幻的壮丽画面;后二十句(“白云”句到末句)则在这一背景之上真情演绎了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思之情。语言明畅轻灵,富于动感,语意则幽远深邃,耐人寻味。

  诗人开篇点题,从春江写起。妙用一个“生”字使明月和大海都鲜活起来,浩瀚的水世界在明月的映照下越发地流光溢彩。“江流”句又把我们从“月下”带到了“花前”。曲折萦绕的江水流过开满鲜花的春之原野,月光泻在花树之上,迷迷溕溕,象撒上了一层晶莹的雪珠儿。空中的飞霜,江滩上的白沙也都融化在了这皎洁的月色之中,让人对一切都不知不觉,只感到整个宇宙都已为月光所浸染,浑然而成为一个纯净的世界。此时此境,唯有明月光彩照人,成为宇宙间绝对的主宰,成为夜幕中唯一的主角。因此它势必是孤独的,而孤独又总是散发着某种不可言诠的魅力,它让诗人与月靠得更近,天地之间充满了诗人对月的关切,进而生发出对整个宇宙人生的遐思冥想——在江边是谁第一个见到这轮明月的呢?这轮明月又是哪一年开始把她的光辉撒向人间的呢?“这是一个天真而稚气的问题,也是一个永无答案的谜”。

  然而在这个幽美恬静的夜晚,诗人却在用心地思索着,这种思索也为以后的李白、苏轼等大家所承传:“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这些追问中都洋溢着人类对宇宙、大自然永恒的由衷赞叹,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执著与热爱。人,一代一代,生生不息,繁衍递变,而江月却是年复一年,从未改变,不知道它在“痴情”地为谁守候,可是奔腾的江水却不曾停留,一静一动,“月”与“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的这番心思是从“孤月轮”的“孤”字生发出来的。由月的孤单联想到月的期待——月是有情的,在时间的长河中永恒地留守;人更是有情的在无限的空间里长久地思念。

  “可怜”八句写思妇。诗人首先化用了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对月光作了更细致地描写:月光似乎在有意地与思妇作伴,又在无意中撩拨了思妇的心,总在闺楼上徘徊不去,照在梳妆台上,又照在门帘上,卷也卷不去;照在衣砧上,拂去了却又回来,依人又恼人,使思妇无法忘记远方思念的人。“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随月华流照君”,此二句用“月”烘托思妇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当我默默地看着你时,希望你也默默地看着我,当我默默地想着你时,希望你也默默地想着我”,相信有情人是会有这样的默契的。然而毕竟远隔千里,虽共一轮月,却无法两相守,只好以月光为媒介,遥寄相思之情。“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但是天空广袤,江流悠长,即使是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也无能为力,也无法把浸满自己相思之情的月光带给远方的伊人,因此苦闷怅惘之情便更为浓重。

  诗的最后八句写游子,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闲潭花落,大好春光将尽,可是归家之期依旧邈邈,春残月阑,更衬托出那一份焦急的心情。斜月沉沉,月光渐隐,一切都要谢幕了,而归途依旧遥遥,不知道能有几人趁着这良辰美景乘月而归,终有怀念之情难以排遣,怎么办?——“落月摇情满江树”,结句真情欲滴。情感充沛,诗人在无限风光即将逝去之时,为我们开创了一个有情天地永恒存在之境,将相思之情推向了高峰,也在高峰处为其找到了寄托与慰藉。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着笔,又以月为主体,写出了初生的月、高照的月、西斜的月、沉落的月,通过月将人与自然合而为一,通过月的四种形态变化,反映时间的推移,逐步展开诗人的描写和抒情,情景交融,代游子抒发了他们的离愁别绪,同时还探讨了宇宙永恒和人生短暂这样的带哲理性的问题,反映了青春的美好,造化的神奇,表现了初、盛唐社会中,人们热爱生活的心理状态。全诗韵律婉转悠扬,节奏感强,一唱三叹,余味无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因而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

相关文章

《破阵子·赠行》原文及赏析

《破阵子·赠行》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少日春风满眼,而今秋叶辞柯。便好消磨心下事,莫忆寻常醉后歌。可怜白发多。 明日扶头颠倒,倩谁伴舞婆娑。我定思君拼瘦损,君不思兮可奈何。天寒将息...
名著阅读2019-09-03
《破阵子·赠行》原文及赏析

《边城》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边城》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边城》读后感1川湘交界是茶峒,依山傍水有边城;远...
名著阅读2015-06-02
《边城》读后感

描写天空美景的词语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词语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描写天空美景的词语,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描写天空美景的词语 1  天河天光旱天 湛蓝 瓦蓝蔚蓝  ...
名著阅读2011-05-02
描写天空美景的词语

孟子荀子名句译文

篇一:孟子荀子名句译文 《孟子》经典名句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3、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
名著阅读2014-01-01
孟子荀子名句译文

鲁迅《雪》原文及赏析

堆肥锹逞赶壬纳⑽氖兑安荨分械囊黄⑽氖1疚耐ü越涎┚叭崦篮捅狈窖┚白趁赖南钢旅杌妫泶锪俗髡叨员狈降难┑南舶椋耐辛俗髡叨悦篮蒙畹你裤剑犹逑至俗髡吒矣谥泵娌业松⒉磺荒拥恼...
名著阅读2013-08-08
鲁迅《雪》原文及赏析

《河中石兽》原文注释及翻译

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
名著阅读2016-02-01
《河中石兽》原文注释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