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礼仪小故事(优质6篇)
中国传统礼仪小故事 篇一
古代中国的一位贤良妇人
在古代中国,有一位名叫李夫人的贤良妇人,她生活在一个小村庄里,和丈夫相敬如宾,和邻里和睦相处。李夫人一直秉承着中国传统的礼仪,尊敬长辈,谦和有礼,备受村民们的尊重和喜爱。
有一年,李夫人家里遭遇了一场灾难,庄稼被旱灾摧毁,家中存粮所剩无几。村里的人们都知道李夫人家的情况,纷纷前来慰问并提供帮助。李夫人虽然生活困难,但她仍然保持着礼仪,谢绝了大家的帮助,表示自己会尽力度过难关。
李夫人每天默默地忙碌着,她到田间劳作,到山上采集野菜果实,尽可能地减少家庭的开支。村里的人看在眼里,心里感到十分敬佩,纷纷为她点赞。李夫人的举动也感动了上天,雨水终于降临,庄稼开始生长,家里的存粮也逐渐增加。
李夫人的坚持和努力最终换来了丰收和幸福。村里的人们从她身上学到了许多关于礼仪和勤劳的道理,因此李夫人被誉为古代中国的一位贤良妇人。
中国传统礼仪小故事 篇二
守护传统礼仪的年轻人
在现代社会,尽管传统礼仪逐渐淡化,但仍有一些年轻人努力守护着这些传统。小明就是这样一位年轻人,他对中国传统礼仪情有独钟,常常参加各种礼仪活动,并积极传承和弘扬传统礼仪。
有一次,小明参加了一场重要的家庭宴会,他精心准备了礼仪用品,穿着整洁端庄,举止得体,受到了家人的一致好评。在宴会上,小明主动为长辈倒茶倒酒,尊敬长辈,展现出了传统礼仪的精髓。
在工作中,小明也是一位循规蹈矩的员工,他尊敬领导,团结同事,做事井然有序,深受公司领导和同事们的喜爱。小明的行为举止得到了身边人的认可和尊重,他成为了身边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小明深知传统礼仪的重要性,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传统礼仪,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他相信,只有守护好传统礼仪,才能让中华文化薪火相传,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中国传统礼仪小故事 篇三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中国传统礼仪小故事 篇四
公元前592年,当时的齐国国君齐顷公在朝堂接见来自晋国、鲁国、卫国和曹国的使臣,各国使臣都带来了墨玉、币帛等贵重礼品献给齐顷公。献礼的时候,齐顷公向下一看,只见晋国的亚卿郁克是个独眼,鲁国的上卿是个秃头,卫国的上卿孙良夫是个跛脚,而曹国的大夫公子首则是个驼背,不禁暗自发笑:怎么四国是使臣都是有毛病的。
当晚,齐顷公见到自己的母亲萧夫人,便把白天看到的四个人当笑话说给萧夫人听。萧夫人一听便乐了,执意要亲眼见识一下。正好第二天是齐顷公设宴招待各国使臣的日子,于是便答应,让萧夫人届时躲在帷帐的后面观看。第二天,当四国使臣的车子一起到达,众人依次入厅时,萧夫人掀开帷帐向外望,一看到四个使臣便忍不住大笑了起来,她的随从也个个笑得前仰后合。
笑声惊动了众使者,当他们弄明白原来是齐顷公为了让母亲寻开心,特意做了这样的安排时,个个怒不可遏,不辞而别。四国使臣约定各自回国请兵伐齐,血洗在齐国所受的耻辱。四年后,四国联合起来讨伐齐国,齐国不敌,大败,齐顷公只得讲和,这便是春秋时著名的“鞍之战”。
中国传统礼仪小故事 篇五
杨香扼虎救亲是一个中华传统礼仪故事。
杨香是一个十四岁的女孩。有一天,她跟着父亲杨丰到田间去收割庄稼。两人刚走到半路上,突然跃出一只大老虎,咬住杨香的父亲便往回跑。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她临危不惧,一心只想着被老虎拖走的父亲,而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她拼命奔上去,抓住老虎的脖子便往死里掐。起初,老虎用力反扑,可杨香硬不松手,老虎渐渐元气大泄,磨着牙齿,终于断了气。杨香的父亲终于脱离了险境,免于老虎的伤害。
后人为赞扬杨香写文记曰:
杨香,年十四岁。随父丰往田中获粟,父为虎曳去。时香手无寸铁,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踊跃向前,扼持虎颈,虎磨牙而逝,父因得免于害。
中国传统礼仪小故事 篇六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被后世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一生的成就,与他的母亲从小对他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孟母是一位集慈爱、严格、智慧于一身的伟大的母亲,早在孟子幼年时候,便位后人留下了“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富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故事。孟子成年娶妻后,孟母仍不断利用处理家庭生活的琐事等去启发、教育他,帮助他从各方面进一步完善人格。
有一次,孟子的妻子在房间里休息,因为是独自一个人,便无所顾忌地将两腿叉开坐着。这时,孟子推门进来,一看见妻子这样坐着,非常生气。
原来,古人称这种双腿向前叉开坐为箕踞,箕踞向人是非常不礼貌的。孟子一声不吭就走出去,看到孟母,便说:“我要把妻子休回娘家去。”孟母问他:“这是为什么?”孟子说:“她既不懂礼貌,又没有仪态。”孟母又问:“因为什么而认为她没礼貌呢?”,“她双腿叉开坐着,箕踞向人,”孟子回道:“所以要休她。”“那你又是如何知道的呢?”孟母问。
孟子便把刚才的一幕说给孟母听,孟母听完后说:“那么没礼貌的人应该是你,而不是你妻子。难道你忘了《礼记》上是怎么教人的?进屋前,要先问一下里面是谁;上厅堂时,要高声说话;为避免看见别人的隐私,进房后,眼睛应向下看。你想想,卧室是休息的地方,你不出声、不低头就闯了进去,已经先失了礼,怎么能责备别人没礼貌呢?没礼貌的人是你自己呀!”
一席话说得孟子心服口服,再也没提什么休妻子回娘家的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