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数和倍数》的教学反思(通用4篇)
《因数和倍数》的教学反思 篇一
在教学《因数和倍数》这一数学概念时,我发现学生们在掌握概念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和误解。通过对教学反思,我总结了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方法。
首先,我发现学生对于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容易混淆。他们往往无法准确区分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入了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我让学生想象一个数字就像一个蛋糕,而因数就像是可以整除这个蛋糕的刀,而倍数则是蛋糕的整体。通过这个比喻,学生更容易理解因数和倍数之间的关系。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计算因数和倍数时缺乏有效的方法。他们往往采用试除法,逐个尝试可能的因数或倍数,这样既费时又容易出错。因此,我在教学中引入了更系统化的方法。例如,我教导学生使用因数分解的方法来找到一个数的所有因数,或者使用公倍数的概念来找到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通过系统化的方法,学生可以更快更准确地计算因数和倍数。
最后,我发现学生在解决因数和倍数的问题时缺乏实际应用能力。他们往往只是机械地运用公式或方法,而缺乏对于问题背后的实际场景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入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我让学生计算某个数的因数,然后分析这些因数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意义。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学生更能理解因数和倍数的重要性和应用性。
综上所述,通过对《因数和倍数》教学的反思,我认识到了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方法。通过引入生活中的例子、系统化的方法和实际问题,我相信学生对于因数和倍数的理解会更加深入和全面。希望我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重要的数学概念。
《因数和倍数》的教学反思 篇二
在教学《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和运用这一数学概念时存在一些困难和误解。通过对教学反思,我总结了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方法。
首先,我发现学生缺乏对于因数和倍数的基本概念的理解。他们往往对于何为因数、何为倍数的定义模糊,导致在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因此,在教学中,我强调了因数和倍数的定义,并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我让学生举出一些数字的因数和倍数,然后让他们解释为什么这些数字可以被整除或整除这些数字。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于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计算因数和倍数时缺乏系统性和方法性。他们往往没有固定的计算步骤,导致在解题过程中混乱和错误。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入了一些计算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例如,我教导学生使用因式分解的方法来找到一个数的所有因数,或者使用公倍数的概念来找到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通过系统性的方法,学生可以更快更准确地计算因数和倍数。
最后,我发现学生缺乏对于因数和倍数的实际应用能力。他们往往只是机械地运用公式或方法,而忽略了因数和倍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入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我让学生计算某个数的因数,然后分析这些因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学生更能理解因数和倍数的重要性和应用性。
综上所述,通过对《因数和倍数》教学的反思,我认识到了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方法。通过强调基本概念的理解、引入系统性的方法和实际问题的应用,我相信学生对于因数和倍数的理解会更加深入和全面。希望我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重要的数学概念。
《因数和倍数》的教学反思 篇三
开学后上第一节课年级组教研课,挺有压力的。毕竟放了这么久的假,感觉有点不习惯,好象字都写不稳一样。还好,上完课后感觉还可以。
