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中的人性美

《平凡的世界》中的人性美

  《平凡的世界》是中国文学百花园中盛开的一朵永不凋谢的花朵,是路遥为中国文学艺术留下的无价之宝。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平凡的世界》中的人性美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路遥笔下的小说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不仅是小说里的世界,还为人们打开了一扇窗户,通过这扇窗户人们可以看到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人生也会因此变得豁达、空旷、坚毅。路遥也因此受到了这个平凡世界中诸多人的尊重,用温暖的现实主义风格来赞美最普通的劳苦大众是他文章中时常所表现出来的风格。作者在《平凡的世界》中把苦难当成是激励人们前行的动力,着重刻画的不是小人物的苦难悲惨经历,而是借此来突出他们克服困难的美好心灵和永不屈服的超人毅力,因此也就把小说的精神主旨上升到了人性的高度,传达着温暖的情怀。《平凡的世界》所体现出来的人性美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孙少安、孙少平是文章中的两个主人公,同时也是挣扎在社会底层的青年劳动者,一个立足乡土却始终为改变命运努力着,一个拥有现代文明知识,渴望融入城市生活。从他们身上反映出来的是中国社会普通人的奋斗经验,是作者所处年代的真实写照,也成了这一作品为我们所传递出的正能量。书中为我们描绘出的亲情、爱情和友情,处处带给我们温暖和感动。其中以孙玉厚一家的亲情故事为线索,勤劳朴实的当家,乐于助人的儿女,揭示了亲情最美好的意义。穿插在亲情主线之间的友情和爱情,都被赋予了深刻的内涵。其精神内涵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文学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文章的主要内容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呕心沥血之作,全面地表现了当代中国城乡社会所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小说以黄土高原上的普通人生活为主线,把生活中的家族矛盾和国家的政治形势联系在一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真实细腻的描写方式,使读者产生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深刻思考。小说共分为3部,以陕北一个小村庄里孙、金、田三家的命运为主线,以之后的百废待兴和改革开放的时代转折为时间线索。

  第一部主要写出身贫苦的农民子弟孙少平受到恋爱、高考双失利的打击。不肯服输的他决定回乡生产,在田晓霞的帮助下生活也渐渐有了起色。相比之下,少平的哥哥少安没有受过文化教育,在家务农的孙少安与村支书田福堂的女儿相恋,但是这段恋情终究还是不了了之。而此时农村的生活又再度陷入混乱,田福堂炸山修田的种种行为已经到了天怒人怨的地步。

  第二部的时代大背景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之风席卷华夏大地。面对三中全会所做出的政治决策,村支书田福堂故步自封,召开会议并号召大家共同抵制。而拥有进步思想的孙少安带领大家率先实施责任制,用拉砖赚的钱建了一个烧砖窑,成了公社的冒尖户。而守着陈腐思想的村支书被新时期的变革和儿女的琐事弄得焦头烂额。

  第三部主要描写了在煤矿工作的少平始终用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态度,成为了诸多工人中的榜样。少安的砖窑处于扩张阶段,于是决定用贷款扩张规模,却因用人不善遭受巨大损失,几经波折之后在众人的帮助下再度回到正轨。可是孙家两兄弟却祸事不断:少安的妻子秀莲被确诊肺癌,晓霞在一次采访中为救人献出了生命,少平为了救徒弟也身负重伤。可是这一切并没有将他们击垮,从医院走出来的少平又将信心满满地开始新的生活。

  二、《平凡的世界》中的人性美

  《平凡的世界》创作于上个世纪80年代,完成于90年代,当时正值思想解放的边缘。这部书正是路遥个人真实情怀的叙写,在亲情、友情和爱情之间展现出来的人性美以及发生在普通人之间的个人情感和人类真情,不仅是作者对自由、理想的追求,也是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尊重,是路遥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中留给我们的最不平凡的声音,也为那些从政治阴影和人性压抑中走出来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宣泄情感的机会。20世纪的文学开始关注人的个性发展,提倡人文主义思想,《平凡的世界》正是那个年代充分诠释了人道主义文学思想的不可多得的作品,这既是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是人性之美的体现。

