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 > 散文

拴马石犹在怎不见了马儿散文(精选3篇)

拴马石犹在怎不见了马儿散文 篇一

在乡村的小路上,有一块古老的拴马石,它静静地伫立在路边,仿佛在述说着古老的传说。这块石头历经风雨,见证了无数马儿的驻足,但如今,它却孤独地矗立在那里,不见了往日的热闹景象。

曾经,这块拴马石是乡村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当黄昏时分,归家的马儿会被主人拴在这块石头上,休息片刻。马儿们在这里相互交流着彼此的故事,传递着主人的心意。而在清晨,这里又是村民们聚集的地方,他们在这里商议农事,交换消息,共同照顾着村里的一切。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农耕文明逐渐式微,马儿逐渐被机械化的农机所取代。乡村的生活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拴马石虽然依然存在,但不再见到往日的马儿,不再有那热闹的场景。它犹如一个老者,静静地守望着过往的岁月,回忆着曾经的繁华。

然而,拴马石的存在也让人们不禁沉思。它告诉我们,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曾经熙熙攘攘的场景早已随风而逝。但正是这些历史的痕迹,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的一切。拴马石虽然不再见到马儿,但它仍然在那里,默默地诉说着乡村的故事,让人们思考着生活的意义。

或许,拴马石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石头,它承载着乡村生活的记忆,传承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而即便马儿不再出现在它的身边,我们依然可以从它的存在中感受到那份深沉的乡愁和对过往岁月的眷恋。

拴马石犹在怎不见了马儿散文 篇二

在小村庄里,有一块古老的拴马石,这块石头似乎已经存在了很久很久。它静静地躺在路边,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仿佛在述说着自己曾经见证的一切。

曾经,这块拴马石是村里的一大景观。每逢春夏之时,马儿们都会被主人牵着来到这里,拴在这块石头上,休息片刻。马儿们相互交流着自己的故事,传递着主人的心意。而在秋冬之际,村里的人们也会在这里停留片刻,商议农事,交换消息,共同照顾着村庄的一切。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农耕文明逐渐式微,马儿被机械所取代,拴马石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如今,它孤独地矗立在路边,不再有往日的热闹景象。马儿不见了,留下的只有这块古老的石头,静静地守望着过往的岁月。

拴马石犹在,马儿却不见了,让人不由得感慨万千。这块石头见证了村里的兴衰,承载着无数的回忆和故事。它的存在让人们想起了过去的美好时光,也让人们思考着现在的生活。或许,拴马石并不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它更像是一本沉重的历史书,记录着村庄的兴衰变迁,传承着乡愁和情感。

虽然马儿不再出现在这里,但拴马石依然静静地躺在路边,诉说着古老的传说。它的存在让人们感受到岁月的变迁,珍惜当下的生活,思考着未来的发展。或许,正是这块古老的石头,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延续和生命的循环,让我们更加热爱这片土地,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拴马石犹在怎不见了马儿散文 篇三

拴马石犹在怎不见了马儿散文

  小镇地处伏牛山余脉,为周山环绕之小盆地,属北方制瓷重镇,历史悠久然因无水陆码头,交通不便。小镇人固守着先人传承下来的这片土地和制瓷工艺,亦工亦农,几经兴衰于岁月更替间历了几千年,小镇依然还是小镇,至数十年前依然还是石板路,青灰瓦弄,街巷依地势而建,无甚直路,马路不宽,小巷悠转。乡人聚镇内而居,半工半农,享受着先人们留存的厚重制瓷文化,那文化厚重到连小镇居民建房都基本离不开制瓷所产生的垃圾——笼盔(一种烧制瓷器时盛放瓷坯的笼钵)片和炉渣。行走于街巷小弄,满眼皆是,或墙体以笼盔加石灰炉渣垒成,或是墙头所摆的花直接种在笼盔中,它是制瓷文化传承下来的载体,亦是小镇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很难引起人们去时时在意它。

  小镇彼时交通不便,与外界通者仅以人力、骡马为之,至今故街及旧时大户人家墙上的拴马石和拴马桩存者甚多。时代在发展,小镇也无例外地融入了这个时代,开始更多地使用了机动车辆,不再使用马骡等畜力,自然也就很少有人再去注意到那栓马石的存在。拴马桩因多是石雕物件,早已被有眼光的人和文物贩子搜罗走,只有那寂静的样如石锁的拴马石嵌在墙上见证了小镇昔日的繁荣,成为小镇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

  我的孩童时代是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小镇的社会尚未发达到由机器行驶的车辆横行之地步,虽镇内不宽的街道上偶尔也会驶过“滴滴”叫的汽车和“突突”响的拖拉机,但基本还属于畜力和人力为主的时代,街边房头就常拴有马骡等牲畜,那专门镶嵌于墙上的拴马石还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相应地为了服务于畜力时代,镇内还有专门打制马蹄铁的生着红炉的铁匠作房,铁匠炉旁还是旧式手拉的风箱,随着风箱的拉动,红炉内的火苗便窜动起来,再看那置于其中的铁料由黑变红而后发亮嘣闪出的火花,映在打铁匠人黝黑的脸上,一种手工时代完美的劳动画面跃然心间。作坊旁边几根深植地下如小腿般粗细的木桩上则拴着几匹等待钉蹄掌的马骡,我观那些木桩所植的形状,总会不自然地想起武侠小说中练功用的梅花桩来。钉马掌通常三人协作,主人牵马安抚牲畜,钉掌师傅将牲畜小腿置于自己做弓步状的大腿上,打下手的徒弟则控制好马腿使之不会乱动,此时师傅将马掌下磨损坏的蹄铁去掉,用利刀割去马掌上磨坏的死茧使之平整,然后将打制合适的蹄铁按在马掌上,放好锲形铁钉,随着手中铁锤舞动,那铁锤钉马掌时两下一顿“当、当——当”的有节奏感的声音便响起于空中了,这常是引我们孩童入胜的情景。

