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教学反思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教学反思 篇1
今天下午在高二(8)班讲了《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这节课总体感觉教学效果不错。在上完这堂课后,我认真的反思了我的这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为我以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1. 教学回顾:
课前,我反复阅读了教材和课程标准,针对教材的内容,编排了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亲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积极投入到思维活动中来。
课上,首先从椭圆的定义出发,引出本节课的第一个问题“平面内到两个定点距离的差是一个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什么呢?”,让学生亲历知识发生的过程。其次通过几何画板展示双曲线的形成,得到双曲线上的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为常数,且)”,从而得到双曲线的定义,让学生感受知识发展的过程。然后通过问题“类比椭圆标准方程的建立过程,说说怎样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求双曲线的方程呢?”引出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并引导学生进行化简。最后是对例题的处理,让学生通过个人、集体的方式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主体的合作意识,达到了设计中所预想的目标。
2. 成功之处:
(1)深入研究教材。备课时,我阅读了四遍教材和两次课程标准,较好地熟悉了教学内容,为本节课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完成教学目标提供了基础。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问题为主线,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解决问题。期间遇到较难问题时,适时的进行引导。总体感觉学生参与的程度还可以,基本上可以按要求完成任务。
(3)多媒体的运用。教材中的拉链实验操作起来不方便,因此我利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平面内到两定点距离之差为常数的点的轨迹,直观地展示了双曲线的形成过程,让双曲线更形象,更让学生可以接受。合理和有效的利用多媒体动画和画图使本节课的教学更有动感,更具直观性。
(4)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这节课在讲解例题时,受空间限制,只叫了一名学生进行板演。虽然该学生最后的结果是对的,但是,当我提到这个答案是否可以作为参考答案时,一名学生指出了答案的不足之处——“”和“∴”不能同时运用,强调要规范答题,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3. 不足之处:
(1)重复提问。在探索双曲线的定义时,在已经解决了“双曲线上的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是什么”后我又问了一次。
(2)过度紧张。在课堂上,面对这么多的评委和老师们,没有及时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一直处于紧张状态,教学时忽略了部分问题。
(3)容量偏小。由于紧张和啰嗦,课堂容量偏小,有些问题只能留到课后去解决。如双曲线的定义中若省去“小于”,动点的轨迹是什么?“你能在轴上找一点,使得吗?”
4. 改进措施
(1)语言要精炼。在今后的课堂中应加强语言表达能力,避免重复、啰嗦等情况出现。
(2)准备要充分。备课时应尽可能多的去思考学生面临的问题和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做好相应的解决措施以备不时之需。
(3)教学要实效。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因此,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板演,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及时发现并解决出现的问题。
(4)制定相应的学案。由于今天上午有两节课加上一节听课,所以真正备课的时间才三个多小时,原定的导学案也没来得及制作,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大打折扣。
综上所述,在重构课堂时,一是精炼自己的语言,二是在推导焦点在轴上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过程时,直接利用图象的旋转得到以扩大课堂容量,同时增设例题,让更多的学生进行板演,把时间还给学生。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教学反思 篇2
第一次授课是在高二五班,主要采用ppt讲解。ppt是我在备课的时候,从网上下载了一个公开课课件,我觉得挺好的,就稍微改了改,ppt讲的很细,而我之前带过一届高二,就没仔细看,结果板书与ppt的结合不是很顺利,。另一方面,本节主要是得出双曲线的定义以及标准方程的推导,理论性比较强,基本上都是我在讲,说实话都讲的冒汗了,而学生全程在听,只在讲解例题的时候动了动笔,所以思维不是很集中。讲完以后,心情不好。
第二次上课是在高二六班,很不巧电脑坏了,没有办法用ppt,只能板书讲解,除了拉链的数学实验,其余都很顺畅,学生配合的也好,节省了很多时间,课后练习也处理完了。
所以,上完课后,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上课到底要不要用ppt?思考的结果是我没有把握好力度。
第一次授课时,我将ppt当成了依赖,没有意识到其辅助作用。
第二次授课时,缺少了ppt,拉链数学实验没有展示出来,仅凭画图,学生想不明白。
而且有了椭圆和双曲线的学习基础,学生也掌握了基本研究流程,完全具备自学能力。所以,不需要教师全程讲授,可以制作导学案,让学生自主研究、小组讨论,教师加以补充即可。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教学反思 篇3
解析几何是整个高中数学的重点,更是难点。如何有效的引导学生加深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是我思考的一个问题。讲过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之后我进行了如下的反思。
首先是对教学过程的回顾,在导入新课时我对比着椭圆的第一定义展开了这节课的学习:
问题一:椭圆的第一定义是什么?