  人间的情感不外乎亲情、友情、爱情。三者之中,又以亲情最为珍贵,最为长久。打从娘胎起,亲情就是人生中剪不断割不断的感情。《平凡的世界》中说道:“人活着,这种亲人之间的感情多么重要,即使人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艰辛,只要有这种感情存在,也会感到一种温暖的慰藉。假如没有这种感情,我们活在这世界上会有多么悲哀啊……”孙玉厚一家人的深厚亲情是令人动容的,他们一家人并不富有却格外温情。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为了儿女的生活四处借钱,恨不得卖血卖命,把自己的一辈子都贡献给了这个家。在这个贫穷但不贫瘠的大家庭里,每一个人都总是为了他人着想而委屈牺牲自己,洋溢着最深沉的骨肉亲情。还有田福军一家人的感情,田福军的老丈人徐国强失去了老伴之后,儿女各自忙于事业无暇顾及,于是只有把寄托放在动物身上。当陪伴他的动物去世之后,一下子就变得抑郁了。还好有善解人意的孙女晓霞为老人打开了郁结已久的心结。所以在孙女意外去世之后,老人再也经受不住打击了,从此一病不起。这是爷孙之间最真挚的亲情,也是人性之间的相守相依,点滴之间,都透露着亲情的美好。

  友情,是在人的生命中发生得较早的感情,有些友情在儿时便生根发芽,维系一生。真正的友情无关乎身份地位,是在危难之时会为你雪中送炭的感情。金波与少平的友情毫无疑问是最感动人心的。金波心地善良、重情重义,与家境并不是很好的`少平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无话不说,肝胆相照,敢为彼此两肋插刀的情感,足以证明了二人之间友情的分量。少平与金波亲如兄弟,两家人深厚的情谊已经超越了平常友情的高度。

  爱情是千古以来贯穿人类始终的主题。它浪漫甜蜜、感天动地、轰轰烈烈。没有哪种感情比爱情更引人入胜。作者将这些美好的爱情和他们所生活的环境联系在一起,从而使爱情的主题显得更加深刻。孙少安和润叶二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就在二人郎情妾意、你侬我侬的时候,却在家人的逼迫下分手。门当户对的观念、家境门第的悬殊使得二人纯真的恋情无果告终,留下的只有曾经拥有的回忆。小说中最符合传统观念的爱情,莫过于孙少安与贺秀莲之间的爱情。不是最爱,却是最适合自己的。双方的结合,不是为了爱情,而是为了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就是相濡以沫的朴实婚姻。除了这一对,路遥还着重描写了少平和晓霞的浪漫爱情,他们从互相仰慕到相互扶持,期间经历了不少的波折。意志坚强的少平和善良乐观的晓霞,在苦难的生活中奋发向上、自信自强,成为了彼此的精神依靠和灵魂伴侣。除此之外,路遥还描写了金波与藏女的浪漫脱俗的爱情,润生与红梅超脱世俗的爱情,润叶和向前曲折艰苦的爱情。路遥通过对小说中这几对爱情的描写,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歌颂了人性的美好善良。

  亲情、友情、爱情,人类亘古不变的三大感情。路遥用细腻的笔法、平实的描述、真挚的感情,娓娓道来人性的美。

  关键词之一:向上

  《平凡的世界》为何能畅销那么多年、激励那么多人?许多专业人士并没有把它当做文学作品来解读,而是当做社会现象来剖析。其中一个因素被反复提及——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

  一位研究生曾在纪念路遥的研讨会上讲述,自己早年从乡下来到城里的重点高中,穿着不合时宜的衣服,讲着不标准的普通话,在周围都是城里孩子的校园里,当时产生了很强烈的自尊心受挫感。那时看到《平凡的世界》,他知道这个世界上,原来还有很多像他这般,怀着自尊、带着热情,但又沉默的乡下孩子。

  今天喜欢这本书的90后们,不少也是“乡村青年”,他们从乡村到城市,身份、文化的落差,以及为克服落差的奋斗和自尊,与书中的主人公高度重合。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说,在路遥的那个时代,城乡落差更多体现在经济上;而今天,城乡落差则主要体现在文化上。如今新崛起的乡镇社会,通过土地流转等多种方式,使得一部分农民的经济收入,并不比城市白领差,可是他们在文化上依然处于弱势,有一种文化自卑感。

  “比如,一个城里人觉得,我虽然只是小白领,收入一般,但是我懂艺术,喜欢喝咖啡。”张颐武说,同样是西餐馆,小城市也有,但大家就觉得比不上大城市的西餐馆。这种文化自卑,让今天的乡村青年进入城市后,依然感受到了失落。

  这恰恰是《平凡的世界》能够触动这批年轻人的地方。读完《平凡的世界》,看到一个农村青年如此向上,读者被激励被感动,化失落为力量,文化级差成为一道可以攻克的目标。

  “所有古典戏曲、巴尔扎克的小说、琼瑶剧里,都有这一套激励人心的东西。向上,翻身,改变命运,走向通俗意义上的成功,是永恒的母题,直击人性本能,永远打动人、激励人。”张颐武说。