  那时机动车很少,就连大的瓷厂也不例外地使用马车来拉料和运走制瓷产生的烂笼盔、碎瓷器和炉渣等废物。镇内的“国营、一厂、二厂、社办”四大瓷厂也都有自己的'大马车队,青一色的或黑或红的大骡子,据说他们的食物标准比人要高许多。被我们称作汽马车的大马车通常由三头大骡和一辆由汽车轮胎底盘做成的大木辕车组成,上具藤条编制的车箱匣体,倾倒载物时可抽掉以便卸载,车底板有可抽动之活板,方便倒细料物体,动力为两骖一服的三头大骡。载物能力堪比一辆小的四轮卡车。大马车急驶而过时常能听到赶马车夫那响亮浑厚的“驾、驾”声和甩动赶车用的长长的皮鞭时那响亮的“啪啪”声,三头大骡脖颈下的铃铛欢快地响在它所疾驰而过的路上。我们惊异于那骡马的高大、雄健、有力,更惊异于马车夫甩起长鞭时的威风模样!

  小镇制瓷的物料多是依镇内天然的自然资源,也有需从外地购入者,如长石、萤石、方解石、石英等还有一些我所不知道名字和配料的东西。这些物料也多是由人力脚夫牵着一队马儿从遥远我所不知道的地方运来,仿如古代西域商人的驼队一样。三两个人结伴,各自牵了一队马儿,每队五六匹或七八匹不等。每匹马背上驮着三四只近两米长、二十余公分粗的帆布袋,里面盛着物料,缓缓而行,不急不躁。牵马者或背手或抽着旱烟袋锅子行走于小路间,而我常见的则是在他们必经的小河畔。因小河穿镇中而过,所以到镇内各方的路都近便,而我家又居于河边,所以便可常见了那驮着物料经年穿行的马队,聆听他们行路时那特有节奏感的“的的”声和着马匹脖项下铎铃儿的“叮当”声,直到马队远去!

  彼时为了给远行的马队或是人力车夫们有住宿的地方,镇内还有若干大车店,名曰:干店。干店多是宽阔的青砖垒做的拱型门框,厚重木门半掩,木门并不上漆,于风吹日晒中显得原始而粗犷,一个同样历了风雨的“某某干店”的牌子置于门楣上方,我虽未进去观过它内里的真正模样,但听大人说所谓的干店和旅馆并不同,它就是管住宿和放置车马,可以饲喂骡马等牲口,但需要自备被褥和饭食,费用极为便宜。至今也未进去看过它的真正模样,而它也早已随人力脚夫的逐渐减少而走进历史,至今想来不能不说是种遗憾!

  这些儿时的记忆仿佛还历历在目,但仅仅是二十余年的时间,小镇也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走进了新工业时代,房子由青灰瓦房变成了楼房,路上跑起了汽车、三轮机动车、摩托,人们都用上了手机,扯起网线,用上了电脑,所产的瓷器也早经由现代的物流网络走向了世界。制瓷也用上了现代化设备,烧窑也用上了天然气,可以说小镇是大发展了。可于这发展中我总觉得是少了些什么。我想缺少的便是那曾让我们往日并不在意的厚重历史和文化吧!正如那故墙上尚在的拴马石,然拴马石犹在,独不见了马儿!

相关文章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散文(精选3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经常看到散文吧?散文的宗旨是文笔一定要优美,文章一定要流畅。“形散而神不散”。你知道写散文要注意哪些问题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予人玫瑰,手留余香散文,欢迎阅读,希望大...
散文2015-04-02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散文(精选3篇)

借的浮生半世缘散文【优质3篇】

素手轻拨冰上弦,莲谢芳心秋意绵,木色花开木渐浅,千江映月千江寒。一叶落,相思断,默默念,静静思,西风凋碧树,秋雨乱夏红,一缕情丝,只葬在心的土壤! 落笔写下你的名字,不知为什么,却又写不出什么词句,文...
散文2017-07-02
借的浮生半世缘散文【优质3篇】

印象秦岭的优美散文【经典3篇】

秋日自丹凤返程,沿途尽见群山环绕,方知商洛一带城市特点大概都在盆地区域,洛南、商州、丹凤所在之地似乎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至于其他城市如商南、山阳、镇安、柞水虽未游历,但从各地地形图上俱可看出。 回程途中...
散文2011-02-03
印象秦岭的优美散文【经典3篇】

许老师散文【优秀3篇】

许老师是我的启蒙老师。 在众多教我读书学习的老师当中,许老师是最最值得我尊敬与怀念的恩师。 一九七八年我己有八岁,村子里跟我同一年出生的人个个都进学校去读书了。唯有我,整天和一帮小我三四岁的小毛孩玩泥...
散文2016-03-07
许老师散文【优秀3篇】

云洞岩游记散文(通用3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许多人都写过散文吧?散文常用记叙、说明、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你知道怎么才能写好散文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云洞岩游记散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散文2015-04-08
云洞岩游记散文(通用3篇)

温馨的小屋散文(最新3篇)

还记得当年,邻人送我一盆吊兰,置于院中。使原本空荡荡的小院,陡增了几分生气。 初春时节,妻子捉回几只小鸡,养在檐下的纸箱内,谁知那些小东西不甘寂寞,趁主人不在,越箱而出,在院中寻食嬉戏。兴之所至,竟将...
散文2019-02-05
温馨的小屋散文(最新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