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简析
《湖心亭看雪》简析
《湖心亭看雪》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实则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写出了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这篇小品文,全文仅一百多字,文笔简炼,但字约义丰。文末以舟子的话收口,“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借舟子之口,点出了全文之骨——“痴”,同时,这个“痴”字也是对作者张岱最确切的解读。
《湖心亭看雪》简析
张岱,字宗子,号陶庵、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末清初文学家。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湖心亭看雪》是其代表作,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作者通过追忆乘舟在西湖一次看雪的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幽深的眷念和感伤的情怀。张岱对故国往事的怀恋,以浅浅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实则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写出了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这篇小品文,全文仅一百多字,文笔简炼,但字约义丰。文末以舟子的话收口,“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借舟子之口,点出了全文之骨——“痴”,同时,这个“痴”字也是对作者张岱最确切的解读。
“痴”:chī,《说文》:“不慧也。从疒疑声。”繁体写为“癡”。本义是傻,如白痴,老年痴呆症。引申义有迷恋,专注等,如痴心,痴情,痴迷,书痴。阅读全文,我们不难发现,张岱的“痴”表现在三个方面:痴行、痴情、痴景。
“痴行”,痴在其行至怪。教学时,我让同学们听课文朗读,思考:作者张岱是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去看雪?在怎样的情况下去的?和谁去的?听后明确:“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独往湖心亭看雪。”作者看雪有太多的不寻常。一是看雪的时间——“是日更定矣”;二是看雪的天气——“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三是看雪的方式——“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些不寻常正是张岱遗世独立高洁傲岸不随波逐流的精神体现,不寻常的行为塑造了一个不寻常的张岱。这种奇异的行为实际上是由于他当时的“悠闲”,他见证了明朝的灭亡,也由此引发了许多感慨,此时的张岱已毫无牵挂,心若止水。冒寒深夜赏雪是对自己情怀的一种释放,释放自己于自然之中,使自己的感情找到寄托,以此来掩埋一切的悲哀。
“痴情”,痴在其情至深。我让同学们朗读课文归纳本文的记叙要素,从整体来感知课文,然后我提了两个问题,1、作者晚年写《陶庵梦忆》,明朝已亡,纪年却仍用“崇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本文的题目是《湖心亭看雪》,而本文却为什么用近一半的篇幅写人?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在暗示我们在张岱的心中明朝始终是没有灭亡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为什么要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后的“更定”时分独自一人去赏雪,他的那种落寞与孤寂无不与此有关。第二个问题其实是在暗示我们本文的题目虽为“看雪”,但是实际上作者不单纯是在写景,更是为了抒发一种感情。然后我让学生自己去找表现作者情趣的词有哪些,经讨论明确,分别是“独”、“喜”和“痴”。在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的时刻,作者宁可披着皮袍、带着炉火也要一人独往,不愿看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这在常人的眼中当然是一种痴举,但这个“痴”字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愤和孤傲的情怀啊!不料此时此刻却有两人铺毡对坐,“喜”字写出了作者的惊喜,但作者并不说自己大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实为作者自己的心声。末段“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本来是“独往湖心亭看雪” ,不料不仅碰到了两位“知己”,而且有“舟子”陪伴。那么作者为何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呢?舟子的喃喃之语揭开了谜底。原来他们虽然同行,却并不同心,由于志趣不同,“舟子”对“相公”的行为始终不理解。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似贬实褒,反衬自己清高与孤傲的情怀。
“痴景”,痴在其景至奇。张岱赏雪景深夜架小舟,避世俗盛世居山林,大雪三日,独往看雪,为雪所痴,欣然挥笔。那么张岱为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奇景呢?我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明确共有三句: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2.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湖中人两三粒而已。然后我引导学生对这三句话进行赏析。针对第一句话,我提了一个问题: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字写得最传神,为什么?学生很快便达成了共识,就是“绝”,然后我进一步提示学生:是什么“绝”了呢?学生回答:是人和鸟的声音。于是我便趁势带领学生回忆了柳宗元在《江雪》中的名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以及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并且指出它们都是从视觉来写雪,而张岱却从听觉上着眼,“湖中人鸟声俱绝”,一个“绝”字,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地不敢做声的`森然寒意。对于第二个句子,我带领学生分析了“雾凇沆砀”的景致,这句把大雪盖地的静穆与湖面上雪花、水气茫宕一片的景致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另外作者连用三个“与”字,营造出一种天人合一的痴迷的境界,给人天地之间茫茫一片浑然一体的感受,更能衬托出上下一白水天一色磅礴浩渺的壮观景象。第三句我带领学生赏析了本句量词使用的特点,让人感受到小船正在夜色中缓缓前进,空间正在不断地位移,这样既创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朦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人只不过渺如一粟。在这样一个时刻,天地之间一片白茫茫,作者所乘的小船在缓缓行进,船桨划过水面,发出哗哗的响声,一切都是那么静谧,极目望去,茫茫雪景中隐隐露出长堤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好像淡妆的西子在向我们悄然走来,这对于看惯了西湖平日里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的张岱而言,不就是一番奇景吗?恍惚中,作者觉得自己好像已经到了湖心亭上,想想自己刚才坐的那一叶小小的扁舟以及舟中那如豆粒般大小的人影,真是觉得天地是那样地广袤,而人却是那样地渺小。面对着这样的奇景,怎能不让张岱思绪万千,如痴如醉呢!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张岱文辞所描绘的客观内容如此丰富,不蕴含着他深远的情感,又怎能有水天一色苍茫迷朦的整体两面,又怎能表现出磅礴浩渺的宏大的气势呢?一叶扁舟,夜访西湖,极目远眺,天与云与天与水,湖与亭与堤与舟,共同构成了一幅恬淡的水墨山水画,清新淡雅之感,超凡脱俗之神,跃然纸上。
一篇短小的小品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梦一样的冰雪世界。在这里,有怪异的行、有神奇的景、有高雅的情。当我们品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的时候,透过痴行痴景触摸并且走进张岱这位痴人之痴情,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前人有言:吾越有明一代,才人称徐文长、张陶庵,徐以奇警胜,先生以雄浑胜。读《湖心亭看雪》,解张岱之“痴”,痴中自有广天地,痴中更有大世界!
拓展阅读:《湖心亭看雪》文言现象
词类活用
1.大雪三日 大雪: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
2.是金陵人,客此。 客: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
3.拥毳衣炉火 炉火:名词活用作动词,带着炉火。
4.与余舟一芥 芥:小草,这里名词活用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
古今异义
1. 余住西湖 余:古义:我。(例:余住西湖)今义:剩下。
2.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白:古义:名词,古代罚酒用的酒杯。(例如: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今义:白色。
3.是日更定矣。 是:古义:这。今义:判断词(与“非”相对)
一词多义
是:1.是日更定:这
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
更:1.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音gēng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音gèng
白:1.上下一白:白色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时罚酒用的,泛指酒杯。
大:1.见余大喜:非常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
余:1.余住西湖:我,指作者
2.江干上下十余里间:多
通假字
挐:通“桡”,撑(船)、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