  所以潘石屹自言,《平凡的世界》他看了7遍,每当遇到困难,他都会看一遍。路遥自己也说,他想走出大山。

  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基层人群向中产阶层流动,人们向上、向上,再向上流动。这是中国高速发展的整个过程,是城乡有别的普遍现实,形成了“向上”这个永恒主题。故而,不少学者认为,只要城乡二元结构存在,《平凡的世界》永远具有激励的力量。

  但是张颐武说,世界开始扁平了。未来的中国,城乡间的文化差异日趋减少,这本小说或许就到了流行的末期。它特别能打动那些经济、文化尚处于弱势的群体。可是当中国城乡一体化以后;当乡镇社会该有的高端服务、文艺范儿一应俱全以后;当未来人们的观念里,小城镇已经没啥不好了以后,小说的激励作用,终会淡化。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则把“向上”划分为两种。一种是“世俗的向上”,有更高的地位、更好的回报,生活幸福美满,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另一种是“超越的向上”,比如华盛顿在美国战争胜利后当回一个农民,比如功成名就的人千帆过尽放下一切,最终回归淳朴。而后者,更具有精神意义上的“超越”。

  《平凡的世界》,真的就是写平凡的人们,如何平凡地向上流动。人,是平凡的。世界,也是俗世的。

  关键词之二:独立

  人到中年的上海白领许秋依然记忆深刻,曾经,对着空荡荡的家,一个人边吃米粉,边听广播里播放《平凡的世界》——这是她高中生涯每天重复的画面。

  许秋是那种“挂钥匙”的上海小孩,父母工作忙碌,每天中午自己回家吃饭,把爸妈前一天烧好的菜温一下,偶尔再加一点青菜,混成一碗米粉,边吃边听广播。

  按理说,她的人生经历与《平凡的世界》毫无相似之处。但是,当她第一次听到《平凡的世界》时,整个人被震住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似乎在她面前敞开。小说中,那些比她年长的青年,在人生岔道口的迷茫和奋斗,深深吸引了她。

  究竟是什么,让她这样一位城市少女产生了共鸣?许秋用了一个词:独立。

  “我在厨房一个人烧饭,书中的主人公独自在矿山奋斗。”许秋说,这让自己感到,一个人独立地面对生活,实在不算什么。因为这世界上还有比自己生活更艰苦的人。

  “这本书对我人生最大的意义在于,永远不要觉得自己是最糟的,永远有比你境遇更差的人,他们在昂扬地生活着,自己有什么理由怨天尤人。”这让还没踏入社会的高中生许秋,从此有了成熟的心态。

  梁永安评论这本书为什么能跨越时代的鸿沟,也用了一个类似的词:孤独。

  尽管时代背景不同,然而书中的主人公,一个人独立地面对命运,面对世界。那种力量,对今天失去集体组织和集体归宿感的现代人,反而更有感召力。个体的坚韧,个体的苦难,更能打动现代人。尤其是那种处在不被理解的孤独中,难以向人言说的状态,让当代人感同身受。

  “中国人天生受不了失群的孤独感。一个人如何独自面对一切、承担一切,这种东西在西方人看来已经很适应,但在东方文化里,它永远是个问题,它让人焦虑。”梁永安说,而《平凡的世界》,恰恰为孤独的个体们,提供了一种温暖的力量,让现代的个体有了独自面对一切去奋斗的勇气。

  只要心里孤独感造成的焦虑仍在,个体独立面对世界的不安仍在,这本书将会一直有共鸣,一直打动年轻人。

  关键词之三:真诚

  《平凡的世界》中,主人公的真诚、厚道,让人感动与感怀。表面上看,这是一个人的道德问题和处事态度,但是梁永安认为,放在不同时代背景,真诚有不一样的分量。

  在中国古代,真诚是付出,也是收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熟人社会、农耕文明的价值观念。“但是现在,离开了土地,假使你想真诚地对待自然,也没有自然可以对待。”梁永安说,在陌生人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有许多无奈,需要遵循一套公共通则。客气就是冷漠,寒暄并不走心。不悦、压抑、紧张感倍增。陌生人相处,每个人面对不同的人,都戴上不同的面具。想表现真诚,反而增加了生存难度。

