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家村游记散文(实用3篇)
党家村游记散文 篇一
在古朴的党家村,一缕阳光透过树梢洒在青石板路上,仿佛将整个村庄都笼罩在温暖之中。我跟随着村民的步伐,穿过一条小溪,来到了一座古老的石桥前。石桥上长满了青苔,显得格外幽静,仿佛时间在这里停滞了。
走进村里,到处都是青瓦白墙的小屋,每一幢房子都透露着岁月的痕迹,但却透着一种宁静和祥和。我看到一位老者正坐在门口晒太阳,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仿佛他就是这个村庄的一部分。
在村里的广场上,一群孩子正在欢快地玩耍,他们天真无邪的笑容让整个村庄都充满了生机。我被他们的笑声所感染,仿佛回到了童年时光,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走进一家小餐馆,我尝到了当地的特色美食——党家酱鸭。鸭肉鲜嫩多汁,配上秘制的酱汁,香气扑鼻,回味无穷。这或许就是党家村最地道的味道吧。
夕阳渐渐西下,我悄悄离开党家村,留下了心中的美好回忆。或许,下次我再来这里,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但我相信,党家村永远都会是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党家村游记散文 篇二
党家村,一个古老而又宁静的小村庄,仿佛是一个被遗忘在山间的宝藏。我来到这里,被这里的原生态所吸引,仿佛进入了一个时光隧道,回到了古代。
走在党家村的青石板路上,脚下的石板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仿佛是在诉说着这里的故事。路旁的老树枝繁叶茂,给行人提供了一片绿荫,让人感到清凉舒适。
在村庄里,我看到了许多古老的建筑,青瓦白墙,风格独特。一位老者正坐在门口晒着太阳,手里拿着一支长烟袋,悠然自得。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智慧和从容,仿佛这里的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在村庄的角落里,我看到了一座古老的祠堂,神像庄严肃穆,村民们每天都会来祭拜,表达对祖先的尊敬。我被这种传统的习俗所感动,仿佛看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夜幕降临,党家村的灯笼亮起,散发出温暖的光芒。我在村庄里漫步,感受到了这里别样的宁静和祥和。或许,这就是我来党家村的意义,感受这里的美好,感悟这里的深意。愿党家村永远保持这份宁静和祥和,成为人们向往的净土。
党家村游记散文 篇三
党家村游记散文
在陕西韩城市东北九公里的黄土高坡,高坡下边角弯弯的,缓缓的。在约一点二平方公里面积上,显山露水地画满了不老的画卷。画有一千多间房屋组合的一百二十五座四合院,历历在目的城堡、庙宇、风水塔、文星阁、贞节牌坊、学堂、家祠、哨楼等各式建筑,这便是党家村。
党家村顾名思义,是因村里大多数人姓党而有了此称谓。据村里人说,元志顺三年(公元1331年)党姓始祖党恕轩逃荒流落到这个原本无人的地方,掏土挖窑居住,开荒种田谋生,并兼营商业,世代生息。明朝时贾姓人的祖先贾伯通也来入伙,共同经商,发了大财,便大兴土木盖起青砖瓦房,兴旺发展至今有了三百二十户人家,一千四百多人。
约六百七十年的党家村依原而建,就势起伏,随形生变。清一色青砖灰瓦的四合院。地是青砖和石块嵌的,房是木头和青砖盖的,古意朴拙,错落有致,充满了魅力,给人一种均衡与平和的感觉。
身似风儿,轻盈地转弯抹角,掠过简古粗疏的各个角落,款飞窄窄的街,深深的巷。渗透力是隐性的,长期的。斑驳的石墙、砖墙,沉重的翘角、黛瓦,迷宫般地参差户户人家。沉积了钟灵毓秀之气的、重脊高檐的深宅大院,在每一角屋墙,每一扇雕窗,都藏着掖着一些鲜为人知的娓娓故事。建筑群落严格遵循明清盛行的'宗族礼制秩序,孝祖敬宗、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尊卑有分、内外有异等,通过字画在抖落散发。蕴汇的农商人家,男耕女织,家风宗风,婚丧嫁娶……静静地潜移默化。“耕读第”、“富德居”、“和为贵”、“居之安”的门楣,家家户户的砖雕、木雕、石雕,戏楼、祠堂、中堂的对联题词,无不渗透浓郁的、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凝固了明理教化的传统。更有祥花异卉,妙嵌巧砌,飞禽走兽,活灵活现,长益启迪。
党家村的宅门不在四合院的中轴线上,一般都安置在角落上。门的颜色也是以黑色为主。先天八卦认为东北或西南,也就是“乾”“坤”两个方向都是吉利的,自然可以作为大门的位置。四合院有两层的阁楼,大多为放粮食或杂物的贮藏间。门房、厢房、上房自不必细说。
古色古香的村落,现今已不多了,大多被无情岁月自然消磨掉了,散失了原味。层层迭迭的党家村却如此完好的保存了下来,画卷虽泛黄,但也完整。如果你尝试把眼前的一切收藏融汇在心底,党家村就是一坛陈年老酒,开缸能熏得你酥酥的,直至心波神澜,晃荡的天堂不再遥远。面对经典老房子的精华遗韵,待多久,也不会产生审美疲劳。
坐在村旁的黄土高坡,言有尽而意无穷,满坡满原的植被恰缀山花,碧绿袭人。近处一头黄牛悠闲地在草坡上啃食嫩草,小牛犊不紧不慢地吸吮着母亲的乳汁。不远处的大树下,淳朴的大娘仍然在一针一线一锥,用粗糙的双手纳着很厚的鞋底。日光洒满披着沧桑年轮的党家村,连宅成片,仿佛对我诉说着六百多年来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