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上与群臣论止盗》比较阅读及答案

《桃花源记》《上与群臣论止盗》比较阅读及答案

  阅读【甲】、【乙】两文,回答6—9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注释 哂(shěn):微笑

  6.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渔人甚异之(异:认为……奇特非凡) B.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

  C.处处志之(志:记住) D.或请重法以禁之(或:有的人)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2)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8.桃花源是个美好境界,它之所以美好,用【乙】段里的话来说,是因为那里没有 和 。陶渊明虚构这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其目的是什么?(3分)

  答:因为那里没有 和

  目的是

  9. 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3分)

  答:

  参考答案:

  6.C (通“讠志”,做标记)

  7 ⑴村里人的祖先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

  (主要评分点为省略的“村里人的祖先”,“妻子”、“绝境”、“焉”, 每点0.5分,共2分)

  (2)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

  8. 赋繁役重,官吏贪求。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也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9. 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

相关文章

春江花月夜最全面赏析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
名著阅读2014-08-01
春江花月夜最全面赏析

初一三峡文言文练习题

一、解释下列加划线的字。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_ 4.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5.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素湍绿潭...
名著阅读2016-02-02
初一三峡文言文练习题

《盛宣怀传》阅读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8题。 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 “办大事,作高官”是李鸿章对盛宣怀一针见血的刻画,也可以说是对他一生发展道路的指引。盛宣怀是按照这条道路和程序走的,李鸿章也是...
名著阅读2019-05-09
《盛宣怀传》阅读题及答案

佝偻承蜩原文及翻译

佝偻承蜩,该文写驼背老人讲述自己苦练捕蝉本领之事,借此喻彼,以小喻大,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只要我们专心致志地从事于一件事,就能够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佝偻承蜩原文...
名著阅读2014-05-05
佝偻承蜩原文及翻译

李白《夜宿山寺》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兑顾奚剿隆氛馐资谎∪胄⊙в镂慕炭剖椋话闳衔翘拼按笫死畎椎淖髌贰O旅媸切”嗾淼睦畎住兑顾奚剿隆返囊馑技叭肷臀觯炖纯纯窗桑   兑顾奚剿隆诽啤だ畎住 ∥Bジ甙俪撸挚烧浅健! 〔...
名著阅读2013-05-08
李白《夜宿山寺》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文言文《矛与盾》原文及翻译

《矛与盾》这篇文言文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文言文《矛与盾》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 , 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名著阅读2016-02-06
文言文《矛与盾》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