  所以看书时,感动归感动,但感动的瞬间过后,人们会发现它很难贯穿在生活里。恰恰是真诚的稀缺,使读者面对主人公那样的德行和善良时,感到心灵被净化,激起强烈的喜欢和欣赏。

  “但对当代人来说,虚拟的瞬间感动和日常生活是割裂的。”梁永安分析,路遥的书,毕竟只是书。笔下的真诚、善良,是人们潜意识里的“回味”,更像是“浪漫主义的想象”。

  路遥所书写的农村社会,留恋传统,带有传统人际关系的温情。可现实是,当时的农民正处于社会巨变中,处于现代社会的雏形中。比如书中已经提到一个细节,有人要求井里面撒点消毒剂,这种现代文明对农村生活的影响,乡村生活方式的破碎,正是那个年代的现实,可惜《平凡的世界》并没有演绎那时农村社会的变化和纠结,反而给了乡村社会一道“温情脉脉的面纱”。小说从逻辑的展开上,也必然要让主人公的真诚,获得施展和回报。

  这其实是一种追忆,是路遥的愿景。他认为人是善的,人性从基因里,就遗传了对真善美的渴求,持续不断的真诚,最终会感动人。

  但从现代社会的实践来说,如何让浪漫的想象成为温暖的现实,如何让真诚成为陌生人的相处之道,这不是一个单纯的道德问题。它需要培育人的权利意识,培育市场的主体意识、规则意识,需要建立平等、尊重的诚信机制,需要更多脚踏实地的实践。

  对浮躁的社会来说,真诚太宝贵。“读者的阅读心理,有点像巴尔扎克时代。”梁永安说,“留恋温情脉脉的一面。这恐怕也是这本书影响力的文化空间所在”。

  当无数当代人,都满怀巨大的欲望,想要获得个体的发展时,整个社会仿佛蘸上了酵母,不断膨胀和发酵。然而过了这个阶段后,人们会重新留恋、挖掘出传统社会那些温暖的价值。

  “所以,路遥的书、书中焕发出来的那些基本价值,不会过时,它们对未来,永远有意义。”梁永安如此评价。

  关键词之四:自尊

  自尊,是梁永安特别欣赏这部作品的地方。“我们一直说对别人爱护、尊重。但人类首先应该是对自己自身的灵魂、人格、价值,怀有高度的自我尊敬。”

  别人给予的东西都会变化,唯有自尊,才能恒定。一个自尊的人,面对任何环境的变化时,都能始终展现一股百折不挠的力量。在梁永安看来,自尊是文明的核心。比如公共汽车上让座,不是为了要别人心怀感谢,而是自己应该让座,这是自我人格修养的体现。

  《平凡的世界》中,主人公每每为对方考虑,放弃了对自己有利的选择。这在今天的生活里,对活得十分自我、表面光鲜灿烂的现代人来说,特别有启发。

  “自尊表现出的原则,是对生存价值的肯定,不仅仅是道德上的善,更是维护了一生的操守。”梁永安说,很多现代人的生活是有条件的。外在有什么条件,现代人就做什么事情。但是路遥笔下的人物不是,他具有恒定性,从中寻找到了自己生存的位置、人格立足的原点,不为外在的条件变化所动。与其用“坚韧不拔、百折不挠”这类形容词来表达,还不如说,归根到底,这是自尊人格的力量。它也恰恰是现代人极其缺少,却又内心极度渴望的东西,是一个人精神价值的支撑点。

  梁永安评价这本书的社会影响:“激励个人奋斗尚在其次,它建立了一种生活方式的意志和标准,这是《平凡的世界》的意义所在。”

  纪录片《路遥》的制片人吴建荣曾说:《平凡的世界》不仅是一个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小说世界,路遥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地活在我们中间,而且还打开了一扇精神世界的大门,人生格局就此改变:空阔、宽容、坚硬、柔软、写实。

  关键词之五:逐梦

  梦想,已经成为时代语汇。然而当年,能够表现平凡人逐梦的现实作品,还真不多。

  《平凡的世界》内容涉及1975年到1985年10年间中国城乡间的社会生活。这10年,中国社会充满了密集的历史事件。普通人的生活和心路历程究竟是什么样子,本有太多可以言说,但奇怪的是,那个时代,文学界开始了通俗与高雅之分,流行的是意识流、象征主义、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等等一般大众读不懂的东西。

  张颐武说,像路遥那样,作品不概念,还用传统的笔法对社会进行深描,在当时是少数。连路遥自己,都觉得落伍了。“如果说,莫言的作品在高端文学圈和大都会里流行,那么路遥的作品,就是在基层社会流行。”

