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的五大特点
《华严经》的五大特点
《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现广为流传的一共有80卷,为唐朝实叉难陀翻译,这部佛经在汉传佛教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历年来有“经中之王”的美誉。那么,它的特殊之处有哪些呢?
第一, 它是释迦牟尼成佛后宣讲的第一部经典。
第二, 它义理丰富、逻辑严密、准确无误,用佛教的话说,便是“了义、圆融无碍”的经典,在《华严经》中,有一个妙喻贴切地表达了“圆融”的概念,这便是“帝释天之网”,它取材于印度神话,说天神帝释天宫殿装饰的珠网上,缀联着无数珠宝,每颗都映现出其它珠影。珠珠相含,影影相摄,重叠不尽,映现出无穷无尽的法界,呈现出园融和谐的绚丽景观。
第三, 它直接导致了一个宗派的兴起。唐朝时,对《华严经》的传播和研究空前地兴盛起来。从杜顺和尚开始,“华严宗”开始倡导;而贤首大师,即法藏法师将其发扬光大,集“华严宗”之大成。从此,“华严宗”成为汉地八大宗派之一,绵延至今。
第四, 从文学角度讲,《华严经》体系宏博,意蕴深刻,气势恢宏,妙喻纷呈,机语隽发,而在某些章节中,更是有着空灵美妙的语句,令人读之如嚼青榄,回味不尽。
第五, 从哲学角度讲,在华严经基础上形成的华严宗,构建起四法界,十玄无碍,六相圆融等哲学体系——这成为华严宗最大的特色。
拓展:
神秘野史的万部华严经塔!
在呼和浩特市东郊太平庄乡白塔村辽代丰州城遗址内西北角,屹立着万部华严经塔(俗称白塔)。
万部华严经塔为八角七级,砖木混合结构,属楼阁式佛塔。据测,塔高约43米,沉降较为严重。经过1983年至1986年维修,基本落至辽代兴建此塔时的地表。现高度为55.6米。从佛寺遗址内发现的“铜护法神像饰环”以及建筑,艺术风格等方面分析,此塔应属于佛教密宗系。因无确凿的文字依据,建塔的时间尚难定论。一般认为此塔兴建于辽朝中晚期,与山西应县的“佛宫寺释迦塔”(亦称应县木塔)大致属于同一历史时期。
万部华严经塔所在地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军事、行政区。从春秋战国至辽代,经长期的历史演变,这里已经是农牧并存,城市建设久远、多民族频繁往来甚至交错居住,文化呈现多元化的地区。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个政权都很注重对这一地区的辖制。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神册五年(920年)他率契丹精锐部队攻下此地,设“应天军”,后改为丰州,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辽朝设置了重要的军政机构“西南面招讨使司”。白塔的兴建,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辽代丰州地区丰富历史内涵。
此塔即建于丰州城的佛教寺院之内,据塔内第三层发现的题记可知,元朝时称这个佛寺为“宣教寺”。白塔一层正南券门上方镶有“万部华严经塔”,篆书石刻一方,估计是建塔时所为,经复制后原物由内蒙古博物馆收藏。
万部华严经塔在辽代佛塔中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品位,经实地观测,白塔建于面积较大的夯土地基之上,塔体从下至上,围绕中心轴线微向内收,几乎通体垂直,形态沉稳雄浑,塔基呈莲花盛开的造型,给人以清平盛世之感;此外塔门设置也颇有特色,有真有假。按照七级塔身,一、三、五、七层的南北门为真,东西为假门,而双数塔层正好与此相反,这种设计结构,有利于各个方位的均衡负重,同时也达到了外观的对称与美观。根据这一特色,可以断定,辽代佛塔的设计者是以汉人为主的。
白塔的独到之处还在于其内部构造的科学和奇特,塔内一层以上设有旋转式(或日双向式)梯道通往七层,每层通过假门、假窗的通风孔采光,并使塔内空气保持流通。七层为穹庐顶之顶室,游牧民族特征甚为鲜明,登临第七层可由正顶八角孔洞到达塔顶,远眺神奇的土默川风光,这在建塔时或许更具有某种军事意义。另外,白塔的建筑结构、用料以及金、元、清诸朝的'修葺情况都值得研究和游人们深思或观赏。
在万部华严经塔中发现了大量的历代游人用汉、契丹、女真、八思巴、古叙利亚、蒙古等文字书写的题记,这些题记虽然书写简略、风格各异、甚至漫漶不清,用词造句也不讲究,但为我们了解丰州和白塔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依据。结合题记并参考有关的史料记载可知,这里建城历史久远,两汉以后曾遭战争破坏,隋唐之际再度发展起来,在丰州城址内,发现有唐、宋、金、元诸代的钱币及其他文物,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蛛丝马迹。题记揭示,历代登塔者成分复杂,目的也不尽相同。一类是路经白塔的僧人,另一类是各级官员,还有一部分题记则揭示了丰州城镇市局的有关情况。可见,白塔在人们精神生活中的地位相当重要。
今天,经重修的万部华严经塔更显壮观,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千年的历史过去了,蕴藏在塔身之内的历代题记,质朴而神秘,还有许多历史和野史等待后人去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