问题二:如果把上述椭圆定义中的“距离的和”改为“距离的差”,那么点的轨迹会发生什么变化?
由于前面的.铺垫工作做得比较好,同学们积极讨论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一看预期目标实现就趁热打铁进入了下个阶段。
然后是进入新课:
问题三:类比椭圆定义和标准方程,你能得出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吗?
问题四:回忆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方法,你能推导双曲线标准方程吗?
本节课我主要是和椭圆进行类比教学,通过椭圆向双曲线过渡。通过引导,使学生经历下列过程:首先建立坐标系,将几何问题代数化,用代数语言描述几何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而,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处理代数问题;分析代数结论的几何含义,最终解决几何问题。通过上述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解析几何研究问题的一般程序。由“形”问题转化为“数”问题研究,同时数形结合的思想,还应包含构造“形”来体会问题本质,开拓思路,进而解决“数”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教学方法上:突出教学内容中主要的、本质的东西;将每堂课具体任务与整个教学任务合理地结合起来;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结合本节课的具体内容,确立启发探究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法进行教学这两种教学方法,体现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二、 学习的主体上:课堂不再成为“一言堂”,学生也不再是教师注入知识的“容器瓶”,课堂上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各种观点(无论对错),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习的、观察的、讲的(口头表达)、思考探究的、合作交流的、动手操作的,尽量都放手让给学生去做、去活动、去完成,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拉近师生距离,提高知识的可接受度,让学生体会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体。进而完成知识的转化,变书本的知识、老师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
三、学生评价上:从操作能力、概括能力、学习兴趣、交流合作、情绪情感方面对学习效果进行过程评价。对出现问题的学生,教师指出其可取之处并耐心引导,这样有助于培养他们勇于面对挫折,持之以恒地科学探索精神;当学生做得精彩有创新,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使得本节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活跃!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学法指导上:采用激发兴趣、主动参与、积极体验、自主探究的讲解讨论相结合,交流练习互穿插的活动课形式,学生始终处于问题探索研究状态之中,激情引趣。教师创设和谐、愉悦的环境及辅以适当的引导。促进学生说、想、做,注重“引、思、探、练”的结合,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行主动探究学习,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
五、教学实效上:既让学生在基础上巩固、深化、应用双曲线的定义并掌握待定系数法求标准方程,又可加强对代数运算能力的培养,在此体验方程、化归、数形结合、分类整合等数学思想,为下一节《双曲线的几何性质》的学习即“由数到形”作了坚实铺垫和准备。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一、本节课的知识量比较大,而且是建立在双曲线定义基础之上。这些知识学生都已经学过了,在课堂上只做了一个简单的复习。但是在接下来的课堂上发现一部分学生由于课前预习的工作不够落实,导致课堂上简单的复习效果不好,从而影响到学生在第二个过程的例题讲解中反映出的思维比较的缓慢及无法进行有效的思考的问题,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特别是课前预习的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对上节课程的复习。
二、从课堂的效果来看学生的运算能力还要提高,他们总是担心会出问题,特别是解方程题缺乏化简的能力,教学上我的处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了这类问题,就具体跟学生讲解,然后让学生练习总结。今后还要加强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反思,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就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用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我还有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努力,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迈上新的台阶,为高中数学教育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