因数和倍数是一堂概念课。老教材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在整除的基础上教学因数与倍数的,而新教材没有提到整除。教学前,我是先让学生进行了预习,开课伊始,就揭示课题,让学生谈自己对因数与倍数的理解。学生结合一个乘法算“3×4=12”入手,介绍因数与倍数概念,这样有助于更好理解,也能节约很多时间。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思维被调动起来了,主动参与到了知识的学习中去了。
能不重复、不遗漏找出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课的难点,绝大部分学生都能仿照找12的因数去找,孩子都能一对一对的找,可遗漏的多,在这里我强调按顺序找,也就是从“1”开始,依次找,这样效果很好。
为了得出因数的特点,我出了“24的因数,36的因数,18的因数”,并认真观察这些因数看有什么发现,由于时间不够,我只要求孩子从因数的个数,最小,最大的因数考虑,没有对质数,合数,公因数进行渗透。找一个数的倍数因为方法比较易于掌握,没有过多的练习,二是激发他们想象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
针对这节课,课后老师们就这堂课认真评析,真诚的说出自己的观点,特别就知识的生长点、教学的重难点展开了讨论,特别是找一个数的因数,应注重方法的指导。由此,我们数学课堂教学应注意一下几点:知识的渗透点、练习发展点、层次切入点、设计巧妙点、教法多样点、语言动听点、管理到位点、应变灵活点。
这几点既是目标也是方向,相信我们在新的一学期,团结协作,勤奋务实,努力朝着目标前进。
《因数和倍数》的教学反思 篇四
1、立足于学生的思维特点。中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概括思维过渡的重要年龄段。因此,我放弃了用12个小正方形摆长方形的动手实践活动,而选用了看12个小正方形在脑中想象摆法。在留有短暂时间让学生思考,脑中逐渐有了长方形的图象纷纷举手之后,我又不急于提问,而是追问:你能不能用一道乘法算式来表示?当学生说出乘法算式时,也不急于就此,还让其余同学想想他是如何摆的,做到全员参与。这种由形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形象的过程,是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的,对于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是有利的。
2、层层辅垫,为学生自主探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探索36的所有因数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我在这之前做了层层的辅垫。
(1)3个乘法算式的呈现我作了调整:1×12=12,2×6=12,3×4=12。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有序思考。
(2)在学生根据其余两算式说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之后,我对12的所有因数进行了小结:12的因数有1,12,2,6,3,4。让学生感受到一道乘法算式中蕴藏着两个因数。
(3)36这个数比较大,学生找起36的'所有因数时有点困难,我设计了从3,5,18,20,36五个数中选择两个数来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这一教学环节,减轻了学生的困难,同时也能检验学生对因数和倍数概念是否已正确认识。当学生会说3是36的因数,36是3的倍数时,说明他们脑中已经有了判断的依据:3×12=36。
(4)在学生独立探索前,我又提醒学生,在找36的所有因数时,如果遇到困难,不要忘了我们已经寻找过12这个数的所有因数,可以作为参考。
这四个方面的准备,学生的独立思考才有了思维的依托,遇到困难,他们就会自我想办法,自我解决问题,这样的探索就会有效,不会浮于表面,流于形势。
3、有层次的呈现作业,给学生以正面引导为主。在概括总结找36所有因数的方法时,我找了三份的作业,第一份是有序,成对思考的1,36,2,18,3,12,4,9,6。在交流中让学生明确只有有序的,成对的思考才会做到既不遗漏,又能快捷方便,第二份作业是所有的因数按顺序排列的1,2,3,4,6,9,12,18,36。结果作业中漏了一个4,这是个时机,在表扬了这个学生能按顺序的排列,做到美观这个优点之后,提出问题:美中不足的是什么?学生:一个一个找麻烦,还容易丢。我接着追问;我们能给他提些建议吗?第三份是无序的有遗漏的,也让学生给他提建议,让他也能做到一个不漏。这三份作业对比下来,先教给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再以正确的方法判断其他同学思考不当的地方,并提出建议。寻找一个数所有因数的方法也能深刻地印在学生脑里。
4、大胆放手,产生矛盾冲突,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在找3的倍数时,我想学生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我直接抛出问题:你能像上面这样有序的从小到大的找出3的倍数吗?学生在找中发现:3的倍数有很多,写不完。我追问;那怎么办,有办法吗?通过一会儿的沉默思考后,纷纷有学生提出省略号。
5、趣味练习,联想,探索。练习中我设计了两道题,一是猜我的电话号码,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二是探索计数器的奥秘,多位老师问起我的设计意图,我是这样想的:重在培养学生善于联想,勇于探索的习惯。由个体现象联想到同类现象并能深入探索,这是创造的源泉,牛顿看到苹果落地,通过联想,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看到茶壶里冒出蒸气,通过联想,最终发明了蒸气机…这与一个人的认真观察,善于联想,勇于探索是分不开的。