  张颐武分析,那时候的文艺青年,不是今天喜欢读马尔克斯、卡夫卡的小资青年,而是那种缺乏深造机会,在群众艺术馆里受到点启蒙,时不时还会诞生一个“农民诗人”、“工人诗人”的群体。他们是那个年代路遥的拥趸,很多人并没有专业的现代主义文学修养,而只是发自内心地喜爱《平凡的世界》。

  其实这种情况,放在今天依然如此。《平凡的世界》今天的读者,依然以普通的、乡镇的、三四线城市青年为主。他们可能喜欢看《泰囧》,以王宝强为榜样,激励自己。他们一方面在基层干活,另一方面又怀有梦想,希望跨越平凡世界乡村和城市之间的沟沟壑壑。

  这批今天的新读者、新梦想者,是中国中产阶层的后备军。这批人的成长与梦想,与《平凡的世界》里描述的主人公的奋斗历程,有太多相似性。所以他们看《平凡的世界》时,代入感很强,几乎把自己当成了主角。

  张颐武说,到了今天,大众文化是社会主流。市场经济里,文艺青年和普通青年分开了,普通青年的趣味是发自内心的,而文艺青年的趣味是靠学习培养的。《平凡的世界》恰恰就是普通青年、大众文化的那款菜,寄托了他们对生活的向往和梦想的方式。

  说完逐梦的人群,再来说逐梦本身。“逐梦不是树立一个纯净的水晶,随后去追求。而是人生有很多难以言说的美好,但现实又有许多顾虑,偏偏有一种关键性力量,让你愿意去跨越那么多顾虑。它体现的是自我净化和选择的力量。”梁永安如此解释,梦就是一种选择。在各种选择里,你其实不知道自己能得到什么,但就是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让你做出了选择,让你变得和别人不一样。

  堂·吉诃德是人的基本精神。我们当下充满了丰满的物质,人一直埋头在物质的想象中。《平凡的世界》提供了一种来自纯粹精神世界的力量,一种选择梦想的力量。

  许秋说,20多年前,当她听闻路遥逝世的消息,第一次为一个陌生人潸然泪下。路遥与许多人未曾谋面,但是他让无数读者立志要过一个有意义、不一样的人生。

  “我觉得这是路遥伟大的地方,他留下了自己活过的印记,改变了那么多人,他没有白来世间走一遭。”许秋感慨。

  尽管在专业评论家眼里,这部小说有种种的弱点,但是从大众得到的激励中,能看到一个中国社会在转型、变迁的阵痛里,如何一步步走向明天的奋斗精神和向上的精神。

  有人说,它传达出的内涵,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自觉。当命运把人打下十八层地狱,他依然会在第十九层顽强地站起来。这是超脱文学范畴的流行,因为它直指当代人的内心,直指社会稀缺的那些共鸣。

相关文章

《边城》写作背景

引导语 :小编整理了《边城》的写作背景,望读者能够细细品读。 《边城》写作背景 《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的代表作。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
名著阅读2018-09-01
《边城》写作背景

北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马祖常,元代色目人,回族著名诗人。字伯庸,光州(今河南潢川)人。延佑二年,会试第一,廷试第二,授应奉翰林文字,拜监察御史。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北行原文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北行...
名著阅读2011-09-05
北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李白写给杜甫的诗有哪些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名著阅读2018-09-03
李白写给杜甫的诗有哪些

薛昂夫《山坡羊·西湖杂咏·春》原文及翻译赏析

山坡羊·西湖杂咏 薛昂夫① 山光如淀②,湖光如练③,一步一个生绡④面。叩逋仙⑤,访坡仙⑥, 拣西湖好处都游遍,管甚月明归路远。船,休放转;杯,休放浅。 注 ①薛昂夫:元代散曲家,回鹘人。他用[山坡羊]...
名著阅读2011-08-07
薛昂夫《山坡羊·西湖杂咏·春》原文及翻译赏析

杜甫《望岳》原文赏析及翻译

望岳,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名篇,该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
名著阅读2012-03-01
杜甫《望岳》原文赏析及翻译

琵琶行原文 配乐朗诵

《琵琶行》以琵琶为引,述与漂泊江湖的长安歌女邂逅并被其琴声和凄苦身世感动,其心中的无限感叹,让白居易有感而发,自情写诗,揭露出封建社会压抑人才,不容贤能的黑暗,抒发了诗人在政治上受打击。 原文: 元和...
名著阅读2019-09-07
琵琶行原文 配乐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